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我花三百块买了三斤车厘子,刚拎进家门就被女儿拦住。
"退休金才5万8,买这么贵的水果,您配吗?"她冷冷地问。
三十年来我倾其所有养育她,如今却连买点水果都要被质问。
当我决定断了对她每月的5000元"零花钱"后,她竟然递来了一纸律师函,要求我继续供养她到35岁。
这一次,轮到她彻底傻眼了。
01
六月的阳光晒得人有些发晕,我拎着刚从水果店买来的车厘子,慢悠悠地走在小区里。
"周伯伯,买水果啊?"对面遛狗的李大妈远远地向我打招呼。
"是啊,给自己买点好吃的。"我笑着回应,提了提手里的袋子,"刚退休,犒劳一下自己。"
李大妈笑眯眯地说:"是该享享清福了,孩子都这么大了,该是您自己享福的时候了。"
我笑而不语,加快脚步走向电梯。说实话,我从没想过"享福"这件事。六十三岁的我,工作了四十年,今年刚退休,每月退休金5万8。在很多人眼里,这是一份不错的收入,足够体面地生活。
可我依然习惯性地省吃俭用。今天买三斤车厘子,花了三百块,已经是破天荒的"奢侈"了。
电梯门缓缓打开,我回到了十八楼的家。
"爸,您回来了。"女儿周雯正坐在沙发上刷手机,头也不抬地说道。她今年三十岁,在一家外企做市场经理,月薪两万多,但还是和我们住在一起。
"嗯,买了点车厘子,你尝尝。"我把袋子放在茶几上,准备去厨房拿盘子。
女儿这才抬起头,视线落在水果袋上。她修长的手指拨弄了一下袋子,看了看价格标签,眉头突然皱了起来。
"三百块?买这个?"她的语气突然变得尖锐。
我愣了一下,不明白她为什么这么反应,"怎么了?车厘子季节性很强,现在正是好吃的时候。"
"您退休金才5万8,买这么贵的水果,您配吗?"
这句话像一把刀,直接刺入我的心脏。我站在原地,一时不知该如何回应。
"配吗"这个词,让我感到莫名的羞辱。我不明白,为什么我花自己的钱买点水果,需要别人来评判"配不配"。
更让我难以接受的是,这个质疑的人,是我的女儿,是我和妻子含辛茹苦拉扯大的孩子。
"我..."我刚想说什么,被电话铃声打断了。妻子李芳从卧室走出来,接起了电话。
"雯雯,你爸刚退休,买点好吃的很正常。"李芳放下电话,轻声对女儿说。
"妈,您不懂。"周雯烦躁地站起来,"他退休金才五万多一点,买三百块的车厘子,太浪费了。这钱拿来干什么不好?"
我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心情,"雯雯,这是我自己的钱..."
"您的钱?"她冷笑一声,"我每个月房贷一万二,车贷六千,再加上日常开销,压力有多大您知道吗?您倒好,刚退休就开始乱花钱!"
我突然意识到,女儿在为什么事情生气。上周她刚提出想换一辆更高档的车,需要我们资助首付。我和妻子商量后,觉得她现在的车才开了三年,没必要换,就婉拒了。
"雯雯,你已经三十岁了,该学会独立生活了。"我试图讲道理,"爸爸每个月给你五千块零花钱,已经很多了。"
"呵,您觉得很多?我同事的父母给她买了房子,买了车,还帮她投资理财。您倒好,每个月就给五千,还觉得是天大的恩赐?"
我无言以对。多年来,我们倾其所有支持女儿。从小学到大学,再到出国留学,一路上花了近百万。她回国工作后,我们又帮她付了房子首付,每个月还按时给她五千块钱作为补贴。
这些年来,我和妻子几乎没有给自己买过什么像样的东西,所有积蓄都用在了女儿身上。如今好不容易退休了,想买三斤车厘子犒劳自己,竟然被质疑"配不配"。
"你长大了,应该学会自己赚钱,自己花钱。"我平静地说,"爸爸妈妈不可能一辈子养你。"
"呵,您现在就嫌我是负担了?"女儿的声音拔高了几分,"我告诉您,我的同龄人里,有几个不是靠父母的?李总的女儿三十五了,每个月还拿家里两万零花钱!"
