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部分场景进行了文学化演绎 ,具体史实以文献记载为准,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大秦铁骑横扫六国
大家好,我是那些年。
今天咱们要说的这段事儿啊,藏在老秦国的一页兵书里,说热闹它不热闹,说沉重它也不至于沉重得喘不过气来,但它像一碗酒,越往下喝越有味。
这杯酒的名字叫——宜阳之战。
说到宜阳,你要是拿现在的地图去找,它在河南洛阳南边一点。但要是在战国那年头,这地方啊,那可是一块军事风水宝地,谁拿下它,谁就能卡住通往周天子的“喉咙眼儿”。
秦武王,好勇斗狠
这故事得从一个人讲起——秦武王。
他是秦惠文王嬴驷的儿子,名叫嬴荡,史书记载他在位短短四年,但这四年里,干的事儿一个比一个冲。
这位秦武王打小就力大无穷,是出了名的猛男,史书上甚至记载过他能一手举鼎,当然最后也是因为这事儿把自己给作死了——在一次问鼎活动中,为了炫耀自己的力气,生生把自己给压死了。典型的“死于装逼”,但这是后话。
秦武王,一个勇猛强力的君王,也是中国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
武王在位时的抱负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通三川,窥周室。
“三川”是今天关中往东,过了函谷关以后的那片土地,包括今河南一带。武王心里有点不服气,明明秦国那么强,但每次说起中原霸主,总有人提齐、楚、赵这些国家,就是不提秦。
他就想,老子要让马车一路碾压到周天子的门口,让你们看看,谁才是老大!
韩国,不上不下的尴尬角色
可这个想法不是随便能实现的,因为中间卡着一块肥肉——韩国。
韩国这个国家,是战国七雄里比较尴尬的一个。打架不如赵,守家不如魏,搞经济比不过齐,搞文化干不过楚,夹在几个强国中间,活得非常小心翼翼。
战国七雄,经过惨烈兼并存活下来的最强的7个国家
但它也不是软柿子,起码占了点地理优势。你要从秦国往东打,那韩国是你不得不踩的一块石头。
宜阳,就是韩国西部的重镇,相当于韩国通往周天子这边的最后一道门闩。
在韩国的国王韩襄王看来,宜阳是保命的命门,谁要打这儿,他就得拼命了。
所以韩国早早就在宜阳驻扎了重兵,挖壕沟,筑高墙,把整座城修得跟铁桶一样。
甘茂,背负期待的异乡客
再说说我们今天的主角,甘茂。
秦国名将甘茂
这位老哥,是魏国人,本来在魏国也混得不错,可惜在政斗中站错队,被打压得不行,后来转头投奔了秦国。
他靠着口才和策略打动了秦惠文王,逐渐做到了左丞相的位置。但毕竟是外来人,根基不深,根本敌不过秦国本土势力。
尤其是那两个老对头:樗里子和公孙衍。
樗里子是秦孝公的亲弟弟,资历老,背景硬,说一句话能让半个朝堂闭嘴;公孙衍更厉害,是纵横家的大拿,曾经帮魏、赵、韩搞合纵,后来又投秦,翻脸跟喝水一样快。
这俩人,一直看甘茂不顺眼。
但甘茂也不是吃素的,他清楚在秦国要想稳住脚,得干出一票大的。
所以,当武王提出要攻打宜阳的时候,甘茂虽然心里犯怵,但嘴上说:“臣请之。”
息壤之盟
这场仗,不是一拍脑袋就打的。
甘茂先被派去魏国,说服魏国一起夹攻韩国。魏国那时候也想找点存在感,于是同意了。
等甘茂回来,武王亲自出城到息壤迎接,给足了排场,还立了个盟约,叫“息壤之盟”。
甘茂影视形象
这个盟很关键,因为它相当于武王当着众臣的面,说:“只要你甘茂不退,我就全力支持你,不中途变卦。”
甘茂也回了句狠话:“王上若弃臣,臣之名污,臣之命休。”
这就是一场君臣之间的豪赌,赌的是信任,也是背水一战的决心。
五个月苦战
公元前308年,秦军正式兵发宜阳。
前锋由庶长封带队,甘茂坐镇中军,兵马浩荡出函谷关,一路东进。
但这一仗,一上来就撞了南墙。
宜阳地形复杂,三面环山,一面临河,而且韩军早就有准备,死守不退。
秦军攻了一个月,连城墙边都靠不上。两个月过去,粮草开始告急。三个月,军中开始有人请命撤退。
秦军攻城影视图
五个月后,死伤累累,军心涣散。
朝堂上的议论也开始响起来了:甘茂是不是不行啊?要不撤了换个人上?
樗里子和公孙衍,正是借着这个机会向武王蛐咕,说甘茂是纸老虎,浪费兵力,误国误民。
武王这人,冲动是冲动,但耳根子也不算硬。听多了,也开始犹豫。
于是召甘茂回来,说你看,打也打不下来,要不我们先缓缓?
一场信任危机
甘茂一听就急了。
秦武王与甘茂进行对话
他不是怕死,而是怕被耍。他站在王前,说了这么一段话:
“王上,您听过曾参和他娘的故事吗?”
“曾子住在费地,有一天,有人跑去他母亲那说:你儿子杀人啦。他妈说:不可能,继续织布。过一会儿,又一个人来说你儿子杀人了。她还是不信。等第三个人来说,她一下子扔了梭子翻墙就跑。”
“王上,曾子那么贤明,他母亲都因为三个人说的话动摇了。我甘茂没曾子那样名声,您对我的信任又没曾母对她儿子那样深,若有人再说几句,您是不是也要翻墙?”
这番话,说得武王脸红耳热,只能叹口气:“好,咱们再来一次。”
于是兵马再起,这一次秦国是下了死命令,全国之力,供甘茂一人调遣。
一战定乾坤
到了第六个月,秦军总攻宜阳。
秦军发起总攻,满屏的威圧感
这一次不同凡响,甘茂把主力部队分三路,佯攻南门,主攻北侧城墙,同时派小股部队夜袭粮道。
韩军一乱,主将被斩,守军失控,秦军从北门破城而入。
一场血战之后,宜阳陷落。
据《史记》记载,此役斩首六万,整个宜阳几乎变成废墟。
甘茂终于打下这座钉子城,也打破了自己的被疑命运。
接着,他又率军过黄河,拿下了武遂,在那里筑城屯兵,等于直接在韩国家门口按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韩国王室这下是真的慌了。
韩襄王当夜召集朝臣议事,连夜派相国公仲侈带着重礼进秦请和。
秦武王接见了来使,笑得合不拢嘴,当即下令,甘茂班师回朝,由向寿驻守宜阳。
一个“外人”的功与愁
表面上看,这场仗是秦的一场大胜。
甘茂呢?虽然立了大功,却也消耗了太多政治资本。
甘茂功成离场
回到朝堂后,他仍旧受到排挤,最后被迫离开秦国,回了魏国终老。
甘茂的一生,就像他攻打宜阳的那几个月:背着沉重的怀疑,一步一步硬往前走。
秦国,通过这场仗,第一次把版图实质性推进到东周门户,为后来灭韩、逐步统一六国埋下伏笔。
宜阳之战,不只是地盘之争,更是一场信任与偏见、勇气与猜忌之间的较量。
在战国那个“你死我活”的时代里,人不靠关系、不靠背景,只靠一口气和一条命撑出来的故事,才最叫人佩服。
参考资料:
《战国策 卷一 东周策》
《战国策 卷四 秦策二》
《史记 卷十五 六国年表》
《史记 卷五 秦本纪第五》
《资治通鉴 卷三 周纪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