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故事,非封建迷信,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旨在修心明性,启迪智慧,请读者朋友注意辨别。
她的闹钟是你提醒她吃早餐,她的天气预报是你问她带伞没带,她的生活提醒从不设定,因为你已经把所有节奏都安排好。
你以为他会因此更爱你。可他只是越来越安静,回你的话越来越短,讯息的回复越来越晚,有时候甚至不读。你开始胡思乱想——是不是你哪句话说错了?是不是你不够温柔?是不是他最近太忙?
一、
答案可能都不是。
你只是给太多了。
小静就是这样。她跟一个男生认识半年,天天嘘寒问暖,节日送礼、加班送宵夜、下雨天送伞,甚至偷偷记下他过敏的食物和妈妈的生日。她想得很周到,却在一次朋友聚餐后被泼了一盆冷水——那男生介绍她时,说了一句:“她人很好,像家人。”
家人?她差点没当场哭出来。她以为自己快要走进对方心里了,却原来一直站在“没火花”的边线。
有句话出自《太上感应篇》:“施恩不求报,则无怨。”可是在感情里,这种“无求的好”,有时候就像空气一样让人无感,甚至变成习以为常。
你每天都在为他做好准备——怕他冷、怕他饿、怕他工作辛苦、怕他心情差。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他有没有想过你?
关系的天平总是在不知不觉间倾斜。当一个人开始把另一个人的好当作理所当然,这段关系就不再有温度了。
小琳也曾经遇过类似的事。她喜欢的男生刚失恋,她陪他走过低潮,听他凌晨的电话,安慰他所有情绪波动,连他前女友的社群更新都偷偷帮他留意。结果半年过去,那男生复原了,开始追另一个女生。
她不敢问为什么,怕听到“你对我太好了,我不想伤害你。”这种熟悉又讽刺的对白。
“你很好,只是我没有感觉。”这句台词,是所有努力错位的人最不想听见的判词。
有位心理学教授曾说:“在亲密关系中,持续付出并不会线性增加感动值。”也就是说,付出的越多,感动不一定跟着涨,甚至可能停滞。
你可能还在幻想:是不是我再坚持一下,是不是他还没发现我好,是不是他习惯后就会珍惜。可是你想过吗,他之所以不动心,也许正是因为你“太懂事”了。
你把所有问题都包了,把所有负面情绪都吞了,把所有空缺都补了。他连投入的空间都没有。
爱是互动,不是演出。如果你一个人撑起整段剧本,对方连台词都不用背,那这不是爱情,是独角戏。
接下来要讲的,会让你彻底明白——原来,不是你不够特别,是你让自己太可得。你在他面前没有保留,没有间隔,甚至没有让他“追逐”的可能。
那为什么你的好,他感受不到?为什么你付出得越多,他却离得越远?为什么他对你的爱意,总是停在“你很好,可是...”?
你拼命让他觉得你有多好,最后却换来一句:“我知道你很好,只是我们不适合。”
这句话听起来温柔,实际上就像在宣告一场投资彻底归零。你明明什么都做了——他生日你准备礼物,加班你送宵夜,节日你提前订位订餐,还写了手写卡片。他甚至说过:“你对我太好了。”可你心里更明白——他没有因此更靠近你。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二、
现在,该引出今天的关键词了:贝勃规律(Weber's Law)。
它的原意出自心理学:当一个人接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