"雯雯,别这样说话。"妻子插话道,"你爸爸这一辈子都在为这个家付出..."
"付出?那是他应该的!"女儿打断了妻子的话,"你们生我养我,不是我要求的。既然选择了做父母,就要负责到底!"
这句话如同一盆冷水浇在我头上。我默默地转身走进卧室,关上门,坐在床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疲惫。
02
我在房间里坐了很久,回想着女儿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
周雯出生的那年,我三十三岁,刚在单位熬出了头,成为一名中层管理者。我和妻子都是普通工薪族,为了给女儿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我们省吃俭用,甚至主动申请加班,只为多赚一些钱。
记得周雯五岁那年,她看中了一个芭比娃娃,要价三百多元,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我们犹豫再三,最终还是咬牙买了下来。看着她抱着娃娃欢呼雀跃的样子,我和妻子都觉得再辛苦也值得。
上小学后,为了让她接受更好的教育,我们搬家到学区房附近,每月的房贷几乎占去了我工资的大部分。妻子不得不兼职做家教来贴补家用。
初中时,周雯开始展现出音乐天赋,我们毫不犹豫地给她报了钢琴班。一节课几百元,一年下来就是几万块,但我们从未抱怨过。
高中阶段,为了让她专心学习,我们请了家教,买了最好的参考书和学习资料。每当看到她取得好成绩,我们都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最让我感到自豪的是,周雯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重点大学。那时,我和妻子都红了眼眶,觉得多年的辛苦没有白费。
大学四年,我们每月按时汇款,确保她不为生活费发愁。毕业那年,她提出想出国深造,我们虽然压力很大,还是东拼西凑筹集了留学资金,送她去了英国。
留学期间,每次和她视频,看到她在异国他乡过得充实快乐,我心里就充满了满足感。那时的我,从未想过要她回报什么,只希望她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将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组建一个幸福的家庭。
然而,现实却远非我想象的那样美好。
周雯研究生毕业回国后,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收入也相当可观。但她似乎已经习惯了依赖父母的生活方式,工作后仍然时不时向我们提出各种经济需求。
刚开始,我和妻子都觉得是正常的,毕竟孩子刚步入社会,需要一些支持。于是我们帮她付了房子首付,每月还给她固定的生活补贴。
可随着时间推移,我发现她的要求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越来越任性。每次购物都是奢侈品牌,出门必须打车,吃饭必去高档餐厅。即使有了不错的收入,她似乎永远处于"月光"状态。
更让我心寒的是,她对我们的付出从未表示过感谢,仿佛那是理所当然的。今天这番话,更是彻底刺痛了我的心。
"爸?"门外传来妻子的声音,轻轻的敲门声打断了我的思绪。
"进来吧。"我应道。
妻子推门进来,轻轻坐在我身边,叹了口气,"别跟孩子一般见识,她就是脾气急。"
我苦笑了一下,"你有没有想过,我们是不是把她宠坏了?"
"可能吧。"妻子低下头,"我们那一代人,总想着孩子能比我们过得好,所以什么都给她最好的。现在看来,或许我们做错了。"
我握住妻子的手,"我们没有错,错的是现在的教育方式。我们只教会了她如何获取,却没教会她感恩和付出。"
"那现在怎么办?"妻子担忧地问,"雯雯都三十了,性格已经定型了。"
我沉默了一会儿,下定决心说:"我觉得是时候让她明白,这个世界没有永远的免费午餐。从明天开始,我不会再给她零花钱了。"
妻子惊讶地看着我,"你确定?她会接受吗?"
"不管她接不接受,这是我作为父亲必须做的事情。"我坚定地说,"否则,我们只会害了她。"
03
第二天早晨,周雯穿戴整齐准备出门上班。她拿起包,站在门口对我说:"爸,这个月的零花钱,您直接转我卡上吧。"
我放下报纸,平静地看着她,"雯雯,从今天开始,我不会再给你零花钱了。"
她明显愣了一下,随即冷笑道:"怎么,昨天说了两句实话,您就记仇了?"
