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顺眼请点个关注~高频率更新中外历史故事,供君解闷~
说到中国书法名家,第一个想到的,大概率是“书圣”王羲之,不过王羲之著名的“东床快婿”的典故,其中另外一个主角,他的老丈人郗鉴也是书法名家,被称赞为“草书卓绝”,有《灾祸铁》流传于世,这一点知道的人可能就没那么多了。
而且郗鉴不像王羲之,挂着个“右军将军”的名头,实际上一辈子没打过仗,郗鉴是当时名将,一生跌宕起伏,身经百战,说是死人堆里爬出来的,都不为过。
郗鉴是东汉末年御史大夫郗虑的玄孙,郗虑算是曹操的铁杆之一,他构陷过孔融,亲手拿到拜曹操为魏公的诏书,又与华歆一起抓走了伏皇后。不过没等到曹操称王,郗虑就被罢官,家道迅速中落。
到郗鉴这一辈,郗家只能靠耕作为生,但家中传下来不少书籍,郗鉴在种地之余,博览群书,在当地颇有名气。
成年后,赵王司马伦征辟郗鉴为属官,郗鉴察觉到司马伦有篡位的心思后,就称病辞官。
301年,司马伦篡位,大封手下,郗鉴闭门不出,不与往日同僚结交,到司马伦被推翻后,郗鉴才再次响应朝廷征辟,做到了中书侍郎。
后来东海王司马越和大将军苟晞都看上了郗鉴的才华,要征辟他到自己手下为官,郗鉴认为司马越和苟晞不和,不肯接受任何一方的征辟。
311年,汉赵大军攻破洛阳,俘获晋怀帝,郗鉴在混乱中,被乞活军首领陈午俘虏。陈午仰慕郗鉴的名望,想要推举他为首领,郗鉴不肯,寻了个机会,逃出了军营。
从洛阳返回老家山东,当地的士族都听说过郗鉴的名望,纷纷送钱送粮。当年北方大饥荒,郗鉴将得到的馈赠都分给了自家亲朋和家乡老弱,靠他接济活命的人,足有上千人。
眼看着动乱渐渐波及山东,人们都不敢待在家里,大家便推举郗鉴为主,数千人一起跟着郗鉴,退入到峄山(现在山东邹城境内)。峄山海拔不足千米,因为《尚书·禹贡》中"峄阳孤桐"的典故,颇有名气,此时则成为北方汉人最后的堡垒之一。
听说郗鉴在山东站稳了脚跟,江左的司马睿派遣使者,册封郗鉴为龙骧将军、兖州刺史。但长安的晋愍帝和并州的刘琨都委任了自己的亲信担任兖州刺史,再加上割据泰山郡的另外一个流民帅徐龛,以及在河南河北拥兵甚多的石勒,山东一地战事不息,混乱不堪。峄山中耕地不足,百姓们要去抓捕野外的老鼠和麻雀充饥。
哪怕境遇如此窘迫,史载郗鉴"收合离散,抚安饥困",他一边跟周边势力作战,一边安抚百姓招揽流民,短短数年间,这个最初仅千余人的坞堡,竟吸纳流民至数万众。
流民军是那个时期特有的一种军事武装,最强的一支就是著名的“乞活军”,从名字就能看出,这种军事集团,希望能从胡人的屠杀、门阀的压榨和其他各路乱军中能够生存,求的是乱世之中的一条活路,不同于不同于门阀私兵对主人的绝对忠诚,流民集团维系的核心是维持生存的隐形契约。只要郗鉴能够给他们生存空间,流民们就会奉上性命和忠诚。
胡人和江东朝廷对流民军的态度基本都是“可用可杀”,能拉拢就拉拢,拉不了就发兵攻杀,比如乞活军就有一支归属到了后赵麾下。但大多流民家乡沦陷,都是受胡人所为,所以天然就跟汉赵和前赵等政权有对抗,愿意归拢到又能打又有威望的汉人首领麾下,所以郗鉴的影响力逐步增强。江左朝廷的真实老大之一王导就曾亲笔写信拉拢郗鉴,称赞他“拥劲卒,据要冲,实江东之藩屏”。
