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事件为真实事件稍加改编,但并非新闻,情节全来源网络。
- 为了内容通顺,部分对话是根据内容延伸,并非真实记录,请须知。
- 本文资料来源:
解放军报《卢德铭为掩护部队英勇牺牲,毛泽东悲愤大呼“还我卢德铭!”》
百度百科《卢德铭》
1905年的四川宜宾县双石铺狮子湾,翠竹环绕着一座四合院式的川南民居,卢德铭就出生在这儿。
小院不大,土墙青瓦,院子里总飘着竹叶的清香。
他爹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娘操持家务,日子过得紧巴巴,但一家人硬是供他读书。
6岁那年,卢德铭被送进村里的私塾,先生是个瘦高个儿,拿根竹竿教他认字。
他记性好,摇头晃脑地背书,先生常夸:“这娃儿有出息!”
可他不光会念书,还喜欢跑出去看村头的牛车,听老人们讲外头的故事。
14岁时,他考进了白花镇高小,离家几十里地,头一回住校。
他个子不高,瘦得像根竹竿,可学习劲头足得很。
课本啃得烂熟,考试回回拿第一。
同学里有人笑他:“卢德铭,你这书呆子,天天啃书不累啊?”
他咧嘴一笑:“不读书咋晓得外头的世界?”
那时候,他心里已经开始琢磨些大事儿。
1921年,他考进成都公学,16岁的少年第一次走出乡下,见到了大城市的模样。
学校里传着《新青年》的小册子,他偷偷借来看,里头的字儿像火苗一样在他心里烧起来。
“哥,你说这国家咋这么乱?”有回放假回家,他拉着长兄卢德丰蹲在院子里问。
卢德丰抽着旱烟,皱眉道:“军阀打来打去,洋人又欺负咱,没个硬家伙谁听你的?”
卢德铭攥紧拳头,低声说:“那就得用武力,把这些混账东西收拾了!”
他眼里的光亮得吓人,像憋着一股劲儿。
那一刻,他暗暗发誓,要学军事,要干大事,要让这世道不再这么窝囊。
1924年春,19岁的卢德铭收拾了个小包袱,揣上家里凑的几块大洋,跑了几千里路去广东投考黄埔军校。
他风尘仆仆赶到广州,脚底磨出泡,满心想着报国。
可到了那儿才知道,招生早结束了。
他急得满头汗,在街头转了好几圈,心想:“难道就这么回去?”
幸好有个同乡认得路子,带他去见孙中山。
那天,孙先生穿件灰袍子,眼神和气却犀利,问他:“小伙子,你为啥要来?”
卢德铭挺直腰杆,声音有点抖:“我要救国,枪杆子才能救国!”
孙中山点点头,当场拍板:“行,去黄埔第二期辎重兵队吧。”
进了黄埔军校,卢德铭像饿汉扑食,拼了命地学。
操场上,他扛着枪跑圈,汗水淌了一地,手磨出血泡也不吭声。
教官吼他:“卢德铭,站直了!”
他咬牙站得像棵松树。
课余,他还钻研兵书,晚上点着油灯看地图,脑子里全是行军打仗的事儿。
更重要的是,他在学校里碰上了共产党。
那帮人讲起革命,讲起穷人翻身,眼里全是火。
卢德铭听傻了,心想:“这才是正路!”
没多久,他入了党,立下誓言:“这条命,交给革命了。”
从那天起,他的青春就跟枪炮绑在一起,像把刚淬好的剑,锋利得能劈开混沌。
1926年,北伐打得热火朝天,卢德铭21岁,已经是叶挺独立团第4连连长。
这团号称“铁军”,打仗硬得很,他带着几十号兄弟,扛枪上阵,愣是从广东杀到了湖南。
渌田镇那仗,他带着连队守住阵地,敌人冲上来跟疯狗似的,他喊:“弟兄们,顶住!”
手榴弹扔出去,炸得敌人鬼哭狼嚎。
仗打完,他又带人追出去,一直撵到攸县河南岸,把残敌收拾得干干净净。
叶挺拍着桌子夸他:“这仗打得漂亮,卢德铭立了大功!”
他嘿嘿一笑,低头擦枪,没吭声。
仗一场接一场,平江城那回,他带着第4连绕到敌人背后,趁夜摸上去。
枪声一响,他喊:“冲!”
弟兄们跟在他后头,硬是把敌人的防线撕开个口子,城拿下来了。
汀泗桥、贺胜桥,他回回冲在前头,子弹擦着耳朵飞,他眼都不眨。
武昌城外,他带着连队断敌后路,硬生生拖住敌军援兵,团主力才能一鼓作气打进去。
每次打完仗,他衣服上全是泥和血,弟兄们围上来问:“连长,你咋这么拼?”
