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张伯,这是您给我的信封,里面只有两百块钱和一个地址。"

林小芳望着眼前苍老的面容,心里满是不解。

"小芳啊,这些东西足够了。"张伯微笑着拍拍她的手,眼神中带着深意,"等我走后,你就会明白。"

十七年的朝夕相处,林小芳从未想过这两百块钱和一套老房子背后。

当她站在银行柜台前,听到工作人员报出的数字时,整个人彻底傻眼了。



01

春日的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林小芳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小心翼翼地帮张伯翻了个身。

"张伯,该吃药了。"她将药片放在老人干瘪的手心里,又端来一杯温水。

张伯今年已经八十五岁了,脸上布满岁月的皱纹,眼神也越来越模糊。可他的声音还是那么洪亮:"小芳啊,又麻烦你了。"

林小芳今年刚好四十七岁,十七年前她就住在这个老旧小区,那时她刚刚三十岁,是个刚从农村来到城市打工的姑娘。小芳性格温和,做事认真,在附近一家超市当收银员。生活虽然平淡,但她也过得充实。

她第一次见到张伯是在社区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中。那天,她负责给社区的独居老人送去日常用品。

"叮咚——"她按响了7栋2单元302室的门铃。

等了好一会儿,门才被缓缓打开。门后站着一位身材高大、背却有些驼的老人,他穿着整洁但有些褪色的蓝色中山装,白发梳得一丝不苟。

"您好,张爷爷,我是社区志愿者,给您送些日用品。"小芳微笑着说。

老人先是警惕地看了她一眼,接着慢慢露出了笑容:"哦,是社区的同志啊,快进来坐。"

就这样,林小芳第一次走进了张伯的家。房子不大,七十多平米的两居室,但收拾得干净整洁。墙上挂着几幅字画,书架上摆满了书籍,显示出主人曾经的品味与学识。

通过聊天,小芳得知张伯曾是一名中学教师,妻子早年去世,膝下无儿无女。退休后一直独自生活,亲戚也很少来往。

"您一个人在家不寂寞吗?"小芳关切地问。

张伯笑了笑:"习惯了。人老了,也不想麻烦别人。"

离开时,小芳鬼使神差地留下了自己的电话号码:"张爷爷,您有什么需要帮忙的,随时可以打电话给我。"

她没想到,三天后张伯真的打来了电话。

"喂,是小芳吗?我是张伯。我有点不舒服,能不能请你帮我去药店买点药?"

放下电话,小芳立刻赶去张伯家。她发现老人脸色发白,额头滚烫。

"张伯,您这是感冒发烧了,得去医院啊!"

"不用不用,买点药吃就行。"张伯摆摆手。

最后在小芳的坚持下,张伯同意去医院。检查结果显示是肺部感染,需要住院治疗。

"您有亲人吗?我帮您联系。"小芳问道。

张伯摇摇头:"没有,我一个人。"

这一住院就是两周。期间,小芳每天下班后都会去医院看望张伯,帮他买饭、洗衣服、陪他聊天。

"小芳,你真是个好姑娘。"张伯常常这样感叹,"老头子我福气不错,生病了还能遇到你这样好心的人。"

小芳总是笑笑:"张伯,您别这么说。换了谁看到一位老人需要帮助,都会伸出援手的。"

出院后,小芳的探望并没有结束。每周她都会抽时间去张伯家里看看,帮他打扫卫生,有时还会带去一些自己做的可口饭菜。

慢慢地,这种探望成了习惯。一年、两年、三年……时间一点点过去,张伯的身体状况也渐渐变差,需要照顾的地方越来越多。

林小芳从超市收银员转行做了保洁员,工作时间更加灵活,也更方便照顾张伯。她没有结婚,父母早逝,全部的情感似乎都倾注在对张伯的照顾上。

"小芳,你还年轻,应该找个好人家嫁了。别总惦记着我这个老头子。"张伯不止一次劝她。

小芳总是笑着回答:"张伯,我现在这样挺好的。您是我在这座城市最亲的人了。"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十七年间,小芳每天清晨都会到张伯家帮他准备早餐,晚上下班后再过来做晚饭,周末则会花更多时间陪伴他。从最初的偶尔探望到后来的形影不离,她见证了张伯从可以自理到逐渐需要人照顾的全过程。

张伯的右腿因为年轻时的旧伤,走路越发不便;眼睛也因为白内障手术后没有得到很好的护理,视力很差;最麻烦的是他的心脏问题,需要定期去医院检查。所有这些,小芳都一一记在心上,从不敢怠慢。



小区里的邻居都知道林小芳和张伯的故事,都夸她有爱心,是个善良的姑娘。也有人劝她:"小芳啊,你这样照顾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值得吗?"