"不是记仇,而是我终于意识到,我们给你的太多了。"我站起身,直视着她的眼睛,"你已经三十岁了,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是时候学会独立生活了。"
"您在开玩笑吧?"她的声音开始拔高,"我的收入根本不够我的日常开销!"
"那是因为你的消费习惯出了问题。"我指出,"你的同事小王,工资比你低,不也过得好好的吗?"
"您竟然拿我跟她比?她住的是郊区的小房子,穿的是地摊货,那种生活我才不要!"
"但那是她凭自己能力能够负担的生活。"我尽量保持冷静,"而你,必须学会量入为出。"
"您太过分了!"她突然提高了嗓门,"我从小到大,所有同学都羡慕我有一个这么疼我的爸爸,现在您突然变了一个人!"
"我没有变,变的是你。"我深吸一口气,"你已经不是那个需要我们全力保护的小女孩了,你是一个有能力独立生活的成年人。"
"独立?"她冷笑一声,"您知道现在社会有多现实吗?没有父母支持的孩子,会被远远甩在后面!我的同事王莉,家里给她买了房子买了车,她存款都有几十万了;同事张丽,父母给她投资做生意,现在年入百万...这就是您所谓的'独立'?让我在同龄人中垫底?"
我摇摇头,"真正的成功是靠自己的能力获得的,而不是依靠父母的资助。"
"您就是嫌我花钱多!昨天您自己不也买了三百块的车厘子吗?那钱给我,我可以省着花一周!"
听到这话,我忍不住提高了声音:"那是我工作四十年,辛辛苦苦赚来的钱!我有权利决定怎么花!"
"呵,双标!"她讥讽道,"您花钱就是应该的,我花钱就是浪费?"
"区别在于,我花的是自己赚的钱,而你花的是别人给的钱。"我平静地回应,"雯雯,我和你妈这辈子没有给自己买过什么好东西,所有积蓄都用在了你身上。你出国留学那几年,我们连换家电的钱都没有,冰箱坏了三次还在修。你知道吗?"
她微微愣了一下,似乎没想到会听到这些,但很快又恢复了强硬的态度:"那是您们自己的选择!没人逼您们那么做!"
"是啊,是我们的选择。我们选择给你最好的教育,最好的生活环境,希望你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但现在看来,我们错了。我们忽略了教给你感恩和责任。"
"感恩?"她冷笑一声,"您是想让我每天给您磕头谢恩吗?"
"不是。"我摇摇头,"真正的感恩是理解父母的付出,并在力所能及的时候回馈社会和家人。"
"算了,跟您说不通!"她烦躁地看了看手表,"我要迟到了。这个月的钱,您到底给不给?"
"不会再给了。"我坚定地回答,"如果你觉得现在的收入不够用,要么增加收入,要么减少支出。这是每个成年人都要面对的课题。"
她怒视了我一眼,抓起包转身就走。在关门的瞬间,她回头丢下一句话:"您会后悔的!"
门被重重地关上,发出巨大的声响。我站在客厅中央,感到一阵疲惫和心痛。我知道我做对了,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决定容易做出或执行。
妻子从卧室走出来,轻轻握住我的手:"别担心,她会想明白的。"
我点点头,但心里却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我觉得,事情可能没有那么简单。
04
接下来的几天,周雯几乎不和我说话,即使在家也是紧闭房门,或者干脆很晚才回来。
一周后的周末,我正在阳台浇花,听到门铃响了。妻子去开门,我隐约听到一个陌生男人的声音。
"请问是周先生家吗?我是李律师,有一份文件需要交给周先生。"
我放下水壶,走进客厅,看到一个西装革履的年轻人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一个文件袋。
"我就是周先生,请问有什么事?"我疑惑地问道。
"这是一份法律文件,请您签收。"他递过来一个信封和一份签收表。
我一头雾水地签了名,接过信封。
"谢谢您的配合,再见。"年轻人礼貌地点点头,转身离开了。
"是什么文件?"妻子好奇地问。
我拆开信封,抽出里面的文件,开始阅读。随着阅读的深入,我的表情逐渐变得惊愕。
"这是..."妻子担忧地看着我。
"是一份律师函。"我的声音有些发颤,"周雯要求我每月支付她3000元生活费,直到她35岁或者结婚,以先到者为准。"
"什么?"妻子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怎么能这样?"
