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部分场景进行了文学化演绎 ,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中山国遗址公园

大家好,我是那些年,继续说点战国旧事,不过今天这一期,咱们不说魏赵韩秦那几个大国怎么互相掐,咱们说一个小国,它死扛了十二年,最后呢,不仅亡国了,还被赵国连根拔起,连地名都改了。

这哥们儿是谁?中山国。

你可能听说过赵国的胡服骑射,听说过赵武灵王,但你不一定知道,赵国改革那一套玩命操作,最初就冲着一个目标来的:干翻中山

咱们今天就说说赵灭中山这一仗,前后十二年,攻五次,换仨王,堪称战国中期最耐打、最费劲、也最不讲武德的一场绞肉战。

赵国肚子里的刺,拔还是不拔?

赵武灵王继位那会儿,赵国这块地形长得跟一条剪断的蛇一样——北边有代地,南边有邯郸,中间呢,卡着一个楔子,那就是中山。


赵国中山国地图

中山这国家,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问题就在于它长得太刁钻了,它把赵国直接劈成了南北两块,赵国想从北边调兵去南边,得经过别人地盘,你说气人不气人?

赵武灵王有次感慨:“中山在我腹心,东有胡,西有楼烦、秦、韩,北还有燕,这要是打仗,谁来救我?”

那意思很明白——不拔了这根刺,赵国就一辈子别想翻身

中山国:不大,但精明得很

咱说说中山。中山这地儿啊,其实本来是白狄鲜虞部落的老窝,春秋时候被晋国灭了,后来呢,魏文侯放他们一马,复了国,就这么活了下来,一路熬到战国中期。

中山虽小,但脑瓜子灵光。前期搞中立,风头一紧就抱齐魏大腿,三十六计走得贼顺溜。

可惜在魏犀首(就是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的时候,它也敢跟着称王。齐国一看你小破国也来搅局,心里不痛快。


魏犀首(就是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

可中山没把这当回事,看到燕国内乱,还背刺了一波,趁机北略燕国。

结果这一下,把自己给玩孤了。

齐国不待见你,燕国更恨你,魏国也搅不动局势,中山活成了一个“全网孤立”的状态。

赵武灵王一看,机会来了!

第一次进攻:房子之败,教训惨烈

前307年,赵武灵王拍板——打!目标是中山的边城房子(今河北高邑)。


赵武灵王

开局赵国还挺顺,兵锋直逼中山边境,中山国大惊失色,急调兵力迎战。

结果打着打着,局势竟急转直下,中山不仅顶住了赵军,还反手一击,占领了赵国的鄗邑(今河北柏乡)。

这还不算完,燕国一看赵国动手了,本也想来捞一把好处,结果中山顺手再揍一顿燕军,还把人家大将给宰了。

这一仗下来,赵国不光没占到便宜,还被打掉了几颗牙。

赵武灵王脸都绿了,回头一琢磨:老办法不管用,那就来点新招儿吧!

胡服骑射:一场为战争而生的改革

赵武灵王一路北上考察,到代地、黄河、黄华山那一带,看完胡人骑兵操练,再看看自己那一帮慢吞吞的步兵,心里有数了。

于是,他提出了“胡服骑射”。简单说,就是脱下宽袍大袖,穿上胡人骑装,练骑马射箭,打造一支能跑能射、说打就打的骑兵部队。


赵武灵王发起“胡服骑射”改革,赵军逐渐强大起来

赵国的老贵族一开始当然不乐意,觉得这太不像话了,赵武灵王那是连说带劝,软磨硬泡,最后总算拉了一批心腹支持,比如楼缓肥义之类的。

胡服骑射这事儿,表面是穿衣服,骨子里是脱胎换骨——赵国要从一个守城型国家变成进攻型国家。

五打中山,步步为营

从前306年起,赵国开始了对中山的长期围剿。

这一年赵武灵王攻下中山边境宁葭,顺手往西打了一波林胡,林胡王一看架势不对,赶紧献马求和。

为防止列国干预,赵国一边打仗,一边搞外交。楼缓跑秦国、王贲去楚国、仇液跑韩国、富丁去魏国、赵爵至齐国,进行外交活动,挨个打点,把能撬动的关系全撬了。

前305年,赵国大动干戈,兵分两路,南路由赵武灵王亲率,北路由牛翦带骑兵。

赵军一路猛攻,攻破了丹丘、华阳、鸱之塞,南路军也拿下了鄗、石邑、封龙等重地。


赵国与中山国的鏖战

这时候的中山,已经被啃掉三分之一地盘,只能割让四邑求和。

赵国兵锋太快,反而不敢吞得太猛,暂时收手,恢复国力。

但这只是暂停,不是罢手。

中山国最后的挣扎

接下来几年,赵国不断蚕食中山,前303年再打,前301年打进中山国都灵寿,中山王逃到齐国。


赵国不断蚕食中山

前300年,赵国攻取扶柳,中山东部边地全失,此时的中山就像一只待宰的羔羊,瑟瑟发抖,随时都可能迎来屠刀。

赵武灵王这时候又耍了个花活,把中山旧王族扶上台当傀儡,做给列国看——你看,我没吞并人家,我是扶持正统。

实际掌控全境,养伤几年后,前296年,赵惠文王一声令下,直接撤了傀儡王,把中山王发配到陕西肤施(今陕西省榆林县南),彻底了断中山国。

至此,一个坚守了两百多年的国家,被历史扫进了尘土。

死撑的代价:中山的败亡逻辑

这场战争里有两个关键转折点:

  1. 第一次胜利,导致中山自信心爆棚,错估了赵国改革后的实力
  2. 胡服骑射成功落地,赵国从此脱胎换骨,成了中山完全顶不住的新型强国

中山之所以亡得彻底,是因为它既错失了早期退让求生的机会,也没赶上变革的风口。


赵灭中山国

苏秦说得好:中山“再战北胜”,是兵法上的高招;“不啬于战攻之患”,却是战略上的大错。

一句话——死得其所,但不值。

赵国赢了什么?

赵国灭中山之后,南北连成一体,国土成型,建立了相对友好的国土防御体系。

更重要的是,赵国真正有了自己的骑兵,有了能攻能守、进可战退可守的根本。

往后打匈奴、抗秦、跟齐魏争地盘,全靠这一次把“胡服骑射”推行到底。

所以说,中山不是败在兵败一次,而是败在认知落后,败在错过时代。

赵国不是赢在武力,而是赢在转型,赢在敢赌、敢改、敢打。

参考资料:
《史记·赵世家》
《战国策·赵策》《魏策》《齐策》
《资治通鉴》卷3
《韩非子·外储说左》
沈长云,《赵国史稿》,中华书局,2000年11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