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北京金融法院:依法护航新业态劳动者保险权益
人民政协报记者 徐艳红
随着新业态经济蓬勃发展,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快递员等新业态劳动者群体规模持续扩大,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灵活就业人员规模在2亿人左右,占全国就业人员的27%,占城镇就业人员的43%左右。然而,在劳动权益保障方面,新业态劳动者仍面临劳动关系认定难、社会保险覆盖不足等现实问题。
在传统社会保险体系难以全面覆盖新业态劳动者的背景下,商业保险作为补充性保障工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仍存在保险产品覆盖范围有限、产品与需求匹配度较低、责任主体模糊、理赔纠纷多发、协同治理效能不足等问题。
“2021年建院以来,北京金融法院受理保险纠纷二审案件1796件,标的总额超过21.88亿元。涉诉案件中,涉及新业态劳动者保险权益纠纷占比15.92%。”4月28日,在北京金融法院召开的“依法保障新业态劳动者保险权益”发布会上,北京金融法院副院长宋毅如是说。
“新业态保险纠纷中,多主体之间矛盾交织,互联网平台、第三方用人单位、保险机构、劳动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宋毅说,互联网平台企业利用交易结构嵌套转嫁用工成本、规避用工责任的情形突出。在“平台+平台合作商+劳动者”的长链条用工模式下,平台在劳动者保险权益保障中的责任被模糊化。部分平台将劳动者投保特定保险机构的特定保险产品与劳动者开单营业强行捆绑,并从劳动者报酬中自动扣除保费,此举涉嫌侵犯劳动者的自主选择权,甚至导致重复投保。与平台合作的第三方用人单位虽承担全部或部分劳动管理职能,但在保障劳动者保险权益方面缺乏积极性,有的单位选择保障范围窄、赔付额度低的商业保险替代社保,保险配置缩水问题频发。
此外,保险机构在新业态保险产品设计、展业等环节也暴露一些问题。同时新业态劳动者普遍存在保险认知不足、维权能力弱的问题,尤其在用工关系、职业风险关联性方面的举证能力不足,加剧了事实认定及裁判难度。
“近年来,北京金融法院坚持系统集成,从审判理念更新、审判机制优化、裁判规则树立、协同机制创新四个方面提升专业化审判效能。”宋毅说。
北京金融法院践行“穿透式”审判和平等保护理念,在案件审理中对主体、资金和交易链条及结构全面审查,认定真实合同关系和法律责任,有效兼顾新业态经济创新发展与劳动者权利保障。为优化审判效能,组建新业态保险纠纷专业合议庭,成立保险业专业政策调研团队,创建民营企业产权保护调解室,引入行业20余名入库专家探索专家调解制度,实现案件审理精细化、专业化。针对外卖骑手猝死保险理赔案、新职伤赔偿后商业险拒赔案等多起引发业内高度关注的新业态保险纠纷,北京金融法院加强裁判说理,积极回应法律争议问题。
新业态保险合同关系中,用工链条的复杂性,交易主体的多元化,使得对于该类纠纷的解决,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利益主体的关联关系,重构利益主体协同机制,平衡多方权责关系。针对各主体暴露的典型问题,宋毅建议,劳动者应进一步提高风险意识和维权能力;保险机构应从优化产品供给适配性、推动保险条款透明化、理赔标准化等方面提高展业水平;平台及合作商应从规范算法管理、杜绝风险转嫁、健全纠纷内部处理机制等方面强化劳动者权益保障;行业协会应在数据支持、规则指导、行业自律、调解争议方面强化作用发挥。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食品营养研究所所长赵晓燕建议,为深化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护,应加快推动社会保险法中关于灵活就业人员权益保障的修法进程,以填补制度空白。
来源: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