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声明:本故事根据资料改编,人物、时间、地点、情节、配图均为虚构,与现实无关,本文旨在宣扬正义,杜绝犯罪发生,并无不良导向,请理性阅读!
01
赵淑华退休已经五年了。
作为曾经县化肥厂的会计主管,她靠着薪水和谨慎的理财习惯,积攒了85万存款。
这在小县城算得上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天早晨,赵淑华从银行取钱回来,小心翼翼地查看着存折余额,满意地点点头。
她习惯每月去银行核对一次账目,这个会计的职业习惯退休后仍未改变。
"妈,我买了您爱吃的糖醋排骨,中午给您炖上。"儿媳李晓芳提着菜篮子进门,笑容温和。
赵淑华连忙把存折塞进口袋:"晓芳啊,又破费了。你们工作那么忙,不用天天来看我的。"
"这有什么,您一个人在家,我和明哥不放心。"李晓芳麻利地系上围裙,"您坐着歇会儿,我去厨房忙活。"
赵淑华看着儿媳忙碌的背影,心里暖洋洋的。
自从退休后,儿子严明和儿媳李晓芳几乎每天轮流来照顾她,做饭、打扫、陪她聊天。
虽然他们住在县城另一头,却从不觉得麻烦。
"对了妈,小航下周末要回来,说想您了。"李晓芳在厨房里喊道。
提起孙子小航,赵淑华脸上立刻绽放出笑容。
孙子在省城上大学,是家里的骄傲。
每次放假回来,总会缠着奶奶讲她年轻时的故事。
"那我得准备点他爱吃的。"赵淑华高兴地说。
吃过午饭,李晓芳收拾好厨房就匆匆离开了,说是下午店里忙。
她和严明在县城经营一家小超市,生意虽不大,但也算稳定。
傍晚时分,赵淑华正准备热晚饭,门铃突然响了。
开门一看,是儿子严明站在门口,脸色有些凝重。
"明子,怎么这时候来了?晓芳不是说你今天要盯着超市吗?"赵淑华有些诧异。
严明搓了搓手,显得有些局促:"妈,我...我想和您商量点事。"
赵淑华将儿子让进屋,给他倒了杯水:"什么事啊?看你紧张的。"
严明喝了口水,似乎在组织语言:"妈,是这样的...我们超市最近想扩大规模,看中了隔壁的铺面。机会难得,但要30万..."
赵淑华心里咯噔一下,立刻明白了儿子的来意。
"老板愿意分期,但首付至少需要15万。"严明抬起头,"我和晓芳东拼西凑只有9万,还差6万...所以想问问您,能不能..."
赵淑华面色不变,但心跳却加速了。
她退休这些年,从没和孩子们提过自己的存款情况。
虽然严明一家对她很孝顺,但关于钱的问题,她始终保持着本能的警惕。
"明子,"赵淑华缓缓开口,"你们想扩大生意是好事,妈支持。但是妈退休金不高,这些年攒下的也不多..."
严明急忙说:"妈,我知道您退休前是会计,肯定有积蓄。我不是白要,是借,等超市扩大后,一定加倍还您!"
赵淑华沉默片刻,像是在计算什么,然后叹了口气:"妈手里确实有点钱,但也就六万出头。如果你真需要,妈可以都借给你。"
02
"六万?"严明脸上的表情一下子凝固了,"妈,您工作了大半辈子,又当了十几年会计主管,怎么可能只有六万存款?"
赵淑华神色平静:"退休金不高啊,再说这些年看病、吃药,钱都花出去了。妈还给小航寄了不少生活费呢。"
严明显得有些失望,但很快调整好情绪:"妈,您别担心,我不是非要借您的钱。我们再想想其他办法。"
赵淑华拍拍儿子的手:"妈这六万都可以给你,够不够?"
"不用了,妈。"严明摇摇头,"您留着养老用吧。我再找找其他方法。"
送走儿子后,赵淑华站在门口,久久没有回屋。
夜色渐深,路灯亮起,照在她略显疲惫的脸上。
回到屋里,赵淑华锁好门,从床底下取出一个铁盒子。
打开后,里面整齐地放着几本存折和一些现金。
她翻开最上面的存折,余额赫然显示:853,426元。
"对不起,明子..."赵淑华轻声自语,眼里闪过一丝愧疚和担忧。
那晚,赵淑华睡得很不安稳。
梦里,她又回到了二十年前,丈夫刚去世那段最艰难的日子。
当时严明才上大学,学费和生活费几乎榨干了家里的积蓄。
作为一个刚失去丈夫的中年女人,她不得不独自面对生活的重担。
那时候,有人借钱不还,有人趁火打劫,甚至有人打她积蓄的主意。
这些经历让她明白:金钱面前,人心难测,即使是最亲的人,有时也不可全信。
第二天一早,赵淑华就接到了儿媳李晓芳的电话。
"妈,您昨天和明哥谈得怎么样?"李晓芳的声音柔和。
赵淑华有些忐忑:"晓芳啊,妈确实没多少钱..."
