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亲子关系中,父母很容易陷入一种灾难化思维:
孩子这样可不行,这种状态太糟糕了,要废了。
父母这样想的时候,就会陷入无尽的焦虑,以及想要把孩子掰过来,让孩子走上正确道路的想法。
父母的担忧和合理化推断有很多,比如:
孩子一放学就知道玩手机,作业什么都不主动写,将来肯定就厌学,慢慢休学了;
孩子连学习这点自制力都没有,将来怎么养活自己,只会啃老可不行;
孩子太拖拉了,照这样下去,可怎么办,根本没有未来。
听起来似乎孩子马上就要摆烂和废掉了,可是仔细一看,基本都是父母焦虑下的关心则乱,也是父母一慌乱之后的灾难化思维在作祟。
事实上,父母担心的事,大概率都不会出现。
但持续的灾难化思维,会固化父母的思维方式,也会让父母陷入恐慌中,对改变孩子的执念愈发强烈。
当父母固执想要改变孩子时,就会引起孩子的反抗与排斥,进而引发连锁的亲子关系矛盾与冲突。
灾难化思维,会让父母把自己胡思乱想的推断,信以为真,进而自己吓自己和循环焦虑。
从心理学中看,灾难化思维会放大消极思想,也会夸大风险与威胁,造成与现实完全不相符的过度担忧。
事实上,孩子的表现根本没有那么糟糕,只不过是青春期的正常反应而已。
但被父母的焦虑放大之后,就变成了天塌的大事。
一方面过分夸大了威胁的程度,另一方面也低估了孩子应对困难的能力。
自动化的陷入焦虑,最先困住的是心理能量,这种恐惧心理会加速焦虑和失控。
越失控时,父母越想掌控,越想掌控,会越失控,会助长灾难化思维的强度。
如果这时父母能有意识的退后一步,允许青春期的孩子有点情绪,有点脾气,使使小性子,说说威胁的话。
但不要过度反应,也不要刻意纠正孩子。
孩子那么随口一说,父母就那么随口一听,就可以翻篇了。
这是父母的淡定与包容,允许孩子好好生气,也允许孩子躲进房间,自己消化一下情绪。
父母克制想要纠正孩子的欲望,也克制讲道理和说教,克制急于灭火的迫切。
孩子独自呆一会,发泄或倾泄完情绪,孩子就慢慢恢复正常了。
这也是孩子在面对问题,面对困难,面对挫折时自己独处和慢慢恢复的情绪自调节功能。
要相信孩子是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只是父母需要给孩子信任,也需要给孩子时间。
对于父母来说,眼睁睁看着孩子犯错,浪费时间或掉坑而不能拉一把上岸,是很煎熬的。
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有自己的课题,有自己的人生,有自己的喜好与判断,也有自己的想法与习惯。
父母即便再怎么爱孩子,也不能越俎代庖孩子的人生与思维。
不管孩子,允许孩子躲一会,允许孩子发一通脾气,允许孩子在错误的路上走一段,这是父母对孩子的允许,也是父母对孩子的信任。
放手孩子,克制家长想要纠正孩子的心,就能从“山穷水尽疑无路”走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之前也有灾难化思维,总觉得自己要是不管孩子,孩子就废了,就会走很多弯路。
但恰恰是我什么都不敢放手孩子,什么都不允许孩子,甚至连孩子生气,我都想快速熄灭孩子的情绪。
这是变相的控制,也是家长对孩子不允许,更是灾难思维之下的不敢松手。
直到孩子遭遇了情绪问题之后,我才不得不放手,让孩子自己试错,让孩子自己做主,让孩子自我负责。
曾经以为我不管孩子就会废,真的当我放手不管后,孩子反而更积极乐观和从容淡定了,不像之前那么脆弱与自负。
能坦然接受挫败,也能开启重新出发的勇气。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独立,而是家长不敢松手。
当家长敢于放手孩子,允许孩子按自己的节奏来时,孩子反而走得更笃定,逆商也更强,学习也更有自驱力。
因为孩子品尝到了自己做主的飒爽,开始真正为自己的人生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