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5日的北京天空阴沉沉的。

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已经进入第二天,毛泽东眉头微蹙,注视着会场中间正在发言的彭德怀。

「出兵援朝是必要的,即使打烂了,最多也就是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迟几年而已。

如果让美军驻扎在鸭绿江边和台湾海峡,他们随时可以找借口发动侵略战争。」

彭德怀声音低沉但坚定。

这番话让会场气氛为之一振。毛泽东站起身,眼神坚定:「彭老总说的太对了!朝鲜是我们的邻邦,中国人民绝不能对美国侵略者的暴行无动于衷。

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我们必须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会议结束后,毛泽东转向彭德怀:「给你十天时间准备,出兵日期初步定在10月15日。」

至此,一个重大的历史问题尘埃落定——由彭德怀,而非林彪,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最初的构想

回到两个月前,朝鲜战争爆发后的东亚局势急转直下。美军迅速介入朝鲜内战,中国东北安全面临直接威胁。

1950年7月的一个闷热下午,周恩来在中南海居仁堂主持召开了一场关键会议。

参会者包括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代总参谋长聂荣臻、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和副政委谭政,以及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副主任萧华、总情报部部长李克农、总后勤部部长杨立三、作战部部长李涛、摩托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海军司令员萧劲光、空军司令员刘亚楼等军方高层。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组建东北边防军,林彪是唯一一位作为野战军司令参加会议的高级将领。

会上,林彪表情凝重,他从战略角度分析了东北地区的重要性,以及中朝关系对中国安全的影响。

「东北是我国工业基地,也是通往苏联的战略走廊,」林彪语调平缓但掷地有声,「建立东北边防军不仅是防御需要,更是战略威慑。」

他进一步建议,以第13兵团为骨干组建东北边防军,并强调这支军队应承担双重任务:对内保卫东北地区,对外作为战略威慑力量。

三天后的7月10日,第二次会议继续讨论组建细节。这次林彪更加积极,当被问及第四野战军能否支援时,他毫不犹豫地表态:

「第四野战军责无旁贷,要多少人出多少人,要多少装备出多少装备。」

经过讨论,会议决定从河南、广东、广西、湖南、黑龙江等地抽调13兵团的38军、39军、40军及42军,炮兵第一师、第二师、第八师,以及高射炮团和工兵团,共计二十五万五千余人,组成东北边防军。这些部队大多来自林彪曾经指挥的第四野战军。

为了加强统一指挥,会议还决定成立第四野战军特别司令部,所有部队统一由特司负责指挥。

同时,成立东北空军司令部,也由第四野战军特别司令部统一指挥。这一系列决定经周恩来斟酌修改后,给林彪过目,最终于13日报请毛泽东批准。

林彪还亲自提名粟裕担任这支部队的指挥官。他与粟裕共事多年,深知其军事才能。

会议最终决定任命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萧劲光为副司令员、萧华为副政治委员、李聚奎为后勤司令员。

然而,命运弄人。粟裕当时正在青岛疗养,身体状况不允许他履行这一重任。得知任命后,他急忙托罗瑞卿向毛泽东传递了一封信,详述自己的健康状况。

毛泽东于8月8日复信道:「罗瑞卿同志带来的信收到了,病情仍重,甚为系念。目前新任务不甚迫切,你可以安心休养,直至病愈。」

周恩来和聂荣臻考虑到粟裕正在治病,而萧劲光、萧华也一时无法到东北边防军任职,便联名致函毛泽东。

建议东北边防军「先归东北军区高岗司令员兼政委指挥」,待粟裕、萧劲光、萧华赴任后再成立边防军司令部。毛泽东同意了这个过渡安排。

此时,朝鲜战场风云变幻。

8月下旬,朝鲜人民军向南推进的势头减弱,战局出现僵持,形势逆转的可能性大增。

毛泽东和周恩来不得不重新考虑东北边防军的领导人选。

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的目光自然而然地落在了林彪身上。

关键的对话

1950年9月的一个傍晚,西山别墅区一栋小楼内灯火通明。毛泽东坐在藤椅上,手中的香烟袅袅升起一缕青烟,对面坐着神情严肃的林彪。

「林彪同志,你对出兵朝鲜有什么看法?」毛泽东开门见山地问道。

林彪双手交叉放在膝盖上,沉思片刻后,表情凝重地回答:「主席,我认为目前情况下出兵朝鲜风险太大。我们刚刚结束内战,百废待兴,各方面工作都未就绪。」



他停顿了一下,继续分析道:「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家,他们的军队装备极其先进。

据情报显示,美军一个师就有各种火炮一千五百多门,而我们一个师只有三十六门。他们拥有制空权和制海权,而我们的空军和海军才刚刚起步。

林彪的声音低沉而坚定:「在这种装备悬殊的情况下贸然出兵,极可能引火烧身,后果难以预料。」

他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我认为,我们可以在东北部署重兵,一方面保卫边境安全,另一方面作为朝鲜人民军的战略支撑。朝鲜人民军可以转向游击战方式与美军周旋。」

毛泽东静静地听完,深吸了一口烟,缓缓吐出。他并没有立即反驳林彪的意见,而是陷入沉思。

接下来的几天,毛泽东多次与林彪长谈,试图改变他的看法。但林彪依然坚持自己的立场。在一次谈话中,林彪还向毛泽东坦言了自己的健康状况。

「主席,您也知道我的身体状况,」林彪语气略显疲惫,「每晚失眠,怕风、怕光、怕声音,这些症状多年来一直困扰着我。」

毛泽东对林彪的健康问题心知肚明。

1938年3月,林彪在山西被友军误伤,子弹洞穿右肺叶,不仅伤及肺部,还擦伤脊椎,损伤中枢神经,留下了无法治愈的后遗症。即使在苏联接受最先进的治疗,也未能彻底康复。

毛泽东十分关心林彪的健康。

他曾专门委托负责中央高级领导人健康的保健医生傅连璋看望林彪,并指示从上海、北京、天津调来一流的医学专家,组成专家小组专门为林彪诊治。

甚至他还指派萧华代表中央统一负责这项工作,确保林彪能得到最好的医疗照顾。

专家小组对林彪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全面检查,从神经系统到心脏、肠胃、肺部,无一遗漏。傅连璋将最终的诊断报告呈递到毛泽东面前,报告的结论出人意料。

毛泽东站在窗前,手持报告,眉头紧锁。他沉默良久,指尖轻叩窗框,仿佛在权衡一个重大决定。

这份诊断结果不仅关乎一个将领的健康,也将改变中央最初的战略部署。

而当林彪收到毛泽东亲笔抄录的曹操的《龟虽寿》时,凭借着对局势的敏锐洞察以及过往经验积累,他内心已然对某些关键信息有所领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