我继续阅读文件,发现律师给出的理由竟然是"父母有义务继续资助成年子女,直至其能够完全独立生活"。而文件中还引用了一些所谓的"判例",称某些地区法院已经支持了类似的诉求。
更让我震惊的是,周雯在文件中声称,她目前的收入不足以维持"体面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是由我和妻子从小培养的,因此我们有责任继续提供资助。
"这...这太荒谬了!"妻子拿过文件看了看,气得手发抖,"她怎么能这样对我们?"
我沉默了一会儿,突然笑了起来,但笑容中充满了苦涩:"我们把她养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人啊..."
就在这时,电话铃响了。屏幕上显示的是周雯的号码。
我犹豫了一下,还是接通了电话。
"爸,收到文件了吗?"她的声音出奇的冷静。
"收到了。"我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雯雯,你真的要这样做吗?"
"我只是在维护自己的权益。"她理直气壮地说,"我查过资料,很多国家都有相关法律,规定父母必须资助成年子女直至其能够独立生活。"
"但你已经工作多年,有稳定收入,完全可以独立生活。"我据理力争。
"那是基于一个非常低的生活标准。"她反驳道,"您和妈妈从小就给我最好的东西,培养了我现在的生活习惯和标准。您们突然断供,是对我的不负责任。"
我一时语塞,不知该如何回应这种颠倒是非的逻辑。
"雯雯,我们把你抚养成人,供你读书,送你出国,已经尽到了父母的责任。现在你已经是个成年人了,应该学会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呵,您就是不想继续给我钱吧?"她的声音变得尖锐,"那好,我已经给您两条路:一是每月按时给我3000元,二是我们法庭见。您自己选吧!"
说完,她挂断了电话。
我握着手机,感到一阵前所未有的疲惫和心痛。三十年来,我倾其所有地爱着这个女儿,从未想过有一天会收到她的律师函。
妻子坐在一旁,眼泪无声地流下来:"我们哪里做错了?为什么她会变成这样?"
我轻轻抱住妻子,不知道该如何安慰她。在这一刻,我突然意识到,也许我们从一开始就走错了路。我们给了女儿太多物质上的满足,却忽略了教给她感恩和责任。
当晚,我辗转难眠。我开始回想女儿成长的每一个阶段,试图找出我们教育的败笔。
是不是因为我们总是满足她的物质需求,却很少要求她付出和回报?是不是因为我们过度保护,从不让她面对挫折和困难?是不是因为我们总是在她遇到问题时出手相助,导致她从不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这些问题在我脑海中盘旋,让我无法入睡。
05
第二天一早,我联系了一位老朋友王律师,把情况告诉了他。
"这种案子我见过不少。"王律师叹了口气,"现在的年轻人,有些确实缺乏独立意识。"
"她的要求有法律依据吗?"我担忧地问。
"大体上来说,父母对成年子女没有法定的抚养义务,除非子女有特殊情况,如身体残疾或者生活完全无法自理。"王律师解释道,"她工作稳定,收入不菲,法院不太可能支持她的诉求。"
我松了一口气,"那就好。"
"不过..."王律师停顿了一下,"最近确实有一些地方法院做出了一些争议性的判决,认为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父母需要继续资助已经成年的子女。但那些案例都有特殊背景,比如子女失业或者有重大疾病。"
"所以我不需要理会这份律师函?"
"从法律角度来说,你完全可以忽略它。"王律师说,"但从家庭关系角度考虑,可能需要和女儿好好沟通一下。"
我感谢了王律师的建议,决定再次尝试和女儿谈一谈。
回到家后,我给周雯发了条信息,约她晚上回家吃饭,好好谈谈。出乎我的意料,她竟然同意了。
晚上七点,周雯准时回到家。妻子特意做了她爱吃的糖醋排骨和清蒸鱼,希望能缓和一下气氛。
"雯雯,尝尝你妈做的排骨,很久没做了。"我尽量用平常的语气说道。
她点点头,默默夹了一块,却没有多说什么。
桌上的气氛有些尴尬,只有筷子碰到碗的声音。
最后,还是我打破了沉默:"雯雯,关于律师函的事..."
