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唐昭宗 李晔 绘像)
韦昭度死了,李溪也死了,皇帝也被自己收拾了一顿,李茂贞心满意足,终于带兵离开了长安。
当然,不是李茂贞想走,而是他不得不走,因为昭宗已经把李克用给叫来了。
听说河东军来长安给皇帝撑场子了,李茂贞的反应是“茂贞惧”(新五代史),就是说他非常的害怕,所以他直接就走了。
并且,李茂贞在这个时候,还把自己一个叫做李继鹏的养子给杀掉了,目的是为了向昭宗请罪,请昭宗宽恕自己兴兵来犯的罪过。
李克用带兵到了长安之后,二话不说先把王行瑜给收拾了,王行瑜打不过李克用,溃败逃亡,最终被部下所杀。
至于韩建,也没落什么好,被当时李克用麾下的头号大将李存孝追着打,好不容易才逃出河东军的包围圈,可以说是狼狈至极。
韩建在后边跑,一边跑还一边质问李克用,说李公,我韩建从来没有对你做过无礼之事,你为什么要苦苦相逼呢?
李克用嘿嘿一乐,反驳道:韩公身为人臣,逼迫天子,屠杀大臣,如果韩公是有礼之人,谁又是无礼之人呢?
快马奔袭间,韩建无言以对。
要说李克用的水平,那真不是吹的,他一出马,立刻一死一伤,在杀死王行瑜,赶跑了王建之后,李克用又将矛头对准了李茂贞。
(后唐政权奠基人 晋王 李克用 绘像)
但是,李茂贞毕竟是名义上的凤翔节度使,也是天子赐名赐姓,李克用要对李茂贞兴兵,他必须出师有名,要有个由头,要有皇帝的准许和授意,所以李克用就跑去找到昭宗,希望昭宗可以下令,让自己攻打李茂贞。
想一下,如果你是昭宗,你对李茂贞的感情会是怎样的?四个字,那就是恨之入骨。
李茂贞骄狂数年,对朝廷处处倾轧,把昭宗的面子当鞋垫子一样踩在脚下,逼死杜让能,害死韦昭度和李溪,可以说李茂贞是一个妥妥的逆臣。
只是,反感李茂贞是工作,拉拢李茂贞是生活,昭宗一寻思,李克用远在河东,过来一趟不容易,但李茂贞就在眼前,盘踞凤翔,李克用在自己身边,李茂贞不敢造次,可是如果李克用不在呢?自己还不是要被李茂贞按在地上欺负,所以现在倒不如借着这个机会,自己卖李茂贞一个好,自己把李茂贞此前的行径给宽恕了,如此一来,李茂贞必然对自己感恩戴德,以后君臣不就能好好相处了么?
所以,尽管李克用保证,只要皇帝你给我这个授权,我一定能把李茂贞彻底消灭,但昭宗最后还是拒绝了,说自己要宽恕李茂贞,并且让李克用也赶紧撤兵回去。
李克用是好一顿劝啊,就像当年杜让能劝昭宗要慎重的处理李茂贞一样,可是无论怎么劝,昭宗始终是不为所动。
不听劝,那没办法,李克用只好引兵返回,临走的时候更是长吁短叹,说了这么一句话:
唐不诛茂贞,忧未已也!(新五代史)
朝廷如果不除掉李茂贞,就不会有安定的日子。
(割据凤翔 岐王 李茂贞)
其实我们想一下,昭宗的脑回路,是有点奇怪的。
你既然害怕李茂贞找你麻烦,担心凤翔会掣肘长安,你哄着李茂贞有什么用?你直接让李克用把李茂贞消灭了,把他杀掉,岂不是更加的一劳永逸?
说穿了,其实还是和昭宗杞虑锢冥,多疑猜忌的性格有关系,既然他从来都没有相信过李茂贞,那他自然发自内心的也从来没有信任过李克用。
因为这是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事实,朝廷早已经失去了对各地藩镇的控制,这些大大小小的节度使们,各有打算,各怀心思,皇帝不可能向赌博一样把注全压在一个人的身上,当下的这个情况,他只能选择“以节度使制节度使”的方法来尽量维持平衡,站在皇帝的角度,他想的不是一举消灭李茂贞,从而缓解京畿地区的军事压力,他想的是,如果让李克用把李茂贞消灭了,那么李克用的势力将会进一步的扩大(原来就挺大了),到时候李克用雄踞河东还不算,还有可能独霸关中,他要是来个挟天子以令藩镇,把自己给控制起来,那就悔之晚矣了。
所以,皇帝宁肯受到李茂贞的滋扰,也要保留李茂贞作为制衡李克用的棋子。
我们后人读史,去研究当时的李克用,我们可以说,李克用是忠诚的,至少那一段时间是忠诚的,如果昭宗可以和李克用推心置腹,坚定不移的支持李克用,那么李克用是否可以成为昭宗挽救唐朝衰败的关键力量,或者是一个新的契机呢?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昭宗做了一个不明智的选择,就笑话昭宗,说昭宗不聪明,说他识人不明,不懂放权,实际上如果我们是昭宗,我们处在那个位置上,我们未必能有昭宗做得好。
昭宗所处的九世纪末期,中央财政枯竭了,朝廷没有钱,禁军制度溃烂,皇帝手里没有兵,官僚系统瘫痪,文人被武人压迫,纷纷死节,那在这种情况下,昭宗要做的已经不是中兴唐朝,他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让唐朝在自己的手里不至于灭亡。
(残唐气象)
为此,他绞尽了脑汁,他做出过很多的选择,尝试了很多办法,他相信宽恕李茂贞,可以为恢复朝廷争取时间,他相信联合朱温,消灭宦官就能为自己减轻负担,他相信迁都洛阳之后仍然有翻盘的可能...
