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袤国土上点燃的革命星火,远不止于中央苏区。从大别山到海南岛,从洪湖之滨到大巴山区,无数共产党人在艰难环境中开辟出各具特色的红色根据地。

一、鄂豫皖苏区:大别山的红色堡垒



建立者:徐向前、陈昌浩、吴焕先

时间:1930年6月(由鄂豫边、豫东南、皖西三块根据地合并而成)

1927年11月,黄麻起义的枪声在湖北黄安(今红安)、麻城响起,吴焕先等率领紫云区农民武装揭开鄂豫皖革命的序幕。1930年,红一军成立,标志着三块根据地的整合,鄂豫皖苏区成为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红色区域。徐向前在此展现卓越军事才能,运用“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战术,于1931年双桥镇战役中全歼国民党军第三十四师,生擒师长岳维峻,创下红军首次整师歼敌的纪录。

苏区鼎盛时覆盖26个县,人口达350万,红四方面军发展至4.5万人,成为长江以北最强大的革命力量。然而,1932年张国焘的“左”倾冒险主义导致反“围剿”失败,苏区大部沦陷。红四方面军被迫西征,吴焕先率红二十五军转战陕南,创建鄂豫陕苏区,直至1935年在甘肃泾川壮烈牺牲,年仅28岁。鄂豫皖苏区“二十八年红旗不倒”,为革命输送了李先念、徐海东等200余位开国将领,成为当之无愧的“将军摇篮”。

二、湘鄂西苏区:水网间的红色割据



建立者:贺龙、周逸群、段德昌

时间:1928年1月(湘鄂边根据地建立,后与洪湖根据地合并为湘鄂西苏区)

1928年初,贺龙、周逸群遵照党中央指示,回到湘西发动桑植起义,组建红四军。与此同时,段德昌在洪湖地区领导农民开展游击战争,形成“河湖港汊游击战”的独特战术——利用水网密布的地理优势,以木船、芦苇为掩护,灵活打击敌人。1930年,红四军与洪湖红六军会师,组成红二军团,湘鄂西苏区正式形成。

苏区实行土地革命,建立兵工厂、纺织厂,鼎盛时控制20余县,人口300万。段德昌被誉为“洪湖赤卫队之父”,其战术被毛泽东称为“河湖港汊地带游击战争的典范”。但1932年,王明“左”倾路线导致苏区“肃反”扩大化,段德昌等数千名干部遇害,红军损失惨重,被迫撤离。尽管如此,湘鄂西苏区为红二方面军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其斗争精神如同洪湖的波涛,经久不息。

三、左右江苏区:边陲的红色风暴



建立者: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

时间:1929年12月(百色起义建立右江苏区,1930年2月龙州起义建立左江苏区)

1929年,蒋桂战争爆发,邓小平、张云逸以广西教导总队和警备第四大队为基础,发动百色起义,成立红七军和右江苏维埃政府。壮族领袖韦拔群早年在东兰开展农民运动,此时率农军加入,使红军中壮、瑶等少数民族战士占比达60%,成为中国革命中民族团结的典范。

邓小平在苏区推行“分田到户,耕者有其田”,颁布《土地法暂行条例》,深受群众拥护。1930年,左江苏区因龙州起义失败而丧失,红七军执行“攻打大城市”的错误指令,经千里转战,于1931年加入中央红军。尽管左右江苏区存续时间较短,却在祖国边陲播下革命火种,证明少数民族地区同样是革命的沃土。

四、川陕苏区:大巴山的红色政权



建立者:徐向前、陈昌浩

时间: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入川后创建)

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后,于1932年底进入川北,利用四川军阀混战的时机,建立川陕苏区。徐向前指挥红军粉碎四川军阀刘湘的“三路围攻”“六路围攻”,苏区扩展至4.2万平方公里,人口600万,成为长征前全国最大的苏区之一。

苏区实行“平分土地”,建立造币厂、印刷厂,发行“川陕省苏维埃银元”,经济自给自足。1935年,红四方面军为策应中央红军长征,西渡嘉陵江,留下刘子才等率部坚持游击。川陕苏区虽因张国焘的错误路线遭受损失,却为红军提供了大量粮食、布匹和兵员,徐向前评价其“为中国革命保存了重要力量”。

五、闽浙赣苏区:方志敏式的苏维埃



建立者:方志敏、邵式平、黄道

时间:1928年1月(弋横暴动后创建赣东北根据地,后扩展为闽浙赣苏区)

“两条半枪闹革命”的方志敏在江西弋阳、横峰发动暴动,创建闽浙赣苏区。他创造性提出“股份制合作社”,鼓励农民以土地、劳动力入股,发展生产;建立列宁学校、工农报社,推行文化教育。1934年,苏区被毛泽东誉为“苏维埃模范省”,其“出枪、出粮、出干部”的贡献享誉全国。

