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6月12日,应天城笼罩在夏季的闷热中。
金川门的城楼上,李景隆的掌心已渗出了些许冷汗,远处燕军火把如繁星点点,朱棣的骑兵铁蹄声清晰可闻。入夜后,李景隆与谷王朱橞借口“巡视防务”,支开金川门守军,悄然开启城门。
随着金川门失守,大明第二位帝王朱允炆在宫中纵火自焚,明朝中央政权瞬间崩塌。
然而,拥有“从龙之功”的李景隆,却被朱棣的弟弟朱橚扣上贪腐的帽子,他的部下陈亨、张信更是指责李景隆“豢养死士,意图谋逆”。
可悲的是,朱棣信了。他削除了李景隆“靖难功臣”的称号,还将他圈禁在府中,不准李景隆与任何人见面。
这位被委以重任,丧失南军近百万的统帅,在选择以怨报德,出卖朱允炆后,仍逃不出“清算”的下场。
当李景隆下定决心,用绝食十日,抗议朱棣的不公时,只留下了无数的闹剧。他的懦夫本性,犹如朱棣所说的那样:
“九江欲效伯夷之节,惜无首阳之志。”
那么,李景隆是如何丢掉南军近百万兵马的呢?他与朱允炆的关系如何?他又为何会出卖朱允炆呢?
将门之后:荫庇与枷锁
李景隆,江苏盱眙人。
他的父亲是威名远扬的岐阳王、开国六公之一的李文忠,他的亲舅姥爷更是大明的皇帝朱元璋。因此,李景隆自幼就浸染于钟鸣鼎食之家。
他也不负众望,从小喜爱读书,尤好兵法,极受朱元璋的宠爱。朱元璋曾抚摸着李景隆的后背,感慨道:
“九江举止雍容华贵,秉性类我,未来不可限量。”
1386年,李文忠病逝,李景隆承袭曹国公爵位,他被朱元璋派遣到河南、陕西、广西等地练兵, 为掌管大明军务,积累军中威望。
不久后,李景隆又前往西南,负责茶马互市。
当茶马司奏报番商私贩兵甲时,李景隆亲率精骑疾驰河州,以断茶三月相威胁,迫使西番交出了走私者。
众所周知,在洪都防守战前,朱元璋就明确表态,战略要地,非骨肉重臣不可以守。故而,在李景隆小有成就后,朱元璋就将他调往应天,执掌左军都督府。
左军都督府脱胎于大都督府,为了分散军中将领的权力,朱元璋将原本掌管天下兵马的大都督府,分为前、后、左、中、右五部。而左军都督府分领应天、浙江、山东以及辽东都司、卫所,可谓是权柄过盛。
事实上,在李景隆之前,他的表叔朱文正、父亲李文忠都做过都督府都督,可与他们不同的是,朱文正、李文忠凭借的是个人强势的军功,而李景隆则倚赖的唯有血脉。
尤其是在朱标病逝、沐英早亡,蓝玉、冯胜、傅友德等名将凋零后,李景隆对于朱元璋的重要性,更加不可言喻。
不过,李景隆为人过于“轻慢无礼”,治军宽纵,士卒多骄。朱元璋、徐辉祖都曾看出他的问题所在,可“矮个子里拔高个”,朱元璋也不得不委曲求全了。
建文棋局:从削藩先锋到丧师之将
1398年5月,朱元璋病逝。
朱允炆在齐泰、黄子澄的影响下,誓要削藩。为了不激起朱棣的反抗,他采纳齐泰的“削藩强干”策略,先剪除朱棣的羽翼。
作为皇权铁杆,李景隆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执行首次削藩的最佳人选。
他假借备边河南为由,率轻骑五千,趁着夜色突袭开封,将朱棣的亲弟弟、周王朱橚全家押回南京,废为庶人,圈禁在应天牢狱。
如庖丁解牛,不见血光。
李景隆的强悍表现,不仅让他在未来的战争中信心满满,更给了朱允炆“误导”。在新任皇帝看来,李景隆的军事实力,已不亚于朱棣。
因此,当朱棣起兵靖难,老将耿炳文受困真定时,朱允炆在黄子澄的建议下,毫不犹豫的放弃了能力卓著的徐辉祖,对李景隆委以重任。
八月,李景隆统军五十万持节出京,旌旗蔽日。出发前,朱允炆亲自到江边,以极其隆重的待遇,为李景隆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