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武松景阳冈打虎的故事家喻户晓。
正因为他的这一意外操作,直接让他从一个逃犯直接晋升为“都头”,从此吃上了“皇粮”。
要不是因为后来潘金莲与西门庆的故事,武松也许会在“都头”的岗位上干到退休,在阳谷县有面子地过完一生。
那么,就在武松当上“都头”后,有很多读者好奇武松都头一职到底有多少俸禄?在影视剧里看到其很潇洒的样子。
宋朝“都头”的地位
史料记载,“都头”一职本为军职名,起源于晚唐、五代时期,在北宋达到巅峰,明、清两朝不再设立。
《宋史》记载,“都”一级的统兵官(步军)是“都头”和“副都头”,一都按制应有百人,相当于现代军队中的连级单位。
但是,《水浒传》中武松担任的阳谷县“都头”却并非禁军或厢军中的统兵官。
因为在宋朝,县一级行政单位中是没有“都头”这一正式军职的。
实际上,武松担任的都头是县役的通称,凡是县里的衙役,都可以称为“都头”,这不过是借用禁军中的“都头”一词,表达对县役的尊重罢了。
严格来说,县一级的“都头”其实不是官,而是“吏”。
在宋代官制中,“官”与“吏”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官”是经过科举考试,由朝廷任命,吏部管理备案的正式国家公务员,俸禄由国家财政拨付。
而“吏”,则是“官”临时聘请的工作人员,为“官”服务,俸禄由“官”来发放,县令可以随时解聘。
这一点其实从原著或影视剧里都可以看出,武松打虎的消息传到阳谷县后,阳谷县县令十分仰慕武松的勇武,特意想将其纳入他的麾下。
于是,给了他一个“都头”的职位。那样的职位,很显然不是国家任命的,而是他自己聘任的。
后来武松杀了潘金莲和西门庆后,摊上了官司,阳谷县令也只好将其解雇了。
从职能上看,武松担任的都头其实主要负责的是阳谷县的治安巡逻、缉拿盗匪等工作。
有学者认为相当于现代的县公安局治安大队大队长或派出所所长。
值得注意的是,阳谷县作为当时的一个小县城,县令每月的俸禄为十二千(即12贯),年薪144贯,也就是144两银子。
而武松作为县令聘用的吏员,其收入自然远低于正式官员。那么到底有多少呢?
武松的年俸禄数额考辨
关于武松担任都头一年的具体俸禄数额,现存史料和研究者意见不一,主要有以下两个观点:
1、年薪约48两银子。
《水浒传》原著中记载,武松在担任都头两个月后,手头可支配银两增加了约8两,推算月俸4两,年薪48两。
另外,据书中记载,郓哥得到武松五两银子后说道,“如何不盘缠得三五个月”,也可推算出当时阳谷县居民每月生活费约1两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