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华夏上下几千年的历史进程,朝代兴衰,皆是以牺牲平民百姓的生活为代价。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元末的天下,饿殍遍野,人如草芥。
这世道却催生出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农民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史称洪武皇帝。
他的出现,与“明王出世,普度众生”的预言遥相呼应,为底层人民带来了一丝希望,终结了这乱世的苦难。
一
1328年,朱元璋出生于濠州的一个贫穷家庭,因在家族兄弟中排到第八,又叫朱重八。幼时家中贫困,朱元璋只读了两年的私塾便辍学,去地主家当起了放牛娃,饱受欺凌。
1344年,濠州发生了大旱,老百姓颗粒无收。次年,又发生了蝗灾和瘟疫,饥民相食。朱元璋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也都相继饿死,可家贫无法安葬。
后来朱元璋回忆当时惨状:“殡无棺椁,被体恶赏,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为求生计,17岁的朱元璋去皇觉寺剃度当了和尚,时运不佳,灾荒很快蔓延到了寺庙。朱元璋不得不沦为流民,一路乞讨,尝尽世态炎凉。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说:上天要降下重大使命在一个人身上,必须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使他受到贫困,使他做事不顺利。通过这样的方式使他的心触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没有的才能。
想必朱元璋就是上天赋予重大使命的那个人?
据史料记载,朱元璋母亲陈氏刚怀孕的时候,曾梦见神仙给了她一枚药丸,放在手掌中闪闪发光,吞服后惊醒,口中还萦绕着香气。等朱元璋出生时,家中红光满室,此后夜间多次有光芒射起。邻居看见后,十分惊慌,还以为他家着了火,奔相救援,可赶到后却什么也没有。
冥冥之中,朱元璋的种种遭遇注定他要开启这不平凡的一生。
二
元末的暴政,官吏贪腐成性,赋税沉重,紧紧勒住了农民的脖颈,民不聊生。
乱世之中,群雄并起,兵戈杀戮不断,天下大乱!
1352年,定远人郭子兴与孙德崖等同伙起兵濠州。元朝将领害怕不敢进攻,便每日抓良民邀赏。
为逃避兵荒,25岁的朱元璋曾问卜于天,可去留皆不吉利,就问“:难道应该谋反举事吗?”一卜则大吉,大喜。
同年4月,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领导的红巾起义军。
由于朱元璋才智过人,不久便得到郭子兴的青睐。每逢不决的大事,郭子兴总要叫朱元璋一起来商议,他剖析决论如流,众将瞠目结舌,不能发一言。
后来,郭子兴更是将自己疼爱的养女马氏(马皇后)许配给了朱元璋,并提拔他担任镇抚大将。
朱元璋深知,欲成大事,需隐忍、蓄力、待时。他坚持贯彻谋士朱升的九字谏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起义途中,朱元璋一路招贤纳士,犹如神助,攻城掠地。
每逢战役,朱元璋必将召集当地官吏及父老乡亲告知:“元朝政治腐败,干戈蜂起,我来是为民除乱,请各位安于职守。贤士我以礼贤相待,旧政不适者一律改掉,官吏不要贪婪残暴殃及百姓”。
一时之间,天下归心。
鄱阳湖一战,陈友谅巨舰如林,朱元璋采用火攻破敌,终定江南;平张士诚,收方国珍,南疆一统。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
世人都说朱元璋“专打友军,不抗元兵”,却不知道元廷内斗频发,北地早成空壳。待南方稳固,北伐方是水到渠成。
同年8月,朱元璋攻占大都(现北京),取得长城以内地区的统治权,收复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标志蒙古在中原的统治彻底结束。
三
金陵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变化龙。
朱元璋登上帝位,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草根皇帝”。他从放牛娃,逆袭成一代君王,开局一个碗,一路乞讨,家业全靠自己空手打拼来的,简直是我们的励志榜样。
因为出生于底层,朱元璋更懂得民间疾苦,在位期间,生活俭朴,勤勉有加。
据说朱元璋在登基那日,身着粗布龙袍,脚踏草鞋,诏告天下:“朕本农夫,深知稼穑艰难。”
他下令宫中建筑一律不许用金玉材料,墙上一律不准装饰名贵画卷,只允许绘满《耕织图》,时时提醒儿孙不要忘记百姓之苦。
而朱元璋的皇宫少见于花花草草,更多的是瓜果蔬菜。
他曾亲自在宫中辟地种菜,耕耘收获,以此体验农事的艰难,并教育子孙与臣子。
所食之物不过于豆腐青菜,夜宿木榻,与民无异。马皇后亲手缝补旧衣,皇子公主皆穿草鞋步行,只为不忘根本。
自登基以来,朱元璋每日天还没有亮便临朝听政,下朝后稍作休息又和儒士讲论经史,下午处理政务,直到天黑了才回宫休息。无论严寒酷暑,即使身体不适时也要坚持上朝。
元末权贵纵欲亡国,前车之鉴历历在目,朱元璋每日自省,一刻不敢忘怀。
四
贪腐之害,甚于猛虎。
元末官吏盘剥百姓,以致烽烟四起。
朱元璋立国之初,便颁布《大诰》,设“皮场庙”,剥贪官人皮填草,悬街示众。
朱元璋还以自身经历强调对贪官的痛恨,表明严惩贪腐的决心。
《明太祖实录》记载:“朕往在民间,见州县官吏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疾苦,视之漠然,心实怒之。故今严法禁,但遇官吏贪污蠹害吾民者,罪之不恕。”
同时,朱元璋警告官员不得贪赃枉法,否则将追究到底。还鼓励百姓举报贪官,赋予百姓监督官员的权力。
《大诰》记载 “敢有不务公而务私,在外赃贪,酷虐吾民者,穷其原而攫罪之。” “凡守令贪酷者,许民赴京陈诉。”
他还怕老百姓到南京申冤见不到自己,特意在通政司的门口放置了一块红牌,上面书写一行字:“凡是想向我报告却又不能进入宫殿者,取拿此牌,可以直接进入内府,各门守卫、官员不得阻拦”。
朱元璋还亲自处置空印案、郭桓案的官员,杀尽蠹虫,并趁机整顿吏治;胡惟庸、蓝玉谋反,株连数万。百官上朝前与家人诀别,归家方庆又多活一日。
后世骂他暴虐,可不知:“若纵容贪腐,百姓何辜?”
朱元璋深知,严刑峻法非长久之计,但乱世必须用重典,才能起到震慑的作用。
据说,曾经有一个县令克扣赈灾粮草,被朱元璋亲审后凌迟处死,其鲜血染红午门石阶。
天下为之震动,吏治稍显晴朗。
也是有人说朱元璋嗜杀,然而《明史》记载:“太祖之好用峻法,于约束勋贵官吏极严,实未尝滥及平民。”
在老百姓眼里,朱元璋是一位与他们站在一起的君王。放眼天下,几乎无人可与之比拟。
朱元璋也从未忘记,这江山是百姓的江山。严惩贪腐、轻徭薄赋、兴修水利、屯田养兵,一切只为“安民为本”。
1398年,朱元璋于应天皇宫驾崩,时年71岁。
临终前,曾写下遗诏:“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若后世子孙能体恤民艰,大明江山自当永固;若忘本纵欲,纵有铁桶江山,亦必倾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