"妈,您别多想,明哥都跟我说了。"李晓芳打断她,"我理解您的难处。退休金本来就不高,您还要看病吃药。我已经和明哥商量好了,我们找其他办法解决。"
赵淑华松了一口气,但又感到一丝疑惑。
她本以为儿媳会失望,甚至怀疑她藏钱,没想到反应如此平静。
"晓芳,你们的超市..."赵淑华试探性地问。
"没事的,妈。要不是时机难得,我们也不会着急。不过您放心,我们会想办法的。"李晓芳顿了顿,"对了,明天我休息,来给您做饭吧。"
挂断电话,赵淑华坐在沙发上发呆。
按理说,她应该为儿媳的体谅感到欣慰,但心里却涌起一股莫名的不安。
那天下午,赵淑华去附近的公园散步,恰好遇到了老姐妹周大姐。
两人坐在长椅上,聊起了各自的儿女。
"淑华啊,你家明子和晓芳对你真是没得说,每天轮流来看你,多孝顺啊!"周大姐羡慕地说。
赵淑华点点头:"是啊,我很幸福。"
"那你退休金都给他们了吗?"周大姐突然问。
赵淑华一愣:"怎么会?那是我的养老钱。"
周大姐叹了口气:"我那儿子,自从知道我有退休金,每月都来'借'。刚开始还说要还,后来干脆明着要。唉,真是靠不住啊!"
赵淑华安慰了几句,但心里却更加忐忑。
她不是不信任儿子儿媳,只是多年来形成的防备习惯难以改变。
再说,她的存款也不完全是自己的...
回家路上,赵淑华想着儿子失望的表情和儿媳体贴的话语,内心愈发矛盾。
也许,她该更信任自己的家人?但那些不能说的秘密又该如何解释?
03
接下来几天,严明和李晓芳依然和往常一样照顾赵淑华,丝毫没有因为借钱的事情冷淡。
这反而让赵淑华更加内疚,甚至几次想坦白自己有更多存款的事实。
周五晚上,严明下班后特意来看望母亲。
"妈,我和晓芳商量好了,先租下隔壁那间铺面。虽然成本高一点,但至少不错过这个位置。"严明一边帮母亲按摩肩膀,一边说。
赵淑华转头看着儿子:"租金很贵吧?你们经济压力这么大,还天天来看我,真是难为你们了。"
"妈,您这说的什么话。"严明笑了,"照顾您是我们应该做的。再说,晓芳也很孝顺,从来没有抱怨过。"
赵淑华欲言又止,最终还是没说出实情。
她想起前几天在银行又碰到了那个人,对方意味深长的眼神至今让她心有余悸。
晚饭后,严明接到李晓芳的电话,说超市那边有事,急忙离开了。
赵淑华站在窗前,看着儿子匆忙的背影,心里五味杂陈。
第二天一早,李晓芳如约而至,带来了新鲜的菜和水果。
看到婆婆憔悴的样子,她关切地问:"妈,您昨晚没睡好吗?"
赵淑华摇摇头:"年纪大了,睡眠不好。晓芳啊,有件事我一直想问你。"
"妈,您说。"李晓芳放下手中的活。
"你们真的不怪我吗?就因为...那六万的事。"赵淑华小心翼翼地问。
李晓芳坐到婆婆身边,握住她的手:"妈,钱是您辛苦一辈子攒下的。给不给我们,是您的自由。我和明哥只希望您健康快乐,其他的都不重要。"
赵淑华眼眶湿润:"晓芳,你真是个好媳妇..."
"妈,我们是一家人。以后您要是有什么困难,尽管告诉我们。"李晓芳真诚地说,"不管怎样,我们都会照顾您一辈子。"
这番话让赵淑华既感动又愧疚。
她几乎想立刻告诉儿媳实情,但看到李晓芳手机屏幕上一闪而过的信息提醒,她又犹豫了。
那天中午,李晓芳做了一桌丰盛的饭菜,还叫上了严明一起吃。
饭桌上,一家人其乐融融,仿佛借钱的事从未发生过。
饭后,李晓芳收拾碗筷时,赵淑华注意到她接了个电话,匆匆走到阳台上小声说话。等她回来时,脸色略显紧张。
"妈,明哥,我得回店里一趟。厂家送货来了,得去清点。"李晓芳急匆匆地解释。
严明点点头:"你去吧,我再陪妈坐会儿。"
李晓芳离开后,赵淑华若有所思:"明子,晓芳最近很忙啊?"
