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初,毛主席在中央政治局上提议开办中国红军大学,准备从红军中抽调大批连排基层干部,送入红大学习。

在讨论红大校长和教育长人选时,毛主席认为林彪打仗雷厉风行,适合做校长,罗瑞卿精明强干,适合当教育长。



按照中央政治局的决议,红大设有三个学员科,一科是师级以上干部科,二科是上级干部科,三科是步兵科。

调选二科负责人时,罗瑞卿第一时间想到了谢振华,谢振华是一位老红军,不仅政治上可靠,而且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

红大的办学地点在米粮山,这里土地贫瘠,缺乏生活物质,连基本的食都不能保障,谢振华后来回忆说:

“当时的条件的确艰苦,好在我们苦惯了,算不上什么。”

说来也可笑,米粮山既没有米,也没有粮,由于中央财政困难,不能给予红大任何帮助,谢振华和一众干部只能自力更生。

为了解决学员宿舍和课堂问题,谢振华等人与当地老乡协商,将破旧的窑洞改造成学员宿舍,将羊圈改为课堂,最后拿着手中为数不多的银元向当地老乡换了一些粮食和几只羊。



谢振华等人平时只吃豆角和小米饭,偶尔可以吃一次芥麦面条,一个星期可以喝一次羊肉汤,也算是苦中作乐。

然而,这样的生活持续没多久,一场意外悄然而至,谢振华被推到了风口浪尖,还因此与林彪发生了冲突。

事件的起因是在一天夜晚,一只野狼窜入红大驻地,咬死并抓走了一只羊,谢振华等人很快查明了真相。

原本这类事件经常发生,并不算是什么大事,可是偏偏这次林彪发起了脾气,还训斥谢振华等人说:

“一定要彻查,现在生活如此艰苦,怎么能丢东西?”

面对林彪的训斥,谢振华带头作了检讨,可是林彪不依不饶,不停地提出批评,谢振华忍无可忍,与林彪当众争吵起来。



谢振华年轻气盛,不知如何自证,就质问林彪为什么只揪着二科干部不放,林彪却坚称要谢振华等人负责。

眼看两人争吵越来越激烈,一旁的干部纷纷出面劝说两人,最终谢振华和林彪各退一步,丢羊一事也就不了了之。

自此以后,谢振华与林彪有了芥蒂,林彪虽然对谢振华怀恨在心,但是却不敢迫害谢振华,原因是谢振华手中有林彪的把柄。

红军在中央苏区时期,林彪经常发表一些消极言论,如“不该走弓背路”和“临阵坏帅”等,因而遭到毛主席的批评。

毛主席为了提振红军士气,就发出了著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论断,还让人印发了驳斥林彪思想的小册子。

当时,红军指战员人人都收到了这本小册子,谢振华手中也有一本,这就是林彪有些忌惮谢振华的原因。



所幸的是,之后的数十年时间里,谢振华与林彪交集不断,两人的矛盾得以雪藏,林彪如日中天时,也没有迫害谢振华。

“九一三事件”发生后,林彪自我爆炸,“四人帮”想要借此机会整倒谢振华,于是诬陷谢振华追随林彪。

这一次,谢振华再一次选择据理力争,直接说出了红大丢羊一事,还拿出了那本小册子,一举粉碎了谣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