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今天我们接着聊《通往奴役之路》。咱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是:乌托邦看起来很美,但为什么不能实现?
“乌托邦”一词最初的意思是“不存在的地方”。“乌”就是没有,“托”就是寄托,邦就是“国家”。合起来的意思,就是“空想的国家”。人们一般把思想家们幻想出来的形形色色的理想社会,都称之为乌托邦。
乌托邦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在幻想形形色色的理想社会。比如柏拉图幻想的理想国、各种教派幻想出来的天堂、《礼记》中的大同世界。在思想家们幻想出来的各种理想社会里,没有贫穷、没有饥饿,没有残酷的市场竞争,每个人都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就像生活在童话故事里一样。
作为一名经济学家,哈耶克如何看待乌托邦呢?
01.乌托邦为什么有吸引力?
首先,哈耶克并没有嘲笑这些乌托邦思想家,而是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和敬意。他认为,这些乌托邦思想是伟大的,构建这些美好蓝图的思想家们,并不是要蓄意欺骗大家,而是真心诚意地相信可以在人间建立天堂。
试问,谁不向往一个没有贫富差距、人人安居乐业的世界呢?谁不希望自己像童话故事里的主人公一样,一劳永逸地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呢?乌托邦主义唤起了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渴望,吸引不计其数的人投身其中。就连少年时代的哈耶克,也一度被深深的吸引。那时候的他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往日的文明已经在战争中崩溃,年轻的理想主义者们梦想建造一个美好的新世界。而乌托邦主义,恰好符合这些年轻人的渴望。
那么,哈耶克为什么会从乌托邦的追随者变成批判者呢?最重要的原因是哈耶克上大学之后学习了经济学。经济学的理性训练让他意识到,乌托邦幻想经不起经济学逻辑的检验,这种罔顾经济规律的美丽幻想,并没有机会成为现实。
哈耶克认为,乌托邦之所以吸引人,除了宏伟的理想,还源于高超的宣传和修辞技巧。比如说,乌托邦主义者重新解释了“自由”这个词汇。对于古典主义者们来说,“自由”一词的含义是免于强制。比如说,一个人可以自由的创业、自由的写作,不用担心自己突然被统治者用莫须有的罪名抓起来。但是,在乌托邦主义者们的宣传中,“自由”的意思,变成了个人可以摆脱现实环境的匮乏和经济规律的束缚,自由变成了权力和财富的代名词。乌托邦主义所许诺的这种自由,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哈耶克后来回忆说,很多反对乌托邦主义的人,都曾经是乌托邦主义的追随者。他之所以知道这一点,是因为他自己就曾经是其中的一员。
02.哈耶克为什么批判乌托邦?
哈耶克一方面肯定了乌托邦主义者们的理想是崇高的,意图是纯洁的,但另一方面,也给予了乌托邦思想最猛烈地批判。
首先,他对乌托邦的政治模式提出了质疑。思想家可以构想一个理想社会,但付诸实践时必须处理一个棘手的现实问题,那就是,有很多人并不认同你的理想社会,应该怎么对待他们?
哈耶克注意到,无论是法国大革命中的掌权者,还是构建乌托邦的思想家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能容忍反对者。比如,著名的空想主义者圣西门就公然宣称,要像对待牲口一样,对待那些不服从他的人;法国大革命中,各党派面对那些不服从自己的人,直接诉诸杀戮,不惜血流成河。就算大家都是乌托邦主义者,但是,每个思想家对美好世界的想象并不相同,这也导致乌托邦和乌托邦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冲突。为了争夺话语权,这些迷恋不同乌托邦的狂热分子们,也会互相残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