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二十一度母赞》中说道:"救度之母观世间,明察众生根器异,福报厚薄如掌视。"
绿度母,这位藏传佛教中备受尊崇的"救度之母",相传以其慈悲与智慧,能迅速救度众生脱离苦难。
在诸多秘传教法中,绿度母对女性修行与福报有独特见解,特别是关于女性福相的描述,既古老又超越时代。什么是真正的"大气运"?
这福报又从何而来?为何有些女子虽无显赫身世,却能福泽绵长?绿度母的智慧告诉我们,看待女性福报,不应执着于表象,而应透视内在品质的光芒。
相传在古印度恒河畔的一个小村落里,住着三位年轻女子:香巴拉、谛莲娜和卓玛。村里人都说她们是前世积了大福的人,因为她们都生得貌美如花,又各有所长。
香巴拉生于富商之家,自小锦衣玉食,拥有数不尽的珠宝华服;谛莲娜出生于学者之家,聪慧过人,精通经典;卓玛则是村中领袖的女儿,人缘极好,村里大小事务都少不了她。
这一年,村子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庄稼枯死,水井干涸,村民们陷入了极度困苦之中。在这艰难时刻,三位女子的真实品性逐渐显露。香巴拉家境殷实,并未受太大影响,依旧过着优渥生活;谛莲娜凭着智慧,早早预料到旱情,提前储备了足够的粮食;而卓玛却与村民同甘共苦,忙着组织人力挖掘新井,分享有限的资源。
就在此时,一位衣着朴素的老婆婆来到村中,她看起来疲惫不堪,嘴唇干裂,显然已经很久没有喝水了。老婆婆挨家挨户地乞求一碗水喝,但在这个干旱的时节,谁会愿意分享宝贵的水源呢?
老婆婆先来到香巴拉家门前。香巴拉正在庭院里欣赏新得的宝石项链,见老婆婆衣衫褴褛,怕她弄脏了自家高贵的门庭,便命仆人将她轰走:"我家的水连自己用都不够,哪有多余的给你?快走吧!"
老婆婆又来到谛莲娜家。谛莲娜正沉浸在经书之中,听到敲门声不耐烦地应了一声。看到老婆婆的模样,她皱了皱眉:"水是宝贵资源,不能随意浪费。你要是想要水,可以去村东的那口老井,那里或许还有一点残余。"说罢,便关上了门。
最后,老婆婆拖着疲惫的身子来到卓玛家。卓玛正在和村民们商讨挖井事宜,看到老婆婆的状况,她立刻放下手中的事,亲自端来一碗清水,又拿出自家仅存的一点干粮给老婆婆:"老人家请喝,虽然现在村里干旱,但分享本就是人之常情。"
老婆婆感激地说:"好心的姑娘,我走了很远的路,如今总算遇到了一个善良的人。"卓玛见老婆婆衣衫单薄,又取出自己的一件外衣递给她:"天色已晚,山路难行,不如在我家休息一晚再走吧。"
老婆婆欣然接受了卓玛的好意。次日清晨,当卓玛起床准备为老婆婆做早饭时,却发现老婆婆已经不见了,床榻上整整齐齐放着卓玛的那件外衣,边上还有一颗闪闪发光的绿色宝石。
不久之后,村里发生了一件奇事。在村中央的菩提树下,突然绽放出一朵巨大的莲花,莲花中现出一位绿色女神的身影——正是绿度母。全村人都震惊不已,纷纷前来膜拜。
绿度母对众人说:"我观世间女子福报深浅,特来此地示现真相。"她找来香巴拉、谛莲娜和卓玛三人,慈祥地说:"世人多以为美貌、财富、才学为福,却不知这些皆是表相,易得易失。真正的大气运,源于内在的品质修为。"
她看着香巴拉说:"你虽有富贵之相,但心存傲慢,吝啬刻薄,福报正在消减。"
又对谛莲娜说:"你虽有才学之相,但自以为是,缺乏慈悲,福报亦将衰竭。"
最后她看向卓玛,微笑道:"你心怀善念,乐于助人,这才是真正的福报根基。一个有大气运的女子,必定具备三种特质:第一,心存慈悲,乐善好施。她对众生的苦难感同身受,能够舍己为人,无私付出。这种善良不是表面的客套,而是发自内心的关怀。"
村民们都静静聆听着绿度母的教诲,如饮甘露。卓玛虽不明白自己何德何能得到度母青睐,却专心致志地领受着这珍贵的教诲。
"第二,一个有福报的女子必定心性平和,不嗔不怒。"绿度母继续道,"她能在逆境中保持平静,在顺境中不骄不躁。世事无常,唯有保持内心的安定,才能不被外界的变化所动摇。这种心性,是真正福报的体现。"
卓玛想起自己面对村中困境时,虽然忧心却始终保持镇定,从未对任何人发过脾气,反而以温和的态度鼓励大家共渡难关。原来这也是福报的体现。
正当绿度母要说出第三种特质时,天空突然雷声大作,一道绿光从天而降,笼罩在她的身上。绿度母的身影开始变得若隐若现,她的声音也渐渐飘远:"此乃大福之相,能让女子安稳度过一切劫难,获得真正的幸福..."
村民们惊慌失措,生怕错过绿度母的教诲,纷纷跪地祈求她继续开示。卓玛也急切地问道:"度母慈悲,请告诉我们第三种特质是什么?我们该如何修持才能获得这样的福报?"
绿度母的身影越来越淡,她最后的话语如同梦中呓语,飘渺不定:"第三种特质乃是心中无..."话音未落,绿度母的身影便完全消散在金色的光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