"我知道您要说什么。"她放下筷子,直视着我,"您觉得我的要求很过分,对吗?"
"不是过分不过分的问题。"我斟酌着用词,"我想知道,为什么你会走到这一步?我们是家人,有什么事不能坐下来好好谈?"
"谈?"她冷笑一声,"我们谈过了,结果您直接断了我的零花钱。您根本不给我选择的余地。"
"雯雯,你已经三十岁了,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我和你妈妈全力支持你到现在,已经尽到了父母的责任。"我耐心解释,"每个人都要学会独立生活,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独立?"她反问道,"在这个社会,没有父母支持的孩子怎么可能成功?我的同事小张,家里每个月给她五千零花钱,还帮她付了房贷;同事小李,父母给她买了车,还帮她投资理财。而我,却要靠自己苦哈哈地生活?这公平吗?"
"人生本来就不公平。"我叹了口气,"但真正的幸福不是来自于比较,而是来自于对自己生活的满足和掌控。"
"说得轻巧!"她语气变得尖锐,"您知道我现在的压力有多大吗?房贷、车贷、日常开销,每个月工资一发下来就所剩无几。而您和妈妈呢?两人退休金加起来近十万,却舍不得给我一点帮助!"
"我们已经帮你付了房子首付,这些年每个月还给你五千零花钱。我们已经尽力了。"我据理力争。
"尽力?"她嗤笑道,"您知道现在养个孩子要花多少钱吗?从幼儿园到大学,至少要几百万!您当年投资我,无非是期望我将来能带给您回报。现在我的'投资价值'下降了,您就不愿意继续投入了,对吗?"
我震惊地看着她,不敢相信这些话是从她嘴里说出来的。"雯雯,养育你不是投资,而是责任和爱。我们从未期望你的回报。"
"既然不期望回报,那为什么现在又不愿意继续支持我?"她反问道。
"因为你已经具备了独立生活的能力,而我们希望你能真正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我解释道,"继续依赖父母,对你的长远发展没有好处。"
"呵,突然关心起我的'长远发展'了?"她冷笑一声,"那我告诉您,我现在就需要这笔钱。如果您不给,我只能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了。"
妻子终于忍不住了:"雯雯,你怎么能这样对我们?我们把你养大,供你读书,送你出国,哪一样不是倾尽所有?现在你竟然用律师函威胁我们?"
"妈,别说得那么难听。"周雯皱了皱眉,"我只是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很多发达国家都有类似的法律,规定父母必须资助成年子女直至其能够完全独立生活。"
"那你觉得你现在不能独立生活吗?"我反问道,"你有稳定的工作,有自己的房子和车子,每个月收入不菲,为什么还需要我们的资助?"
"这是生活质量的问题。"她理直气壮地说,"您和妈妈从小就给我最好的东西,培养了我现在的生活方式和标准。您们突然断供,等于是在降低我的生活质量,这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我和妻子面面相觑,不知道该如何回应这种颠倒是非的逻辑。
"雯雯,我们养你不是为了让你永远依赖我们,而是希望你能成为一个独立、有责任感的人。"我尽量平静地说,"如果你非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那我们也只能在法庭上见了。"
听到这话,她脸色一变,显然没想到我会这么坚决。
"您真的要把事情闹到那一步吗?"她威胁道,"一旦上了法庭,对您的名声会有影响的。"
"名声不重要,重要的是原则。"我坚定地说,"我不会再给你零花钱了,无论你用什么方式威胁。"
她猛地站起来,眼中闪烁着愤怒的火花:"好,很好!既然您这么绝情,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说完,她抓起包,头也不回地冲出了家门。餐桌上的菜肴几乎没动,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说不出的悲凉。
妻子默默地流着泪,我轻轻拍着她的肩膀,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
我知道,事情可能会更加复杂,但我已经下定决心,不会再退让。这不仅是为了原则,更是为了女儿的未来。如果现在不让她学会独立,将来她会更加依赖和无助。
06
接下来的几天,周雯没有回家,也没有任何联系。我和妻子虽然担心,但也决定给她一些空间和时间冷静思考。
一周后的早晨,门铃突然响起。我打开门,发现是一位陌生的中年男子,他自称是法院的工作人员,来送达一份诉讼文书。
我接过文件,发现这是一份民事起诉状。原告赫然是我的女儿周雯,她正式起诉我和妻子,要求我们每月支付她3000元生活费,直到她35岁或结婚,以先到者为准。
起诉状中,她列举了几点理由:一是我们从小培养了她较高的生活标准,突然断供会导致她生活质量急剧下降;二是她目前的收入不足以维持这种生活标准;三是作为父母,我们有义务继续提供经济支持,直至她能够完全独立生活。
我站在门口,手中拿着起诉状,一时间不知如何是好。
"谁啊?"妻子从厨房走出来,看到我手中的文件,脸色瞬间变得苍白。
我默默地把起诉状递给她,看着她表情从困惑变成震惊,再到悲伤。
"她真的起诉我们了..."妻子的声音颤抖着,"我们的女儿,竟然把我们告上了法庭..."
