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民政部发布了2025年我国第一季度统计数据,数据显示,我国第一季度全国登记结婚仅有181万对,而离婚对数且达到了63万对,数量是结婚对数的三分之一
与去年第一季度相比,少了15.9万对,这也直接反映了我国结婚人数持续下降的现实。
而结婚人数的减少,有多重因素导致,其一我国长期存在男女比例失衡的客观情况,数据显示,2024年末,男性人口预计将达到72032万人,而女性人口则约为68935万人。
其二,近年来结婚彩礼多次被推上热搜,结婚成本过高也是结婚人数下降的客观因素之一,这里主要体现在彩礼以及购房,多数地区彩礼在10几万至几十万不等,一套商品房根据地区房价差异,少则70-80万,多则数百万。
其三,近年来还出现一些骗婚,骗彩礼等案件发生,导致青年男女对结婚也会有所顾忌,特别是男性,结婚人口的减少,自然也会间接影响出生率。
国家为了提高生育率,自然会在各个方面指定政策来提高结婚率
根据2025年4月29日最新发布的政策动态,全国多地推出结婚现金奖励,最高可达4万元,叠加生育补贴后部分家庭累计可获10万元。以下是政策要点与社会影响分析:
一、全国各地开始花式“催婚”,直接发钱
首先是广州白云区南岭村,初婚奖励:双方或一方为本村户籍股东成员的初婚夫妻,婚姻存续满1年可申领最高4万元(双方均为本村户籍可领4万,单方为2万)。
生育叠加补贴:一孩补1万、二孩2万、三孩3万,多胞胎最高补6万。“结婚+三孩”累计可获10万元。
约束条款:审核期内离婚取消资格,骗补追回资金,需无犯罪记录且征信良好。
其次是浙江、山西等地差异化补贴,浙江绍兴:登记结婚可获价值1000元礼包,推进“婚登+文旅”服务模式。
山西吕梁:元旦当天登记的新人可领1500元现金红包,民政局长现场祝福增强仪式感。
江苏连云港:提供免费婚检、母婴护理等公共服务配套。
二、政策目标与社会趋势
1、破解“不婚不育”链条,从“催生”到“促婚”:政策首次将奖励前置至结婚登记环节(如南岭村从登记起分阶段申领),试图打破“恐婚→晚婚→少生”的恶性循环。
2、瞄准适龄初婚群体:多地明确限定“初次登记结婚”条件(如吕梁、常山),优先扶持25岁以下新婚人群。
3、应对人口结构危机
数据倒逼行动:2025年一季度全国结婚登记量同比减少15.9万对,低生育率(2024年总和生育率1.07)迫使地方以经济激励提振婚育意愿。
4、城乡差异调控:户籍限制(如南岭村限定本村股东成员)旨在稳定本地人口,但也引发“新老市民福利落差”争议。
三、网友及各方对此发表看法和评论
1、民政部门警示:现金补贴属“锦上添花”,婚育根本阻力仍来自住房成本(一线城市婚房均价超500万)、教育内卷、就业不稳定等结构性因素。
2、青年网友的看法:部分网友称“4万不够首付零头”,认为政策难抵现实压力;也有户籍受益者表示“至少缓解婚礼开支”。
3、专家对执行风险与公平性质疑,套利防范:多地设置婚姻存续期(如1年)、追回骗补条款,但“假结婚”风险仍存。
总结:当前“撒钱催婚”政策是应对人口危机的紧急响应,但若缺乏对婚育成本根源的治理,恐难逆转趋势。未来需观察政策迭代与社会反馈的动态平衡。(注:具体政策以各地政府公告为准)
那么大家“结婚发钱奖励”怎么看呢?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讨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