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的家长,太爱操心了:

要避免地上的水坑,记得抬脚哦。

可是孩子根本没有看到水坑,或者水坑几乎可以忽略,但父母还是说:

我说有就是有水坑,你避开就是了!

这是一言堂爱事事操心又强势的家长,完全一副:

我不要孩以为,我只要我以为!

这样的逻辑关系就变成了:

作为家长,我担心一些事情,我要防患未然,帮孩子避掉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

可是,父母真的能帮助孩子规避所有的问题吗?

如果说小学时,父母还能事事参与,为孩子保驾护航。



但到了初高中时,父母还能把手伸那么长,帮孩子搞定所有的事情吗?

很多时候,事事操心的家长,理由是舍不得孩子吃苦受罪,其实是:

家长产生了焦虑,却努力在孩子身上防患未然。

父母都爱孩子,但密不透风的爱,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深坑,反而会害苦孩子:

考好了,不要有压力,不要担心同学嫉妒;

孩子晚睡一两天,父母就觉得天塌了,孩子要黑白颠倒了;

孩子就赖了一会床,上学迟到了,父母脸就黑了,问孩子是不是不想上学了!

太关注,太爱关联,太将一个日常小事上纲上线升级到严重失序的趋势,这是父母灾难化思维。

有很时候,真相只是:

孩子考得好,心情很好,完全没有多想,也完全没有担心;

孩子心情不好,睡不着,就多玩了一会;

孩子晚上没有睡好,早上就多眯了几眼迟到了。

爱操心的父母,人为制造了很多紧张气氛,也激化原本就没有问题的问题。

父母要多思考:

孩子怎么做,才能让我完全不担心?孩子可能做到让我一点不担心吗?

没有绝对的掌控,失控才是日常。

如果父母事事都追求掌控感,那么势必会焦虑成为日常,操心和不信任孩子变得自然而然。

家长不必那么勤快,可以学会偷懒一下,可以放松一下,允许孩子先安自己的节奏来。

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家长的自我提升和学习上,而不是天天都想为孩子做点什么。

家长的无力与焦虑是同步的,想要放下焦虑,就要先放下帮助孩子的心。

不要总想:

我还能为孩子做点什么?



而要多想:

我能不为孩子多做什么?

将孩子的课题还给孩子,让不属于家长的课题剥离开来。

如果总是将焦虑都放在孩子身上,生怕孩子做不好,这是家长的自负感。

家长什么都帮孩子做,本质上就是对孩子的能力不信任,由此引发忐忑和担忧。

以为自己不出手,孩子就要遭殃,就会出现一些不好的事情。

家长想为孩子好的欲望太强烈,所以才会忍不住参与和帮助。

消灭不确定,让一切都在掌控之中,这压根就不可能。

接受父母的无能为力,觉察父母内心的焦虑,接纳父母也有帮孩子搞不定事情的时候,并不丢脸。

因为60分的父母,已经足够好。

当父母放下对自己的高要求,放下对孩子的高期待,回归松弛的时候。

就能放松下来,就能忙里偷个闲,也能更好地自我成长。



相信孩子能够独立面对,相信孩子的潜力,也相信经历也是对孩子的一种历练。

即便父母担心的问题真的发生,但因为父母的内心强大和情绪稳定,也能帮孩子托举,融解孩子的情绪,接住孩子的焦虑。

偷懒,并不是父母不作为,也不是不爱孩子的表现。

而是退后一步,让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用信任给孩子赋能,让孩子相信自己,相信处理问题的潜力。

这更有助于帮助孩子战胜困难,让心理韧性也更强劲。

无论孩子是逆风奔跑,还是华丽跌倒,父母都在他们背后做最有力的支撑与托举。

父母是孩子的底气,但并不代表着父母要帮孩子搞定所有问题,让孩子自己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智慧父母的养育之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