每当这时,小芳总是淡淡地说:"张伯人很好,我喜欢和他聊天。他教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比我自己的父亲还关心我。这样的好人,我愿意照顾他。"

时间来到今年春天,张伯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他开始卧床不起,每天都需要人照顾。小芳干脆请了长假,搬到了张伯家里,全天候地照顾他。

医生说张伯的心脏功能已经很差了,随时可能会有危险。小芳不敢松懈,日夜守在老人身边。

一天晚上,张伯突然对小芳说:"小芳,我想请个律师来,你能帮我联系一下吗?"

小芳有些意外:"张伯,您要请律师做什么?"

张伯轻咳两声:"老了,有些事情要安排一下。"

小芳按照张伯的要求,联系了一位律师。第二天,律师来到张伯家中。张伯坚持要和律师单独谈话,小芳只好在外面等待。

谈话持续了近两小时,当律师离开时,他对小芳说:"张老先生是个很有远见的人。"

接下来的几天,张伯的精神状态时好时坏。在一个精神不错的下午,他叫小芳到床前。

"小芳,这十七年来,你对我的照顾,我都记在心里。"张伯的声音有些颤抖,"我没有子女,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遇到了你这个好姑娘。"

小芳红了眼眶:"张伯,您别这么说。是您这些年一直关心我、教导我,我才是那个得到幸福的人。"

张伯从枕头底下拿出一个信封和一把钥匙,交给小芳。

"这里有200块钱和一个地址,那是我的一处房产。我知道你不图我什么,但我还是想留点东西给你。不多,就当是我一点小心意。"

小芳想推辞,但看到张伯坚定的眼神,最终还是接过了信封和钥匙。

"张伯,您别这样。您会好起来的,到时候我们还可以一起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小芳强忍着泪水说。

张伯摇摇头,微笑着:"小芳,人生有聚也有散。我活了这么大岁数,已经很满足了。特别是这十七年来有你的陪伴,我没有什么遗憾了。"

他停顿了一下,又说:"信封里的事情,等我走后你再处理。记住,那里面的东西都是你应得的。"

小芳握着张伯的手,说不出话来。她知道,张伯是在交代后事。但她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只能默默地点头,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从那天起,张伯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他开始不愿意吃东西,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小芳寸步不离地守在他身边,生怕错过任何需要照顾的时刻。

夜深人静时,她常常看着熟睡中的张伯,回想这十七年来的点点滴滴。那些一起度过的日子,那些张伯教给她的人生道理,那些在困难时刻张伯给予她的鼓励与支持,全都历历在目。

小芳不知道没有张伯的日子她该怎么过。这么多年来,照顾张伯已经成为她生活的重心。尽管辛苦,但她从未后悔过。在她心里,张伯早已不只是一个需要照顾的老人 ,更像是她的亲人,是她在这座陌生城市里唯一的依靠。



张伯似乎也感受到了小芳的不舍。有时候,他会在半梦半醒之间喃喃地说:"小芳,你是个好姑娘,以后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小芳只能强忍泪水,轻声回应:"嗯,张伯,我会好好的,您也会好起来的。"

但她心里明白,张伯的时间不多了。

02

转眼又过了半个月,张伯的情况越来越差。那天晚上,小芳如往常一样给张伯擦拭身体,喂药,讲故事。张伯看起来比平时安静,安详地听着小芳讲述着两人之前一起经历的往事。

"张伯,您记得吗?五年前我们一起去公园看花,您还给我讲了很多花的名字和它们的故事。"小芳轻声说道,手上动作不停。

张伯微微点头,眼睛望向窗外。窗外的月光很亮,照进房间,给老人的脸上蒙上一层银白色的光芒。

"小芳..."张伯突然开口,声音很轻,但很清晰。

"我在,张伯。"小芳赶紧凑近。

"你...是个好孩子..."张伯的话语断断续续,"我这辈子...最幸运的...就是遇到你..."

小芳握住张伯的手:"张伯,您别说这样的话。您会好起来的。"

张伯摇摇头,他的呼吸开始变得急促:"小芳...记住...信封里的东西...都是你的..."