322年,后赵国力强盛,山东沦陷,郗鉴被迫引着自己的流民军南下,退守至合肥。
虽然郗鉴此时也需要江南在后方做后盾,但江南有一股势力对他的需求也越发迫切,那就是皇帝。“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很明显的说明了皇权旁落,东晋朝政实际上是世家大族把持,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想要扶持亲信,结果王敦直接起兵造反,强行逼着皇帝流放了亲信,软禁了皇帝,让司马睿忧愤而死。
做到这份上,王敦居然一没当皇帝,二没被降罪!可见当时江东朝廷中,几大世家互相牵制,都不怎么把皇帝放在眼里。
这种时候,拥有兵权和威望的郗鉴出现在江北,让司马睿和后即位的晋明帝司马绍都如获至宝,司马睿加封郗鉴为领军将军,司马绍则更大方,任命郗鉴为兖州刺史、都督扬州江西诸军事、假节。这样郗鉴领兵在外,就能跟建康朝廷南北呼应,免得再次出现叛乱时,连个平叛的部队都找不到。
王敦自然不肯,他直接以朝廷名义,升郗鉴为尚书令,让他去建康做官,脱离流民军。
郗鉴去建康途中,在姑孰拜见了王敦,二人产生了激烈地争执,王敦试图拉拢郗鉴到自己阵营,郗鉴则表明态度,“大丈夫洁身北面侍君,谨守三纲之义,怎么可以偷生而变节”。王敦将郗鉴扣留下来,其党羽还多次撺掇王敦杀死郗鉴,但郗鉴名头老大,好歹也是北方世家出身,王敦不能无缘无故动手诛杀,扣留多日后,还是将郗鉴放走。
郗鉴一到朝廷,就跟晋明帝商议平灭王敦的事宜。
324年,王敦再次叛乱,党羽钱凤直扑建康。朝廷上都劝晋明帝趁着乱军还没有完全集结的时机,带着建康所有兵马来一波突袭,郗鉴力劝不可,他认为王敦叛军人多,却在上次叛乱时,失去了江南人心,只要拖延战事,叛军士气自然下降。
晋明帝采纳了郗鉴的建议,命他以尚书令的身份,统御平叛各路兵马。郗鉴一边指挥建康城的防御,一边派人到江北,劝说其他流民帅南下勤王。有了郗鉴的穿针引线,上次王敦造反时,观望不前的流民帅苏峻和刘遐一起发兵。建康兵力充足,晋明帝亲自出马,数次交锋大胜叛军,平定了这场叛乱。
平叛后,郗鉴受封为高平侯,晋明帝对他极为信任,朝廷大小事情都找他咨询。但这样一来,郗鉴就成为江南士族,尤其是王导等人的眼中钉。
325年,郗鉴被封为车骑将军、都督徐兖青三州军事、兖州刺史、假节,离开了朝廷,前往广陵镇守。
同年,晋明帝病逝,郗鉴与王导、温峤、庾亮等人接受遗诏,辅佐年幼的晋成帝司马衍。郗鉴因此晋升为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在王敦之乱中立下大功的苏峻,当年在战后升任冠军将军、历阳内史、使持节,爵位邵陵公,还在郗鉴之上,很明显,这是江南士族想要拉拢苏峻,成为流民帅中独立于郗鉴之外的另一个山头。
苏峻借助士族的力量,迅速发展壮大,麾下精锐数量扩充至万余人,他坐镇历阳,控制了建康上游门户,在朝廷中的声音越来越响亮。
新掌权的中书令庾亮对苏峻极为顾忌,认为苏峻早晚会成为朝廷的祸患。
327年,庾亮不顾众多大臣的反对,决心强行征召苏峻入朝,认为哪怕苏峻造反,也是当前的小祸,免得苏峻再发育几年,成为第二个王敦。
