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聊聊背景:
1.北伐革命战争胜利前夕,国民党人的无差别背刺我党,老蒋与我党彻底撕破脸皮。
2.井冈山的反围剿已现颓势
第一点很直观了, 1927年两党合作进行的对北伐战争接近尾声,4月初,蒋介石秘密召集心腹举行反共会议,准备搞独裁政权,于是开始了追捕大肆杀害共产党员。为什么我说这背刺是无差别的,因为当时国民党的清洗方式上“宁可杀错千个也不放过一个”,不光是党员,无辜躺枪丧命的群众都不计其数。
补充一点,我这里所说的北伐对象包括哪些:主要有三个军团,称霸湖南、湖北、河南三省,扼守京汉铁路的吴佩孚;控制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五省并占据长江中下游富庶地区的孙传芳;其三是东三省的张作霖集团。三个军阀集团都是割据一方土皇帝,在当时或勾结国外势力压迫老百姓或凭仗武力镇压工农运动。
我为什么说井冈山已经出现颓势,因为从国共彻底翻脸后,井冈山本来是个很好的根据地,从地形上看它山脉险峻易守难攻,并且有广大的农民群众基础,是个发展的好地方。在斗争初期我军采用灵活的运动战还能打的有来有回守住后方。
但好钢耐不住当针磨,老蒋觉得红军就是他的一块心病不消而灭之就睡不着觉,多次派大军强攻井冈山。第五次老蒋四十多万大军进攻情况就不一样了,在博古、李德等人的轻敌冒险军事路线下,放弃了灵活的运动战,采取阵地防御战术,导致红军损失大半。1934年时,红色区域面积锐减,全军人力物力枯竭,陷入绝境。这个时期不得不进行战略大调整,否则有全军灭亡之危机!
长征的目的:
1.保留有生力量,传播“星星之火”
2.北上抗日,统一战线抗击日本侵略者
最重要的肯定是保留有生力量才能传递星星之火,仔细说过星星之火可燎原也。还说过长征是播种机,播下的种子就是马克思主义红色信仰,以及共产党军纪严明以人民群众为核心的革命态度。我这并不是说空话套话,最直接的证据就是从27年我党就开始了为期多年的土地改革,直到建国后一段时间才完全结束。或者内战这段时期说是土地革命更准确一些,不然有的朋友可能会迷糊,当时的老百姓有句时髦的话叫做:打土豪分田地!
被赶着提前进行的战略转移曾经不断修正路线,因为34年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大败,长征初期计划转移至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但遭国民党重兵拦阻截,最终毛主席大手一挥以“北上抗日”定了全军军心。主席曾说:要直接对日作战,必须转移到西北建立我们自己的根据地。
(注:如若对内战和抗日战争交叉这段时间故事感兴趣的人多,后面我会做一期单独讲解喔。)
以弱对强怎么打赢?
最近刚刚拜读完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其实是在喜马拉雅平台完整听完)。我觉得惊为天人,读完第一反应它是难得一遇的军事和哲学相结合的高水平著作,目测它应该会和《孙子兵法》一样流传后世千百年。思来想去觉得自己才疏学浅,如果我用自己的口水大白话来分析长征可能会有读者觉得不服,还是用主席著作中原滋原味的方法来分析说明的比较好。
国共强弱对比:
1.军事与物资敌强于我方
2.政治合法性敌退步我进步
3.战争潜力敌小于我方
4.团结统一上敌弱我强
国民党仅第五次围剿即投入40多万大军,配备超200架飞机、重炮和碉堡战术。红军在江西苏区仅有8万多主力(红一方面军),装备还主要是容易卡壳的土枪,步枪不到10万支,压根没有重武器和空中力量。老蒋占绝对优势,但其“堡垒推进”战术依赖火力硬干,忽视政治动员和民心支持;红军虽弱,通过游击战拉扯迂回,但长期封锁下盐、药品这些必需品极度空缺;
国民党内部派系(蒋、桂、粤)矛盾尖锐、“抓壮丁征粮”的政策引发民众普遍愤恨,丧失抗日道义支持。 反观我党以“打土豪分田地”凝聚农民,官兵平等、纪律严明,和国民党军队腐败形成鲜明对比。这就会形成越打我们支持者越多,蒋家天下更加退步孤立。
国民党控制全国超70%的领土,但太过依赖城市交通线漏洞也很明显,国军难以深入农村。中央苏区被挤压在不足5万平方公里的赣南闽西,但农村根据地的分散性为游击战提供了空间, 国民党表面“大”实则僵化,中共虽“小”但依托农村形成“军民一体”的潜力。
中共始终团结依赖我们自己的工农群众,1933年后苏联转向支持我党,虽国际资源有限,但通过抗日主张赢得广泛的民众支持。1931年提出“攘外必先安内”,对列强态度妥协软弱,蒋介石从28-35年就同日本签了5项不平等条约,把战地人民那是卖的干干净净!
总结:敌强我弱,我方存在覆灭的危险。但敌人有其它缺点,咱们有其它优点,无法速胜无法速败。先辈的努力可以使得敌之优点削弱、缺点放大,我方优点加强、缺点克服。所以我党能最后胜利,避免灭亡,而老蒋移居台湾。因此,从全部敌我因素分析,国共战争可以说是持久战(1927-1949)。
如果不长征打下去怎么样?
从战略上看,我军逐渐形成被包围之势,艰难求生下要么被消灭,要么被困死,要么被围困后消灭。虽然前期老蒋的部队漏洞百出,可等它反应过来做好内部统战在人家的包围圈里基本十死无声,另外不转移到一个相对安全的区域的话,对于抗日前线的工作只会有力无处使,永远难以统一全民族抗击倭国。选择周边其他地区是否可行?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没有跳出蒋介石大军和地方军阀合围网络。
主席当时领导红军长征陕北会师的决策不失为最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