说完这句话,张伯闭上了眼睛。他的胸口还在起伏,只是呼吸越来越缓慢。

小芳连忙打电话叫救护车。等救护车赶到时,张伯已经陷入了深度昏迷。医生检查后告诉小芳,张伯随时可能离世,建议做好心理准备。

小芳守在病床前,泪水无声地流下。她回想着十七年来和张伯一起度过的每一天,心里满是不舍。

第二天凌晨,张伯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办理完张伯的后事,小芳终于有时间打开那个一直放在包里的信封。信封里果真如张伯所说,有两百元钱——两张崭新的人民币,还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一个地址:"市中心海华小区12栋5单元801室"。

小芳知道海华小区,那是市里比较老的小区,但位置很好,就在市中心,周边设施齐全,交通也方便。她从没想过张伯还在那里有一套房子。

第二天一早,小芳按照地址来到了海华小区。这是一栋上世纪九十年代建的楼房,虽然有些老旧,但保养得不错。

她来到801室门前,用张伯给的钥匙打开了门。

屋内很干净,显然有人定期打扫。客厅不大,但布置得很温馨。墙上挂着几幅字画,书架上摆满了书籍。小芳走进去,发现这是一套两居室的房子,大约七十多平米。

房子的主卧里,床头柜上放着一张照片。照片上是年轻时的张伯和一位端庄秀丽的女士,想必是张伯的妻子。两人面带微笑,看起来很幸福。

小芳的眼泪又一次涌了出来。她拿起照片,仿佛看到了张伯年轻时的样子,与她认识的那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主卧的书桌上,她发现了一个文件夹,上面写着"给小芳"三个字。

小芳打开文件夹,里面是一份房产证和一封信。房产证上的名字已经变更为"林小芳",日期是三个月前。

她颤抖着手打开信封,里面是张伯熟悉的字迹:

"小芳:

当你看到这封信时,我已经不在人世了。首先,请别太难过,人生有聚有散,这是自然规律。

这十七年来,你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我都记在心里。你不图回报的善良让我这个孤独老人的晚年充满了温暖和幸福。

这套房子是我和老伴年轻时买的,一直空着。现在我把它送给你,作为对你这些年照顾的一点心意。房产证我已经办好了过户手续,这房子从法律上已经是你的了。

除了这套房子,我还在建设银行开了一个账户,存了一些钱。账号写在这封信的背面,密码就是信封里那两百块钱的数字。你去银行就能查到。

小芳,你是个好姑娘,今后的日子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我这一生最大的幸运,就是在晚年遇到了你这样的好人。

愿你平安喜乐,健康长寿。

张伯"

小芳泪流满面,她翻到信的背面,果然写着一个银行账号。

第二天,小芳请了假,带着张伯的信和那两百块钱去了建设银行。

"您好,我想查询一下这个账户的情况。"小芳将账号交给银行工作人员。

"好的,请问您是账户本人吗?"工作人员问道。

"不是,这是一位老人的账户,他已经过世了。我是他的......"小芳一时不知道该如何解释自己和张伯的关系。

"亲属?"工作人员帮她补充道。

小芳点点头:"嗯,他没有子女,我照顾了他十七年。"

工作人员看了她一眼:"那您有委托书或者遗嘱之类的证明文件吗?"

小芳拿出张伯的信:"只有这个。"

工作人员看了信,又看了账号,犹豫了一下:"这种情况比较特殊,我需要请示一下主管。"



几分钟后,一位中年女性走了过来:"您好,我是这里的客户经理。关于这个账户,确实有些特殊情况。张老先生之前来办理过相关手续,指定了受益人。请问您是林小芳女士吗?"

小芳点点头,拿出自己的身份证。

客户经理核对后,微笑着说:"好的,林女士。根据张老先生的安排,如果他过世,您作为指定的受益人可以支取这个账户里的钱。不过需要密码。"

小芳看了看手里的两百元钱,疑惑地问:"密码就是这两百块钱上的数字是吗?"

客户经理点点头:"是的,张老先生特别交代过,密码就是他留给您的钱的数字。"

小芳仔细看了看手中的两张百元钞票,一张是1234开头,另一张是5678开头。她试着输入了"12345678"。

"密码正确。"系统显示。

客户经理看着电脑屏幕,说:"林女士,这个账户里目前的余额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