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他一开始真的很热情。每天早上七点的早安问候,晚上十点的“到家了吗”,像闹钟一样准时。第一次见面时他说:“我从没这么想了解一个人。”她信了,也愿意赌一次。前两个月,他会为了约她吃饭从公司请假,朋友圈只晒两样东西——她的照片和两人吃的火锅。她以为,这就是爱情。

但现在,他看消息不回,约他见面总说“太忙了”。她开始胡思乱想:是不是她变胖了?是不是他说“喜欢独立的女生”,她就太粘人了?



一、

真正让她开始心慌的,是那天他发了一张自拍,配文是“想自由了”。她心头一紧,这四个字不就是“我要跑了”的前奏?那晚她发了一条语音:“我们怎么了?”他隔了两个小时,只回了一个“没事”。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她翻着聊天记录,一页页地往前翻,翻到两个月前他还在说:“我怎么这么幸运能遇到你。”现在她才知道,多巴胺从来不讲情分。它只对新鲜感和不确定性感兴趣,一旦关系稳定下来,它就拍拍屁股走人了。

心理学家海伦·费雪说过:“爱情初期,是一场由多巴胺主导的神经飓风。”简单来说,当你让他感觉不到“追逐”和“挑战”了,这场飓风也就停了。她曾经以为,好好对他、随叫随到、秒回消息,是对感情最忠诚的表达。后来她才明白,一直在线、毫无神秘感,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状态。她的朋友小芸也陷入过“过度稳定”的恋爱。



小芸在一起后几乎每天陪着男友,周末不再和朋友见面,下班第一件事就是去他家做饭。有一天,她在男友公司楼下等他下班,他看到她时,脸上的第一反应是“你怎么来了”。那天晚上,小芸第一次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女朋友,而是一张总被用来擦桌子的纸巾,方便但可替代。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意思是说,一切价值都靠对比体现。你总是出现,他就不会觉得你珍贵;你偶尔缺席,他才会开始在意你的存在。

她终于明白,很多时候不是他变了,而是你让他“太确定了”。你每天都在,你什么都配合,你每条消息都回得又快又全,他还有什么可期待的?真正的吸引,不是拼命靠近,而是适当保持距离。就像盲盒,不知道里面是什么,才让人上头。

二、

她开始把生活的重心慢慢找回来,重新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不再总是围着他转。慢慢地,他又开始频繁发消息:“你在干嘛?”“这周末有空吗?”她看着手机,笑了笑,没急着回。

她知道,这不是欲擒故纵,而是她终于明白——想让一个人一直追你,关键不是做得更多,而是留出空间,让他还愿意靠近。真正让人动心的,从来不是你做了多少,而是他觉得自己还有机会做点什么。她开始反思——为什么同样是她,刚认识的时候他追得紧、哄得勤,如今却看一眼消息都嫌麻烦?他变了吗?还是她做错了什么?这时一个问题跳了出来:怎样才能让他重新投入追求?

答案藏在一个词里:多巴胺。当你让他的生活变得可预测、无惊喜、无挑战,他的大脑就会对你“自动降温”。想激起他重新上头,得让多巴胺重新上线。而做到这一点,有五个方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