同年,红十军团奉命北上抗日,方志敏被俘后在狱中写下《可爱的中国》《清贫》等不朽篇章,高呼“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闽浙赣苏区虽最终沦陷,却首创地雷战、麻雀战等游击战术,为敌后抗战提供了宝贵经验。

六、湘鄂川黔苏区:长征的战略支点



建立者:贺龙、任弼时、肖克

时间:1934年11月(红二、六军团会师后创建)

1934年10月,红二、六军团在贵州木黄会师,随后进军湘西,创建湘鄂川黔苏区。面对国民党军80个团的“围剿”,贺龙、任弼时采取“诱敌深入、集中歼敌”战术,在陈家河、桃子溪等战役中歼敌2万余人,牵制30万敌军,有力策应中央红军长征。

苏区深入发动群众,短短半年内扩红2.3万人,筹集粮食15万担。1935年11月,红二、六军团从桑植出发长征,留下的游击队坚持斗争至抗日战争。作为长江南岸最后一块红色根据地,它为红二方面军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成为长征中“牵住敌人鼻子”的关键力量。

七、琼崖苏区:孤岛的红色传奇



建立者:冯白驹、王文明

时间:1927年9月(琼崖暴动后建立乐四区根据地)

在孤悬海外的海南岛,冯白驹、王文明领导琼崖党组织发动武装起义,建立乐四区苏维埃。1932年,国民党军重兵“围剿”导致苏区几乎全失,冯白驹率25名战士在母瑞山断粮8个月,以野果、山泉充饥,坚持“红旗不倒”。

抗日战争爆发后,琼崖纵队在白沙县创建抗日根据地,独立抗击日军6年。1950年,配合解放军渡海作战,突破国民党“伯陵防线”,迎来海南解放。从1927年到1950年,琼崖苏区“二十三年红旗不倒”,成为中国革命史上坚持时间最长的根据地之一。

八、湘鄂赣苏区:长江中游的红色屏障



建立者:彭德怀、滕代远

时间:1928年7月(平江起义后创建)

彭德怀、滕代远领导平江起义,组建红五军,开辟湘鄂赣苏区。1930年,红五军扩编为红三军团,攻占长沙,成为红军唯一一次攻克省会城市的战例,震动全国。苏区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直接威胁武汉、南昌,成为中央苏区的重要屏障。

第五次反“围剿”中,苏区军民浴血奋战,红十六师几乎全军覆没。幸存者转战至陕北,编入红十五军团,继续投身革命。湘鄂赣苏区虽未形成大规模割据,却以“为中央苏区挡子弹”的牺牲精神,在革命史上留下厚重一笔。

九、鄂豫陕苏区:长征中的新支点



建立者:程子华、徐海东、吴焕先

时间:1934年12月(红二十五军长征至陕南后创建)

红二十五军在吴焕先、徐海东率领下率先长征,1934年底进入陕南,建立鄂豫陕苏区。面对国民党军的“围剿”,红军采取“先疲后打”战术,在蔡玉窑、文公岭等战役中歼敌5000余人。1935年8月,吴焕先在战斗中牺牲,徐海东率部北上,与陕北红军会师,成为第一支到达陕北的长征部队。

鄂豫陕苏区是长征中唯一新建的根据地,不仅为红二十五军提供了休整补给,更在陕南播下革命种子,为中央红军北上创造了有利条件。

十、东江苏区:华南的红色星火



建立者:彭湃、古大存

时间:1927年11月(海陆丰起义后建立中国首个县级苏维埃)

“农民运动大王”彭湃在广东海陆丰领导起义,建立中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海丰县苏维埃政府。他提出“一切土地归农民”,将地主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得到百万农民拥护。1930年,红十一军成立,苏区扩展至东江流域,形成横跨粤东的革命区域。

尽管东江苏区因国民党军反复“清剿”于1935年丧失,古大存等率领游击队转入山区,坚持斗争至抗日战争。作为华南革命的起点,它证明了农民运动在沿海地区的可行性,为后来的华南抗日纵队和广东解放埋下伏笔。

中央苏区之外的十大苏区,虽因地理环境、历史条件不同而各具特色,却共同践行着“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真理。它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试验场——鄂豫皖的军事创新、湘鄂西的水网游击、闽浙赣的经济探索、左右江的民族政策,都为中国革命积累了宝贵经验。

这些根据地的建立者中,既有贺龙、徐向前等军事统帅,也有方志敏、彭湃等理论先驱,更有韦拔群、冯白驹等本土领袖。他们以鲜血和智慧证明:革命的火种一旦与人民群众相结合,便能在任何艰难环境中生根发芽。从大别山的险峻到海南岛的孤绝,从洪湖的芦苇荡到大巴山的密林,红色版图的每一道轮廓,都是共产党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生动写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