"是啊,"严明叹了口气,"扩店的事情让她操心不少。妈,其实我们超市这两年利润不高,压力挺大的。"
"那你们干嘛还要扩店?"赵淑华不解地问。
严明沉默片刻:"机会难得嘛。再说,总得想办法多赚点,将来给小航娶媳妇,给您养老..."
看着儿子疲惫的脸,赵淑华内心挣扎不已。
她攒了一辈子钱,不就是为了家人吗?可那个秘密却像一块大石头,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晚上,孩子们离开后,赵淑华再次取出那个铁盒子,翻看着各种存折和文件。
其中一张照片引起了她的注意——那是她和丈夫年轻时的合影,照片背面写着一行小字:"记住,钱不是最重要的。"
"老赵啊,你走得太早了..."赵淑华轻声说,泪水模糊了双眼。
04
周日早晨,赵淑华早早起床,准备给即将回家的孙子做几道拿手菜。
她心情格外好,哼着小曲儿,仿佛年轻了许多。
昨晚,她终于做出了决定:等孙子回来,她要坦白自己的存款情况,并帮儿子解决扩店的问题。
电话铃突然响起,是小航打来的。
"奶奶,对不起,我这周末可能回不去了。"小航歉疚地说,"学校临时安排了一个项目答辩,我得留下来准备。"
赵淑华掩饰不住失望:"没事,学习要紧。下次回来奶奶再做好吃的给你。"
"奶奶,您最好了!等我放假一定多陪您几天。"小航信誓旦旦地保证。
挂断电话,赵淑华的心情低落了不少。
她慢慢收起已经准备好的食材,屋子突然显得空荡荡的。
正午时分,严明和李晓芳一起来了,说是来陪婆婆吃午饭。
看到桌上准备的食材,他们立刻明白了。
"妈,小航临时有事回不来了?"严明心疼地问。
赵淑华点点头:"年轻人忙,我理解。"
李晓芳立刻挽起袖子:"没关系,妈。我们陪您吃。这些菜我来做。"
看着儿媳在厨房忙碌的身影,赵淑华心中一暖。
也许是时候放下那些顾虑,信任自己的家人了。
"明子,晓芳,"赵淑华突然开口,"吃完饭我有重要的事要和你们说。"
严明和李晓芳对视一眼,有些疑惑但没多问。
午饭异常丰盛,虽然少了孙子,但一家三口却聊得格外开心。
饭后,赵淑华正准备谈正事,李晓芳的手机却突然响了。
她看了眼来电显示,脸色变得有些难看。
"妈,明哥,我得接个电话。"李晓芳匆忙走到阳台。
从阳台传来的只言片语让赵淑华隐约听到"不行"、"太危险"之类的词。
李晓芳回来时,脸上强作镇定,但明显情绪不佳。
"出什么事了?"严明关切地问。
李晓芳摇摇头:"没什么,一个供货商的事。妈,您刚才说有重要的事?"
赵淑华看着儿媳不自然的表情,刚才要坦白的勇气突然消失了。
她含糊地说:"也没什么大事,就是想告诉你们,妈最近找到了以前的一些老同事,挺开心的。"
李晓芳松了口气,笑着说:"那太好了,妈。您多和老朋友聚聚,心情会更好。"
之后的谈话变得有些生硬,不久,严明和李晓芳就以超市忙为由离开了。
送走儿子儿媳,赵淑华坐在沙发上发呆。
李晓芳的那通电话和反常表现,又勾起了她心中的不安。
她想起周大姐说过的话:"现在的年轻人啊,表面一套,背后一套。你得多留个心眼。"
傍晚时分,赵淑华接到李晓芳的电话,说明天要带她去看中医调理身体。
赵淑华感动之余,却也暗暗决定:再观察一段时间,确定儿媳真实想法后再做决定。
那天晚上,赵淑华睡得格外香甜。
梦里,她又回到了年轻时,和丈夫一起在院子里乘凉,说着家长里短,憧憬着美好未来。
清晨,刺耳的门铃声将赵淑华从甜美的梦中惊醒。
她揉揉眼睛,看了眼钟表,才六点半。
谁会这么早来访?
赵淑华披上外套,拖着疲惫的身体去开门。
门一开,她顿时愣在那里——门外站着一个面色严肃的中年妇女,正是李晓芳的母亲王桂芝。
王桂芝径直走进屋内,声音低沉而急促:"淑华姐,我知道你有八十五万存款的事。晓芳和明子不和你说,但我必须来跟你说清楚他们借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