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90后都发现了一个规律,父母那一代至少有四五个兄弟姐妹。

到了自己这一代,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人口出现了断崖式下降。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在70年代末的时候国家施行计划生育导致。

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当初国家总人口仅7亿时,国家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担心人口增长过快,严格限制生育,而今人口突破14亿大关,却转而鼓励多生了呢?

让我们揭开这段令人震惊的人口政策演变史。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人口增长迅速,当时的人们秉持着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家家户户子女众多。从1949年到1975年的短短26年里,中国人口净增加了数亿。这一时期,人口增长如同脱缰的野马,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农业生产条件极为落后。

那时,大部分农村还停留在牛耕和人力挖掘的阶段,粮食产量增长远远落后于人口增长的速度。同时,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使出生率大幅提升,人口增长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粮食等农产品严重短缺,以当时的技术水平,很难保证数亿人口的温饱。如果任由生育,大规模饥荒和社会动荡或许难以避免。与此同时,我国长期处于西方国家的技术和经济封锁之下,无法通过进口粮食的方式弥补内部的供应短板。

当时的人口学家测算,如果不控制人口增长,到2000年中国人口将突破14亿,资源环境将不堪重负。

为了缓解资源紧张局面,集中力量推动经济发展,于是施行计划生育。

其实,计划生育政策早在1957年时就已经被提出。


当时马寅初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新人口论》,其中直接指出了“中国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

只是当时国家方针并不是以少生优生为主,还处于人多力量大的年代。

1971年国务院明确将计划生育纳入国家发展规划,提出“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的口号。


1973年,政府开始推行"晚、稀、少"的生育政策——晚婚晚育、生育间隔拉长、少生孩子的细化政策

1980年9月,《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发布,明确提倡“一对夫妻只生育一个孩子”。

1982年,计划生育被确定为基本国策并写入宪法,成为一项基本国策。

违反政策生育的家庭面临严厉处罚:公职人员可能被开除,农村家庭会被征收高额"社会抚养费",甚至房屋被拆。

那时候,家家户户要是只有一个孩子,那都算得上是紧跟时代步伐的“模范家庭”了,独生子女家庭渐渐成了主流。

赵阿姨在聊天中分享自己的经历:那会80年代,我是一名国企职工,婚后第二年怀孕,

街道办的工作人员上门劝说:“政策只允许一个孩子,生多了要罚款。”她和丈夫犹豫再三,最终妥协。

据不完全统计,1980-2015年间,全国共征收社会抚养费超过1.5万亿元。


计划生育政策的效果确实惊人。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平均每个妇女生育的孩子数)从1970年的5.8骤降至1990年的2.3,2000年进一步降至1.8,远低于2.1的更替水平。人口增速明显放缓,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一政策有效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的态势,限制人口增长有利于减少人口对资源的消耗,使有限资源能投入到经济建设中,提升人均经济水平。

这期间,中国享受了巨大的人口红利。劳动年龄人口比例持续上升,抚养比下降,储蓄率和投资率提高,为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源与人口之间的矛盾。1980-2010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近10%,创造了"中国奇迹"。

然而,政策效果可能"矫枉过正"了。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总和生育率已降至1.18,远低于维持人口稳定的2.1水平。人口学家开始警告:中国将面临严重的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问题。


根据2024年的数据,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经超过31031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2.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2023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5.6%。换句话说,每14个人里就有三个是老年人,而且这个比例还在飞速上涨。有的专家说,到了2035年左右,可能会突破4亿人,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

但我们再看看出生数据,2024年,全国出生人口只有954万人,死亡人口1093万人,比2023年又少了100多万,这已经是连续第八年下降,甚至比建国初期还少,妥妥的断崖式。这么一对比就能看出来问题:人口总量虽然还多,但新增的少、老的多、干活的少了。

所以,再多的人也没用,该打工的人没几个,该纳税的人不够,该看病养老的越来越多。


在中国,养老金主要依靠“现收现付”模式,也就是说,年轻一代缴纳的养老金用于支付老年人的退休金。问题在于,老年人越来越多,年轻人越来越少,这就导致养老金收支出现缺口。打个比方,过去可能是5个年轻人养1个老人,现在变成了2个年轻人养1个老人,甚至未来1个年轻人要养1个老人。这样下去,养老金基金入不敷出的局面将不可避免。

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了,未来的年轻人不仅要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甚至连自己的养老保障也可能成问题。

而社会的发展奋斗,也离不开大量年轻人的拼搏奋斗,当年轻人越来越少的时候,整个社会想要转开难度极大,所以鼓励年轻人多生小孩也在情理之中或者计划之内。

面对生育率持续走低,政府开始逐步调整人口政策。2013年,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允许夫妻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家庭生育二孩。但效果有限,2014年出生人口仅比2013年多47万。


2016年,中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政策实施当年,出生人口达到1786万,创2000年以来新高。但好景不长,2017年起出生人口连续六年下降。

2021年,面对出生人口"断崖式"下跌,中国进一步放开三孩政策,并取消社会抚养费,还完善了生育休假制度。

比如,浙江省杭州市也出台了生育补贴政策,生育二胎补贴7000元,生育三胎补贴25000元,是目前补贴力度最大的城市。山东、广东、浙江、河南、云南、甘肃等地相继推出了一系列积极的生育支持措施,如发放生育津贴和育儿补贴、加强住房保障支持等。

可是,这些措施的效果却不太理想。

国家卫健委人员当时表示:"计划生育政策将长期坚持"的说法已成历史。


年轻人不愿生育的原因并不复杂,经济压力是最主要的因素。高房价、高生活成本,让许多家庭已经不堪重负,孩子更像是“奢侈品”。除此之外,女性职场环境的改善依然不足。许多职场女性面临“生育歧视”,一旦选择生孩子,职业发展往往受阻。这种社会环境,让生育变成了一个“高风险”的选择。

生育这件事,已经不再只是一个家庭自己的事儿,它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在人口发展的历程中,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也经历了从高生育率到低生育率的转变,在面临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等问题时,纷纷采取鼓励生育的政策。


以日本为例,为了提高生育率,日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在育儿补贴方面,对生育家庭给予高额的育儿津贴,直到孩子年满15岁。在教育支持上,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并对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提供教育补贴。在托育服务上,大力发展公共托育机构,确保家长能够方便地将孩子送入托育机构。尽管如此,日本的生育率依然低迷,人口老龄化问题依旧严峻。

韩国同样面临着低生育率的困境,韩国政府推出了住房优惠政策,为生育家庭提供优先购房权和购房补贴。在税收方面,给予生育家庭更多的税收减免。在职业支持上,为生育后的女性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她们重新融入职场。但这些政策的效果也有待进一步提升。

这些国际经验告诉我们,鼓励生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仅仅依靠经济手段和政策扶持可能还不够,还需要从社会观念、文化氛围等多方面入手,构建一个有利于生育的社会环境。


40年前,计划生育是怕养不活;40年后,催生三胎是怕没人养。政策可以转向,但关键得让年轻人活得不那么累——房价别让人绝望,教育别卷成无底洞,职场别把妈妈们逼成“隐形人”。

毕竟,家的温度不是靠人口数量堆出来的,而是兜里有钱、心里不慌、未来有盼头。什么时候年轻人觉得“生娃不亏”,婴儿啼哭声自然就多起来了。


未来中国的人口发展,不仅关乎每个家庭的生育选择,更关系到国家的长远竞争力。在生育自由与社会责任之间,如何找到平衡点,将是政策制定者和全体公民共同面对的课题。

您如何看待中国人口政策的这一转变?您认为当前鼓励生育的政策足够有效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