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然而在这个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社会里,那些真正默默奉献、无私耕耘的教育者却常常被人忽视,甚至遭受不公正待遇。这种现象在基层教育系统尤为突出,而这次,一场市委书记的突然造访,揭开了这冰山一角。
我是市委办公室主任李强,跟随新任市委书记陈振华下乡调研已有半月有余。与以往领导不同,陈书记上任后最关注的不是GDP和投资数据,而是教育、医疗这些民生问题。这让我们这些习惯了应付领导视察的干部有些措手不及,但也让我见证了一场足以改变整个市教育体系的风波。
那是上周四的下午,原计划是陪同陈书记去泰山镇视察新建的产业园。然而在去往目的地的途中,陈书记突然指着窗外的一所学校,对司机说:"停一下,我们去那所学校看看。"
车停在了泰山镇中学门口。这是一所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校舍,虽然经过多次翻修,但仍显得有些陈旧。校门口值勤的保安看到突然停下的市委专车,一脸惊慌,赶忙通知校领导。
"不用打招呼,我们直接进去。"陈书记下车后摆了摆手,阻止了保安的电话。
我们一行人直接走进校园。正值下午第一节课,操场上空无一人,教学楼里传来朗朗读书声。陈书记顺着声音,来到一间教室门口,透过门上的玻璃窗,看到里面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教师正在讲台上声情并茂地讲解着《红楼梦》。
"我们进去听听。"陈书记轻声说道。
在全班同学惊讶的目光中,我们悄悄坐在了教室后排。那位老教师似乎习惯了突然来访的领导,只是微微点头示意,然后继续他的讲课,丝毫不受影响。
课间休息时,陈书记主动走上前,与老教师握手:"您讲得真好,我都被吸引住了。您贵姓?在这里教了多久了?"
"免贵姓王,王守信。"老教师谦虚地笑了笑,"在这教书已经四十年了。"
"四十年!"陈书记惊讶地说,"那您现在是教导主任还是副校长?"
"都不是。"王老师摇摇头,"我一直是普通教师,语文老师。"
陈书记愣住了,我也感到一丝异样。一个在同一所学校任教四十年的老教师,居然还是普通教师?这不合常理。
就在这时,校长和镇长气喘吁吁地赶来了。看到他们紧张的样子,与王老师平静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陈书记眼中闪过一丝思索的光芒。
"陈书记,您怎么突然来了?也不提前通知一声,我们好做准备..."镇长满脸堆笑,语气中带着明显的紧张。
"临时决定的。"陈书记淡淡地说,然后转向校长,"王老师在你们学校教了四十年,怎么还是普通教师?"
校长的脸色瞬间变得有些尴尬:"这个...王老师一直很低调,不愿意参加评职称..."
"是这样吗,王老师?"陈书记锐利的目光转向王守信。
王老师沉默了片刻,最终只是轻轻一笑:"一个萝卜一个坑,我教好书就行了。"
陈书记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王老师,有空吗?我想和您单独聊聊。"
校长和镇长的脸色变得更加难看了。我知道,一场风暴即将来临。
认识王守信老师,还要从六年前说起。
那时我刚调任市委办公室工作,陪同前任市委书记下乡调研。同样是在泰山镇中学,我们遇到了王老师。他当时正在为即将参加中考的学生加班辅导,即使是周末也坚守在教室里。
印象中的王老师,穿着朴素到有些老旧的灰色中山装,头发已经花白,但精神矍铄,说起语文教育时眼中闪烁着热情的光芒。
"王老师是我们镇上的名师,三十多年来培养了无数优秀学生,很多都考上了重点大学。"当时的校长在一旁自豪地介绍道。
虽然只是短暂的接触,但王老师那种对教育的执着和热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记得离开时,前任书记还特意嘱咐镇领导要好好重视这样的教育人才。
六年过去了,王老师依然站在同一个讲台上,依然穿着那套有些褪色的中山装,依然热情洋溢地讲解着文学知识。唯一的变化,是他的头发全白了,脸上的皱纹也更深了。
而此时,在镇政府的一间会议室里,陈书记正与王老师进行着深入交谈。作为市委书记的秘书,我有幸全程在场,见证了这场足以改变泰山镇教育生态的对话。
"王老师,您能不能告诉我,为什么教了四十年书,还是一名普通教师?"陈书记开门见山地问道。
王老师沉默了片刻,似乎在思考如何回答这个敏感的问题。
"书记,在我看来,教书育人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无论职称高低,我都在做同样的事情——教好学生。"王老师的回答很委婉。
"我理解您的教育情怀,但按照正常晋升程序,您早该是高级教师甚至特级教师了。"陈书记显然不满足于这个官方答案,继续追问。
王老师的眼神闪烁了一下,轻叹一声:"陈书记,有些事情,说出来对谁都不好。我已经适应了现状,也不想因为个人问题影响学校和镇里的工作。"
陈书记没有立即回应,而是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份文件,放在桌上推向王老师:"这是您过去五年申报职称的材料和评审结果,我让人从教育局调来的。您看看,有什么问题?"