我搂住妻子的肩膀,尽量保持冷静:"不用担心,我们没有做错任何事。法律不会支持她这种无理的要求。"
但内心深处,我还是感到一阵刺痛。无论结果如何,父女之间走到对簿公堂这一步,已经是一种悲哀。
当天下午,我再次联系了王律师,把起诉状给他看了。
"这种案子很少见,但也不是没有先例。"王律师看完文件后说道,"不过大多数情况下,法院不会支持成年且有工作能力的子女向父母索要生活费的诉求,除非有特殊情况。"
"那我们该怎么应对?"我问道。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一份详细的答辩状,陈述你们已经尽到了抚养义务的事实。其次,我们需要收集你女儿的收入、资产等证据,证明她完全有能力独立生活。"王律师解释道,"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强调法理情理上,父母对已成年且有工作能力的子女没有继续抚养的义务。"
我点点头,表示理解。
"不过,周先生,您确定要走到这一步吗?"王律师犹豫了一下,"毕竟是父女关系,一旦对簿公堂,可能会造成不可弥合的裂痕。"
我沉默了一会儿,最终还是坚定地说:"我必须这么做。不仅是为了坚持原则,更是为了她的未来。如果现在纵容她的无理要求,只会让她更加依赖,永远学不会独立。"
王律师理解地点点头,承诺会尽快准备答辩材料。
回到家后,我把情况告诉了妻子。她虽然心痛,但也支持我的决定。
"我们养育她三十年,给了她最好的教育和生活环境,却没能培养出她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感,这是我们最大的失败。"妻子叹息道,"但现在至少还有机会纠正这个错误。"
我握住妻子的手,心中充满了感激和力量。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我们都会一起面对。
接下来的日子,我和妻子开始着手准备应诉材料。我们详细整理了这些年来对女儿的各种经济支持,包括教育费用、生活费用、房子首付等等,总金额高达数百万元。同时,我们也收集了女儿的工资单、银行流水等资料,证明她完全有能力独立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女儿除了正常工资外,还有理财收入和兼职收入,实际月收入远高于她声称的数字。这更加证明了她根本不需要我们的经济支持。
正当我们紧张准备的时候,收到了法院的传票,案件将在两周后开庭审理。
看着那张传票,我内心五味杂陈。我从未想过,有一天会和自己的女儿在法庭上对簿公堂。但事已至此,我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
案件的消息很快在亲友圈传开。一些亲戚打电话来劝我和解,说这种事情闹上法庭对谁都没好处。还有人暗示我可能教育方式有问题,才导致女儿走上这条路。
面对这些议论,我和妻子选择了沉默。我们知道自己的初衷是什么,也相信法律会给出公正的判决。
开庭前一天晚上,我辗转难眠。回想起女儿从小到大的点点滴滴,无数美好的回忆涌上心头。曾几何时,她还是那个会在我下班回家时跑来抱住我腿的小女孩,会为了一个小小的表扬而开心得跳起来的小姑娘。什么时候开始,她变得如此陌生,甚至敌对?
我忍不住自问:我是不是真的做错了什么?是不是应该继续资助她,让她过上她想要的生活?
