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课题分离,家长可能会说:
我知道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我也经常对孩子这样说,爸妈帮不了你学习,学习也是为了孩子自己有个好的起点。
但父母虽然嘴上这样说,但对学习的事还是比孩子自己更上心,更着急,更焦虑,也更勤快。
在我娃初三之前,我也是这样的心态,恨不得盯紧孩子把全部的时间都用来学习。
特别勤快,特别敬业的为孩子的学习,督促千千万万遍。
可是,我对孩子学习方面的用力过猛,并没有让孩子对我充满感激,他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
我学习都是为了你。
特别委屈,也特别愤怒。怎么他的学习就成了我的事?怎么学习就是为了我呢?
后来才明白,是我跟孩子的学习纠缠太深了,共性太密切了。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父母就要跟孩子进行课题分离。各自负责,各司其职。
像学习的事,像孩子自己的感受,以及孩子能独立完成的事,归属于孩子自己,而不是父母。
这时父母就不能拿“为孩子好”而入侵孩子的课题,自己还浑然不知。
在我辅导父母的过程中,也会遇到这样的父母:
孩子不吃早饭和晚饭,父母就一遍遍叮嘱,一次次崩溃,觉得这样特别伤害孩子身体;
孩子熬夜不想睡,父母就一遍遍催促,一次次吵架,痛哭流涕的哀求孩子或暴力制止孩子早点睡;
孩子不觉得冷,父母会一遍遍要求孩子穿厚点;
孩子不想学习,父母会不厌其烦讲道理、说教、用各种方法套路孩子。
我能理解父母对孩子的期待都是向好的,都希望孩子健康、快乐、有个好身体,也有个好成绩。
但父母不能包办所有的事,也不能让孩子完全按着自己的意愿和规则做事。
父母的作息规律,早睡早起,什么事都完成得利索,做任何事都有条理,都未雨绸缪,这是父母的习惯。
但不能将父母的习惯同步迁移给孩子,父母要是一意孤行干预孩子的课题,迎来的只是孩子的对抗,导致更多的矛盾。
太能干和包办太多的父母,也会给孩子造成一种依赖:
天塌下来都有父母顶着。没有父母不能解决掉的问题。
所以孩子就心安理得躺平,什么都不用想,但凡有一点问题就直接甩锅,任性到让父母崩溃和无语。
父母生气孩子怎么会这样?但却从没想过是父母自己太能干,太溺爱孩子,对孩子太没有边界,才会导致孩子又懒又任性又缺乏自驱力。
喜欢舒适区是人的本性,外界条件太舒适,没有人喜欢主动吃苦和承担。
家长觉得很委屈:
我为孩子好,还不是想让孩子少走一些弯路,还不是为孩子好!不然我图啥!
孩子也觉得委屈:
父母一点都不尊重我!这不允许,那也不允许,就是想控制我!
孩子小的时候,需要父母的照顾与呵护,但到了青春期后,父母要变懒一点,要狠心一点,不去帮孩子搞定所有的事。
让孩子也学会面对问题,学会承担责任,学会在困难中觉醒与自立。
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自己需要面对的课题。
阿德勒认为课题分离要遵循一个原则:
某种选择带来的结果,最终由谁承担。
直白点来说就是谁的事,谁负责。
像孩子的身体与习惯,孩子的学习,最终负责人是孩子自己,而不是父母。
但父母常常拿爱孩子,而混淆不清课题。常常把孩子自己的事越俎代庖,父母只要能做、会做全是父母的事。
但家长忽略了另一个问题:
孩子连自己的课题都不需要负责,又怎么有驱动力去实现目标?
我也是跳了很多坑后,才学会了后退一步,跟孩子进行了课题分离。
像学习,生活和思想涉及孩子自己的事,我就一概不再过问,作业怎么写?什么时候写?学什么?怎么学?什么时候睡?孩子吃什么?要不要吃?什么时间吃?
这些都是孩子自己可以自主决定的事,我只提醒,但不强制。
即便我跟孩子意见不一致,我也不再执拗的想要改变孩子,完全尊重他的选择,哪怕是坑只要孩子愿意跳,就随他呗。
不该管,就放下,管不了,就不管。不逼,不哄,也不劝。
真正做到了与孩子的课题分离,结果是:
我不焦虑了,不担心了,情绪稳定了,对孩子包容与开放以及抱持性态度。
孩子也开始主动承担,主动思考,认为学习是他的事,也是很重要的事。
当孩子把学习真正当成他自己的目标时,自驱力也就爆发了,在学习中慢慢体会到了久违的快乐与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