王老师翻开文件,脸色逐渐变得凝重。那是一份职称评审的反馈表,上面赫然写着"因教学成果不足,暂缓晋升"的评语。
"我教了四十年书,班上学生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每年都有学生考入重点大学,这就是他们所谓的'教学成果不足'?"王老师的声音第一次带上了情绪波动。
"还有这个,"陈书记又拿出另一份文件,"这是泰山镇中学近十年来的职称晋升名单。我注意到,这些年晋升的老师,很多都有一个共同点。"
王老师接过文件,仔细看了看,脸色更加难看了:"这些人...大多是校长或镇领导的亲戚、朋友。"
"还有更直接的证据,"陈书记继续说,"这是一位匿名老师提供的录音和转账记录,显示有人为了晋升职称,向校长和某些评审委员会成员支付了'好处费'。"
听到这里,我不禁倒吸一口冷气。没想到陈书记早已展开了调查,这些证据显然是有备而来。
王老师看着桌上的证据,长久地沉默着。最后,他抬起头,眼中带着复杂的情绪:"陈书记,这些年我确实多次申请晋升职称,但都被各种理由驳回。一开始我也不明白为什么,后来才慢慢知道,想要晋升,除了教学成绩外,还需要'其他条件'。"
"什么条件?"陈书记追问。
"送礼、请客、塞红包..."王老师苦笑一声,"甚至有人明确告诉我,准备五万块钱,保证评上高级教师。"
"您没有照做?"
"我做不到。"王老师坚定地说,"我父亲也是老师,他教导我,为人师表最重要的是正直和清廉。如果通过这种方式获得职称,我将无颜面对学生,也会辜负父亲的教诲。"
陈书记深深地看了王老师一眼,眼中闪过一丝敬意:"王老师,您是我见过的最有教师风范的人。不过,您的沉默也让这种不正之风得以延续。如果每个老师都像您一样选择忍气吞声,那么教育系统的腐败将永远无法根除。"
王老师低下头,陷入沉思。会议室里一时间静得可怕,只有窗外操场上学生们的嬉闹声隐约传来。
这时,陈书记的手机响了,他看了一眼,脸色变得更加严肃:"县教育局杨局长要来见我,说是有重要事情汇报。看来,风已经吹到县里去了。"
我心中一惊,看来这件事已经引起了县级领导的注意,情况比我想象的还要复杂。
王老师也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担忧:"陈书记,您不要因为我一个人的事情..."
"这不仅仅是您一个人的事情,王老师。"陈书记打断他,"这是关乎整个教育系统公平正义的大事。您放心,我陈振华既然知道了这件事,就一定会彻查到底。"
陈书记的目光坚定而锐利,我知道,一场针对教育系统的风暴即将来临。而王老师四十年如一日坚守讲台却仍是普通教师的遭遇,只是这场风暴的导火索。
会议室的门被敲响,县教育局杨局长满头大汗地走了进来。看到王老师也在场,他的表情明显一僵,但很快恢复了官员的职业微笑:"陈书记,听说您来视察教育工作,我特意赶来汇报..."
"杨局长,正好,"陈书记打断他,指着桌上的文件,"这些材料您看过吗?能否解释一下,为什么像王老师这样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四十年来职称毫无变化?"
杨局长的目光扫过桌上的文件,脸色瞬间变得苍白。他张了张嘴,却没能发出声音,额头上的汗珠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