他不是笨,他只是选错了。
现在我们想一想,昭宗上有宦官监视,外有藩镇索求,他还没有兵,没有钱,他甚至没有民心,得不到已经对朝廷失望已久的百姓的广泛支持,就在这样的境地下,他还是苦苦支撑了十六个年头,后来如果不是被朱温害死,或许他还能撑更久。
而在昭宗之后,下一个苦苦求索,拼命支撑帝国败亡的皇帝,叫做朱由检。
可朱由检,坐拥百万军队和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也不过比昭宗多撑了一年罢了。
其实有时候吧,读历史的意义,不在于嘲笑失败者,而在于要理解他们为什么会失败,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昭宗的选择看似是不明智的,而实际上,这是他在绝境之中的有限选择。
不过这一次,昭宗肯定是选择错了,因为李克用前脚刚走,李茂贞又卷土重来了。
这个行伍出身的兵油子自然不会感激昭宗的恩德,他只会一次又一次的趁火打劫。
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李茂贞又集结大军攻打长安,昭宗呢,没有太多兵力,只能象征性的抵抗一下,不敌,只好选择丢弃都城,踏上逃亡之路。
昭宗逃亡,有两个目的地可选,一个是河东,找李克用,一个是去华州,找韩建。
昭宗当时的考量,是这样的:
而建奉表相继,上及从官亦惮远去...(资治通鉴)
(忠武八都 华州刺史 韩建)
韩建十分热情,一改之前的面孔,说皇帝我最忠心,我死心塌地为了大唐朝廷,您就赶紧来我华州吧,我肯定好好保护你。
韩建热心邀请,加上昭宗和群臣也不愿意走太远,因为对他们来说,离长安越远,处境就越危险,至于说去太原投奔李克用,那简直是天方夜谭,想也不敢想,所以最后昭宗就去了韩建的华州。
华州,古代行政区划名,大概在今天的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
这个地方,还真是不错,前有华山,后挨泾渭,左边是潼关,右边是蓝田关,属于是军事重镇了,而且最主要的是,离长安比较近。
至于华州军阀韩建,虽然并非主人公,但是也值得一叙。
韩建这个人,称兵犯上,多有不道,但是他把华州呢,治理的相当不错。
从黄巢之乱爆发以来,华州是“公署仅存,人烟殆绝,昼静而狐狸傲视,风惊而鸡犬蔑闻”(司空表圣文集),就是说华州这个地方,衙署尚存,但是人间烟火几乎断绝,没人了,白天都特别的安静,安静到狐狸都可以大摇大摆的出来溜达,刮大风的时候,只有风声,狗的声音,鸡的声音,则完全都听不到。
韩建大概在唐僖宗中和五年的时候就控制了华州,他在华州前后共计十六年,可以说是发展生产,安抚流民,稳定社会,鼓励农业,因此华州几年时间就大治,百姓纷纷迁居,成了乱世中的一片福地。
韩建是聪明的,作为底层出身的军阀,他跟过秦宗权,跟过杨复光,军旅岁月使他意识到,手里有兵权才能活命,但想要长久统治,必须让百姓吃饱饭。
所以,在昭宗看来,韩建也是一个自己可以局部信任的军阀,至少不过于残暴,既然河东山高水长,驻跸华州也不失为良策。
只是,今日走此城,明日走彼城,烽烟熏黑的城堞都生着相似的荒草,节度使的牙旗在残阳里变来变去,也不过是那几个颜色,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西风吹起,长安晚照,走在路上的大唐天子裹紧了御袍,却感觉更冷了...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编著.中华书局.2011-8
《新五代史》.(宋) 欧阳修撰.中华书局.2015-8
焦烨.唐代军人日常生活诸问题探究.湘潭大学,2023
陈航杰.唐宋统县政区等第制度研究.扬州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