苏峻认为庾亮这厮对他不怀好意,便请求去青州做个郡守,试探朝廷的意图。庾亮不肯,坚持要苏峻到建康上任大司农。苏峻确认庾亮的心思后,暴怒道:“台城那帮人说我要谋反,我还能活么?我宁愿站在山上看法庭,不愿意站在法庭看山上!”他联络了祖约,二人以讨伐庾亮为名,出兵攻打建康。
庾亮一开始认为自己对付苏峻手拿把掐,先后拒绝了温峤和郗鉴出兵相助的建议,想要凭自己的能力镇压叛乱,再以如此军功,彻底压住朝堂上其他大臣。
然后,叛军势如破竹攻破了建康以及台城,朝廷百官大多被俘,成了叛军的俘虏,叛军驱使官员和家眷做劳役,哀嚎之声传遍建康内外。晋成帝也落入了叛军之手,苏峻和祖约以皇帝名义发布诏书,大赦天下,掌管朝廷政务。
庾亮腿脚灵便得很,扔掉了皇帝,一个人凄凄惶惶跑到了寻阳,依附温峤。他以庾太后的名义发布诏书,称苏峻和祖约是逆贼,升郗鉴为司空,其他地方重镇官员也各有升迁。
升官是好事,但郗鉴镇守的广陵与后赵接壤,平时都靠着大后方做心理支撑,蓦然间朝廷没了,广陵城内的军民一时间都慌了神,纷纷建议郗鉴放弃广陵前往江南。
郗鉴不肯,他设立祭坛,对天盟誓,慷慨陈词间,三军士气大振,再不提放弃广陵之事。郗鉴与庾亮和温峤一起,推举陶侃为盟主,发兵镇压叛军。郗鉴留下部分兵马后,引军渡江,驻扎在京口,修筑大业垒吸引叛军兵力。
328年,虽然守御大业垒的将领不靠谱,被叛军围攻后,弃营逃走,但苏峻醉酒后,兴致勃发,就带了几名骑兵突袭陶侃大军,不成功后意图撤退,被追兵掷矛,落马后被杀。苏峻暴毙直接导致叛军崩溃,陶侃等人连战连胜,击溃了剩余的叛军,平定了这场绵延一年有余的叛乱。
叛乱结束后,郗鉴向朝廷提议,经营京口为藩篱。京口就是现在的镇江,虽然现在是鱼米之乡,但当时还是一片荒地,野兽频繁出没,孙权就有事没事到京口打猎。
正因为如此,京口归属东晋,却不受门阀看重,郗鉴以此为根基,吸引了许多江北的流民军和零散的流民前往京口,郗鉴给这些人分配田地,组织开荒和军事训练,逐步的让京口成为军事重镇。
另外京口牵连三吴之地,三吴是南方士族的老巢,朝堂上“衣冠南渡”的北方士族执掌大权,南方士族又握有经济和土地,双方的利益纠葛和争端日益激烈,郗鉴以京口之地,震慑三吴,并允许他麾下的流民军保留北方郡望,对北方流民减免商税,一定程度允许以北方习俗处理民间诉讼,这些举措让流民军内部越发团结,也始终没有融入江南,京口流民"虽居南土,不忘北音"。
331年,称帝的石勒窥伺江南,发兵侵扰东南诸郡,郗鉴坐镇京口,将后赵兵马击退,被加封为扬州都督。此时的郗鉴已经是所有流民军在东晋朝堂的代表,在政局中的影响力日益加深。
东晋朝堂一开始是“王与马共天下”,王家势力甚至胜过了皇帝,王敦失利后,王家衰落,但皇权也没有振作起来,王家、庾家为首的大世家一起把持朝政,山头诸多,内斗不止。
王导身为开国元勋,历经叛乱不倒,苏峻失败后,他立即上奏请求嘉奖在最后时刻投降的叛军将领,虽然他的建议被温峤驳回,却也吸引到了这些将领的好感。只是这帮将领远不足以支撑王导,他还需要一个更加重量级的盟友。
王导找到了郗鉴,流民帅得到了朝堂的盟友。毕竟早在十年之前,郗鉴就选中了“东床快婿”王羲之,王导堂兄王旷的儿子,早早的与王家搭上了线。
