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风云变幻,天下大乱,汉室衰微,各路诸侯纷纷崛起,战火纷飞,百姓苦不堪言。刘备,身为汉室宗亲,虽势单力薄,却心怀壮志,一心想要兴复汉室,拯救天下苍生。他深知,要实现这一宏伟抱负,身边仅有关羽、张飞两位忠勇无比的兄弟是远远不够的,还需一位智谋超群、能洞察天下大势的贤才辅佐。
一日,刘备的谋士徐庶,因曹操以其母相逼,无奈之下不得不离开刘备。临行前,徐庶向刘备举荐了一人,此人便是隐居在隆中的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徐庶对诸葛亮推崇备至,赞其有经天纬地之才,若得他相助,大业可成。刘备听后,心中满是期待,当下便决定亲自前往隆中,拜访这位传闻中的奇人。
于是,刘备带着关羽和张飞,踏上了前往隆中的路途。一路上,三人晓行夜宿,终于来到了诸葛亮居住的茅庐前。只见茅庐周围青山环绕,绿水潺潺,景色清幽宜人,宛如世外桃源。刘备心中暗自赞叹,如此宝地,难怪能孕育出诸葛亮这般人物。他恭敬地整理了一下衣冠,然后上前轻轻叩门。不一会儿,门开了,出来一位书童。刘备连忙礼貌地表明来意:“请问先生在家吗?我乃刘备,久闻先生大名,特来拜访。” 书童看了看他们,回答道:“先生一早便出门游历去了,归期不定。” 刘备听后,心中不禁有些失落,但他还是诚恳地对书童说:“那就麻烦你转告先生,刘备曾前来拜访,改日定会再来。” 说罢,他带着关羽和张飞缓缓离开。张飞心中有些不悦,嘟囔道:“这诸葛亮架子可真大,我们大老远跑来,他却不在家。” 刘备则笑着安慰道:“先生既有要事外出,也是情理之中,我们改日再来便是。”
回去之后,刘备一直对诸葛亮念念不忘,心中始终想着能早日得到他的辅佐。过了些时日,他觉得时机已到,便决定再次前往隆中。这一次,路途似乎更加熟悉,但刘备的心中却充满了忐忑。他不知道这一次能否见到诸葛亮,又能否说服他出山相助。
当他们再次来到茅庐前时,书童告知他们,先生又被友人邀走,不在家中。张飞一听,顿时火冒三丈,大声说道:“这诸葛亮分明是故意不见我们,哪有这般架子!大哥,我们何必再等,不如就此回去!” 关羽也在一旁劝道:“三弟所言有理,这诸葛亮若真有本事,怎会如此多次不见我们?” 刘备却神色坚定地制止了他们,说道:“二位贤弟,不可如此。我们求贤若渴,就应有足够的诚意。先生或许真有要事缠身,我们再耐心等等便是。” 说罢,他依旧恭敬地对书童说打扰了,然后带着些许遗憾再次离去。
又过了一段时间,正值隆冬季节,天气严寒,大雪纷飞。整个世界仿佛都被冰雪覆盖,一片银装素裹。关羽和张飞都劝刘备不必再去,他们觉得诸葛亮可能徒有虚名,不值得如此奔波。关羽说道:“大哥,这天气如此恶劣,我们何必再去受这苦?况且那诸葛亮两次都不见我们,说不定真的没什么本事。” 张飞也附和道:“是啊,大哥,我们不如等天气好了再去,或者另寻他人。” 刘备却心意已决,他神情严肃地说:“我等求贤,就应有诚意,怎能因这点困难就放弃?当年周文王为了得到姜子牙,亲自前往渭水之滨,多次拜访。如今我们为了得到诸葛亮这样的大贤,吃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 关羽和张飞听了,心中虽仍有些不情愿,但也被刘备的诚意所打动,只好跟随他第三次朝着隆中进发。
一路上,寒风刺骨,大雪纷飞,道路十分难行。他们的马匹在雪地里艰难地前行,马蹄不时陷入积雪之中。刘备等人的身上也落满了雪花,眉毛和胡须都结了冰,但他们始终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
终于,他们再次来到了茅庐前。此时,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看到草堂的门半掩着,里面传来轻微的鼾声。他示意关羽和张飞不要出声,然后静静地在门外等候。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张飞的耐心渐渐耗尽,他忍不住低声对关羽说:“这诸葛亮也太能睡了,大哥都等了这么久,他还不醒。要不我进去把他叫醒?” 关羽连忙制止道:“三弟,不可鲁莽。大哥都能耐心等待,你我更应如此。” 张飞只好无奈地站在一旁,不时地跺脚取暖。
许久之后,诸葛亮终于醒来。他伸了个懒腰,口中吟道:“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这时,书童进来禀报:“先生,刘备刘皇叔已在门外等候多时了。” 诸葛亮听后,心中不禁一动,他没想到刘备竟会如此有诚意,三次前来拜访。他连忙起身,整理了一下衣冠,然后出门迎接刘备。
刘备见到诸葛亮,心中大喜,他连忙上前,恭敬地行了一礼,说道:“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备今日特来拜访,还望先生能出山相助,共扶汉室。” 诸葛亮看到刘备如此真诚,心中也颇为感动。他请刘备等人进屋坐下,然后说道:“刘皇叔,您的诚意亮已感受到。只是亮一介草民,恐难担此重任。” 刘备诚恳地说:“先生不必谦虚。徐元直曾对先生赞不绝口,说先生有经天纬地之才,能洞察天下大势。备今日前来,就是希望先生能为我指明一条成就霸业的道路。”
诸葛亮见刘备如此执着,且心怀天下,便决定为他分析一下天下大势。他走到一幅地图前,指着地图说道:“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天下纷争不断。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刘备听了诸葛亮的一番分析,犹如拨云见日,心中豁然开朗。他对诸葛亮的才智更加钦佩,当即恳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诸葛亮见刘备诚心诚意,且自己也被他的志向所打动,便欣然应允。
自此,刘备如鱼得水,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势力逐渐壮大。他们先是占据了荆州,然后又进取益州,为建立蜀汉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 “三顾茅庐” 的故事,也成为了千古传颂的求贤佳话,激励着后人要有诚心和毅力,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去寻找能帮助自己成就大业的贤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