他喘着气说:“不拼,咱就没活路。”
可打仗打得再漂亮,他心里也有疙瘩。
国民党里头派系越来越多,今天你争我斗,明天又有人叛变。
他跟副连长唠嗑:“这革命咋还这么乱?”
副连长叹气:“上头不齐心,咱底下的命苦。”
卢德铭皱着眉,盯着手里的枪,半天没说话。
他年轻,可不傻,早就看出点门道——这仗打下去,怕是要变天。
他心里那团火还在烧,可连日征战,风里来雨里去,疲惫也爬上了他的脸。
1927年6月,卢德铭22岁,被调去当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团长。
这团是共产党的宝贝,聂荣臻亲自找他谈话,拍着肩膀说:“德铭,这支队伍是党的命根子,你得给我带好!”
卢德铭点头,眼神硬得像石头:“聂大哥放心,我豁出去也得守住!”
他接手后,天天跟弟兄们泡一块儿,吃一样的饭,睡一样的铺,晚上还拉着大家练枪。
士兵里有人嘀咕:“这团长咋没架子?”
他听见了,笑笑:“咱是一条绳上的蚂蚱,谁也别装大爷。”
没几天,全团都服他。
武汉那边乱成一锅粥,7月15日,汪精卫反了水,举起反共大旗,共产党人被抓的抓,杀的杀。
卢德铭急得牙咬得咯咯响,他把一批革命骨干拉进团里,编了个干部连,亲自管着。
晚上,他常跟这些老大哥聊:“你们说,这世道还能不能翻过来?”
有个老党员拍拍他肩膀:“能,只要咱不倒!”
他听着,心里热乎乎的,可也知道,危险越来越近。
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卢德铭在武汉接到两封电报。
张发奎让他连夜去九江,他看都没看,直接扔一边。
周逸群的电报一到,他眼一亮:“弟兄们,收拾家伙,去南昌!”
那天夜里,他带着队伍摸黑出发,路上敌军设卡拦着,他带着人绕小道,硬是往前闯。
可走到半路,南昌的消息传来——起义军撤了。
他攥着拳头,骂了句:“晚了一步!”
没办法,他带着队伍拐到修水、铜鼓一带,收了些土匪武装,稳住阵脚。
9月初,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开了火,卢德铭当上总指挥。
他带着警卫团上了前线,可起义军刚一出手就撞上硬钉子,敌军比他们强好几倍,打得部队七零八落。
9月19日晚,前敌委员会在文家市里仁学校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工农革命军的下一步行动。
屋里点着昏黄的油灯,气氛压得人喘不过气。
毛泽东盯着地图,沉声说,敌强我弱,起义军刚吃了大亏,再攻长沙无异于送死,他主张放弃原计划,带队伍转战农村。
可这话一出,有人坐不住了,拍桌子嚷道:“不能让敌人嚣张气焰吓倒,丢下长沙跑山里算啥事儿?”
坚持要取浏阳直扑长沙,硬碰硬干到底。
会场里争得脸红脖子粗,部分同志受“攻打中心城市”的老思路影响,一时转不过弯,对撤往农村的提议满腹牢骚。
空气紧绷得像拉满的弓弦,大家的目光不约而同投向坐在毛泽东身旁的卢德铭,想听听这位总指挥咋说。
卢德铭“唰”地站起来,个子不高,眼神却硬得像铁。
他先冷静分析:“敌人正攒着劲儿围剿咱们,长沙城里早布好口袋等着,咱刚打一仗就折了大半人马,这会儿是生死关头。”
接着,他声音沉下来,带着股不容置疑的劲儿:“再去撞长沙,全军就得玩完!不如避开敌人的锋芒,去乡下喘口气,攒足力气,等咱们壮起来,再抡起拳头狠狠砸回去,这样才能翻身打胜仗!”
这话落地有声,屋里静了一瞬,随即掌声炸开。
卢德铭是秋收起义的总指挥,带兵打仗从不含糊,弟兄们信他服他,这番话掷地有声,把大伙儿的想法拧成了一股绳。
经过一番激烈争论,会议终于拍板,采纳毛泽东的提议,放弃攻长沙,转向敌军薄弱的农村和山区,找个落脚点喘口气,攒实力再图大业。
这一步,成了革命从城市转向农村的新开端。
1927年9月23日,天刚蒙蒙亮,起义军从芦溪往南走,雾气裹着山口岩,静得让人心里发毛。
卢德铭走在队伍前头,皱着眉跟身边的副官嘀咕:“这地形不对劲,侦察咋没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