毗邻建康,坐拥强兵,不插手朝堂,让郗鉴在东晋的政治中显得颇为超然,他强大的实力也让任何试图搞“大动作”的人,必须先得到他的同意,才能行事。
332年,威望和兵权达到顶峰的陶侃被封为大将军,并赐予了赞拜不名剑履上殿的殊荣,陶侃是寒门出身,一生都被门阀打压,他想要起兵废掉王导,清理朝堂那些不靠谱的门阀,郗鉴得知后,写信力劝,让陶侃收回了这个念头。
陶侃病逝后,庾亮继任为征西将军,兼江州、荆州和豫州三州刺史,都督六州军事,掌控建康上游。庾家就是踩着王家,成为东晋头号门阀的,庾亮与王导的矛盾同样由来已久,掌握兵权后,庾亮同样有了起兵攻打建康,逼迫王导下台的念头。他写信给郗鉴征求意见,信中历数王导的种种过失,承诺成功后,将给流民帅们大加封赏。郗鉴坚决拒绝了庾亮,为了表明态度,郗鉴暗中调拨一路兵马,突兀的出现在建康城外不远,以武力手段震慑住了双方。
在郗鉴的反对下,庾亮无可奈何的放弃了对王家动手。
339年,郗鉴病重,庾亮和三吴士族都想要插手流民军,郗鉴先是散布自己病重将死,等庾亮和三吴士族都各有动作时,突然现身众人面前,以数十年威望镇住了京口城中的暗流涌动。
这个最后的计谋让郗鉴能够从容安排身后之事,他举荐昔年与自己并称“兖州八伯”,早早南下,在东晋朝廷为官的蔡谟接替徐州刺史的官职,将府中事务交给同为流民帅的刘遐,举荐自己的侄子郗迈为兖州刺史。
郗鉴将京口发展起来后的数年时间中,朝堂上士族门阀的斗争稍稍放缓,让数年间经历了两次大动荡的东晋能够维持安定,郗鉴居功至伟。
正如后人称赞他,“东晋之臣,可胜大臣之任者,其为郗公乎!”
值得一提的是,郗鉴虽然一生忙于军务和政治,但他对子孙的教育也相当出色。长子郗愔做了几年长史和太守,又在家隐居十余年,四五十岁的时候再次被征召入朝,担任辅国将军、会稽内史,之后迁任平北将军、都督五州军事、假节,镇守京口,年近七十时朝廷任命他为司空,郗愔坚决拒绝,七十二岁病逝家中。
郗鉴次子郗昙成年后在王导身边担任秘书郎,后迁任中书侍郎、御史中丞,三十八岁的时候,担任北中郎将、都督五州军事、领徐州和兖州刺史、假节,镇守下邳,不过豫州刺史攻打前燕时,郗昙因病退兵,导致前线战败,被降为建威将军,郗昙病重而死。
郗鉴的长孙郗超年轻的时候就看好桓温,加入了桓温的幕府,逐步升为大司马参军,是桓温手下头几号亲信之一,也是桓温的谋主,正是他推动桓温行废立之事,明确了朝中权臣的地位。桓温常年引军在外,郗超担任中书侍郎,代表桓温坐镇朝廷,百官都畏惧他的权势。谢安曾经和王坦之拜见郗超,从白天等到晚上,王坦之不耐烦要走,谢安死死拉住:“你就不能为了自己的性命,再忍一忍么?”
桓温死后,郗超担任司徒左长史,但因为母亲病逝,回家守丧,守丧期满后不久病逝,年仅四十二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郗鉴在京口训练出来的流民军,稳定了东晋的政局,数十年后,谢玄在谢安的支持下,将流民军加以整合,组建出历史上著名的“北府兵”。正是北府兵的骁勇善战,让东晋打赢了淝水之战,刘裕也依靠北府兵的势力崛起,建立起了强横一时的刘宋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