但理智很快占了上风。不,这不是错误。让孩子学会独立和负责,是每个父母的责任。如果现在退让,只会让她更加依赖,永远学不会面对现实和承担责任。
带着这样的想法,我终于迎来了开庭的日子。
07
法院的走廊冷冰冰的,我和妻子坐在长椅上,等待案件开庭。王律师在一旁翻看材料,时不时向我们解释一些法律程序。
另一边,周雯和她的律师低声交谈着,时不时朝我们这边看一眼。她穿着一身职业装,妆容精致,看起来信心十足。但我注意到,她的手指不停地绞着包带,似乎也在紧张。
终于,法庭大门打开,我们被通知可以入场了。
走进法庭,看到法官严肃的面孔,我突然感到一阵恍惚。我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坐在被告席上,而对面的原告,竟然是自己的女儿。
法官宣布开庭后,周雯的律师首先发言,详细陈述了她的诉求和理由。他声称,作为父母,我们有义务继续支持女儿,直至她能够完全独立生活;而目前的情况是,她的收入不足以维持父母培养的生活标准。
随后,王律师代表我们进行辩护。他强调,我们已经尽到了法定和道德上的抚养义务,女儿已经成年且有稳定工作,完全有能力独立生活。而所谓的"生活标准"是一个主观概念,不应成为父母继续抚养的法律依据。
在质证环节,我们出示了女儿的收入证明和银行流水,证明她实际收入远高于她声称的数字,足以维持体面的生活。
周雯似乎没料到我们会有这些证据,脸色变得有些难看。她的律师试图辩解说这些收入不稳定,不应计入正常生活来源,但这明显是牵强附会。
最令我惊讶的是,在法官询问她为什么需要父母继续资助时,她竟然说:"因为我的同龄人都在得到父母的支持。他们有的得到了房子和车子,有的每月还有零花钱。如果我得不到同样的支持,就会在社交圈和职场中处于劣势。"
听到这番话,法官的眉头明显皱了起来。她指出,这不是一个法律上成立的理由,每个家庭的经济状况和教育理念都不同,不能简单比较。
在最后的陈述环节,我决定亲自发言。我站起身,看着女儿,平静地说:
"雯雯,从你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和你妈妈就把全部的爱都给了你。我们省吃俭用,为的是给你最好的教育和生活环境。我们不求回报,只希望你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一个独立、有责任感的人。"
"现在你已经三十岁了,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作为父母,我们的责任已经尽到了。接下来的路,你需要自己走,自己承担责任。这不是我们不爱你,而是我们希望你真正长大,真正独立。"
"今天我们站在这里,我感到无比心痛。但我相信,多年后你会明白,今天的坚持是为了你的未来。因为真正的爱,不是永远的给予,而是教会你如何面对生活的挑战。"
说完这番话,法庭里一片寂静。我看到周雯的眼中闪过一丝动摇,但很快又恢复了冷漠。
最后,法官宣布休庭,择日宣判。
走出法院,我感到既疲惫又释然。无论结果如何,我知道自己做了正确的事情。
两周后,我们收到了法院的判决书。正如王律师预测的那样,法院驳回了周雯的诉讼请求,认为父母对已成年且有工作能力的子女没有继续抚养的法定义务。
判决书中特别指出,周雯月收入远高于城市平均水平,完全有能力独立生活;而所谓的"生活标准"是一个主观概念,不能成为要求父母继续抚养的法律依据。
拿到判决书的那一晚,我和妻子都没有欢呼雀跃,反而陷入了沉默。我们赢了官司,但输了亲情,这是一种多么悲哀的胜利。
"你说她会不会上诉?"妻子担忧地问。
我摇摇头:"我不知道。但无论她做什么决定,我们都要尊重。"
实际上,我内心深处还抱有一丝希望。希望这次判决能让她反思,能让她明白人生的真谐,能让她真正成长起来。
法院驳回后,我又收到了一封律师函。打开信封,我的手不住地颤抖。
这次是女儿要求我每月按时支付5000元"赡养费",理由是"作为父母有义务继续资助子女"。
我捏着那张纸,眼前一阵发黑。三十年的付出,换来的竟是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威胁?电话铃突然响起,是女儿打来的。
我深吸一口气接通电话,听到的第一句话却让我如坠冰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