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历史上主和派和主战派最多的,那么毫无疑问就是南宋和明朝,而到了清朝不是没有主和派而是成了皇帝的一言堂。即使这样左宗棠仍然要力排众议才能抬棺出征,下面我们就以南宋为例,说一下主和派和主战派。而在历史上主和派基本都是一群文臣,而主战派多是一群将领和事不关己的吃瓜百姓。其实说到底就是两个字:利益。很多人觉得一个王朝人才那么多怎么会灭亡呢?因为利益会让一个人变得愚蠢,他们会在一个王朝灭亡的边缘疯狂试探,但他们也不是圣人,多次试探总会翻车。然后,我们说主和派和主战派的来源:
主和派
首先就是主和派,比如以秦桧为主的主和派。他们存在的价值就是金国与宋朝并存,只有这样他们才会以议和来加官晋爵。当然还有一批文人是为了稳固自己的位置,因为一旦发生战争一个王朝是最容易走向灭亡的,而一旦走向灭亡,他们的荣华富贵就会成为泡影,这当然是不容易看到的。尤其是靖康之变改变了古代王朝更迭的常识,那种王朝更迭一朝天子一朝臣不失封侯之位的情况成为了泡影。因此他们只有保证和平才能维护自己的利益,这便是大部分主和派的来源。
还有一种就更为直接,他们直接或者间接参与商业活动,尤其是对金国的贸易往来。因此一旦开战,他们的了利益就会受到损害,因此当时宋朝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杀害岳飞时他们沉默寡言,向百姓加征赋税时他们唯唯诺诺,而当主战派请求宋朝向金国开战时他们义愤填膺,这时候他们想起被赋税弄得半死不活的百姓了。一个个化身忠臣从天下苍生到圣人之学,从黎民生死到大仁大义,这就仿佛是洪七公化身成了迂腐书生。当然他们并不是关心百姓死活,也不是关心大宋存亡,而是关心自己的利益。
主战派
其次就是主战派,其实主和派如此,主战派何尝不是如此。难道就因为他们身披战甲而觉悟提高了?当然不是,因为对于一个武将来说,如果不发生战争,那么他们的官职基本就到头了。而战争也是他们加官晋爵的最快方式,一场真正胜利后,他们得到的好处是几十年都不曾得到的。有时候一个小兵可能会在短短数年成为一个大将军比如岳飞,如果他不是生在南北宋乱世而是生活在北宋,那么他一辈子都不会取得如此成就。因此古往今来几乎没有将军不好战的,反正不是自己去拼命。
而更为重要的是自己能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桓温北伐到刘裕北伐,事实证明战争是武将当上皇帝的唯一途径。一方面战争可以让他们获得至高无上的权力,另外一方面战争也是排斥异己最好的方式。比如司马懿除掉张颌,给你派一个死地,如果你去必将殒命,如果你不去就是违抗军令,不光你自己要死,你的家人也会受到牵连。只不过不同的是刘裕成功了,而桓温失败了而已,虽然最后刘裕所占的领土被赫连勃勃夺取,但这是以后,他的北伐起码是成功的。而宋朝也是一样,本来武将就被看不起,因此他们更希望自己加官晋爵了。
战争
最后就是求活的人,他们压根不喜欢战争,而这群人就是士兵和百姓。因为发生战争,他们的子孙是冲在第一线送死的,他们不仅要面对金国铁骑的蹂躏,而且要防止自己死在宋朝军队的手下。毕竟南宋杀良冒功的情况也不是没有,而在历史上这种情况基本就是一种常态,即使主帅没有这种心思,他属下的将领也经常出现这种情况。我小时候看过一篇人物自传,主人公是一名参加越战的老兵,他写道当他知道战争胜利自己明天就可以回家时,他晚上高兴得一夜没睡,因为他就没想到自己活着回来。
战争是一件非常残酷的事情,有时候可能一场战争赢了,但你可能永远死在了战场上。我们知道历史上有很牛逼的武将,他们最后却死在了一些不知名甚至大获全胜的战争中。一骑绝尘、身先士卒这种情况只出现在演义小说里,因为但凡有点职位他都会站在炮灰的后面。而一个士兵能够存活除了会保命的经验以及战争的胜负之外,运气也是不可获取的一部分。一个将领再牛逼,他也防不住意料之外的黑枪。我们可以查阅古代阵亡的将领,基本大多数都是中流矢而亡,这就是他们讨厌战争的根本原因。
利益
当然上面三种我并不是说不对,因为利益考量人生是一个正常人最基本的认知。只不过我们赞扬的是利益共享,换句话说是利益符合大多数人。而那些抛开利益谈道德的人,要么拿着别人的利益,要么他们和他们的子孙就是利益的实际受用者,比如你可以看他们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你过得是什么日子。他们的子孙过的是什么生活,你的子孙过的又是什么生活。而有了利益观,父母、家人的爱才不会变得理所应当,因为利益是要互换的。比如一个至死不渝的爱人,人家为什么要对你那么好?难道人家对你那么好,你不应该对人家那么好吗?这也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认知,不是吗?父母养你说白了就是为了养老和治愈自己,难道他们数十年含辛茹苦为你买房买车添砖加瓦、为了你的彩礼节衣缩食,难道他们的付出不值得你养老吗?如果没有利益,这会你早就被扔在路边饿死了,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