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发誓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其盟誓就像在石头上刻字、在鼎上铸文,不仅仅是嘴上说说而已,而是要以神灵和天地为见证。

魏晋时期,司马懿竟背信誓言,终食恶果。



据《晋书·宣帝纪》载,司马懿智略过人,学识渊博,对儒家经典有着深入的研究与理解;军事眼光毒辣,常常在幕后谋划,决胜于千里之外。

公元208年,司马懿被曹操收入麾下后,从此开始崭露头角。但曹操因其“鹰视狼顾,深藏机锋”之相,认定其绝不会甘为人臣,故而十分忌惮。



直到曹操临终前,司马懿才被正式重用,辅政于太子曹丕。此后历经曹丕、曹叡、曹芳三代,成为四朝元老。在内政上,他能稳定朝局,平衡各方势力;在军事上,更是屡建奇功----擒孟达,平辽东,破诸葛。

在五丈原战役中,司马懿与诸葛亮相持了100多天。诸葛亮恐粮草耗尽,多次派兵挑战,但司马懿始终坚守不出。即使诸葛亮羞辱他,把妇女使用的头巾、发饰和衣服送给他穿,试图激怒他,诱其出兵,司马懿也毫不上当。



面对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军事行动,司马懿采取“坚守不战,耗其粮草”的策略。最终拖垮蜀军,以致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

司马懿的军事智慧不仅在于战场谋略,更在于对时局的精准判断。

他深知蜀汉国力孱弱,诸葛亮北伐实为“以攻代守”,因此选择避其锋芒;他深知蜀汉“千里运粮,十倍其费”,遂以“耗”代“战”,将诸葛亮拖入“攻守易势”的困局,最后以最小的代价瓦解了蜀汉的长期消耗战。

后世评价其“善败者终胜”,正是对司马懿隐忍哲学的总结。



尽管司马懿功勋卓著,但后世对其评价却极低。

唐太宗李世民在《晋书》中痛斥其“饰忠于诈,受遗二主”,司马光更在《资治通鉴》中直言其“以谲诈取人,虽成一时之功,然失信天下,终致晋室短祚”。

公元249年,高平陵的朔风卷起司马懿的白发,也卷走了中国政治最后的信义契约。

彼时,司马懿趁曹芳与曹爽祭陵之际发动了军事政变。为诱降曹爽,他效仿光武帝刘秀在洛水之畔立誓:“若曹爽交出兵权,保其爵位富贵,皇天后土,同为照鉴”。



当时,曹魏名臣蒋济还为司马懿的“洛水之誓”做了担保,写信给曹爽,让他一定要相信司马懿的承诺,投降便能保全身家性命。



结果,在曹爽同意罢兵投降后,司马懿竟违背了神圣的洛水誓言,将承诺化为屠刀,诛杀曹爽满门及亲眷,三族尽诛,连出嫁女子亦未幸免。



当蒋济得知曹爽遭遇后,感到十分羞愧,最后郁郁而终。临死前还叹道:“吾不如秋胡之妻”,自嘲失信失节。



司马懿此举不仅违背了政治伦理,更彻底摧毁了誓言的神圣性。

而光武帝刘秀却以宽容化解仇恨,树立了政治诚信的典范,为东汉近200年的稳定奠定基础。

司马懿此举成了反面教材。这一事件不仅摧毁曹魏政治生态,更让“誓言”沦为权谋工具。



至此,司马家打破儒家“忠义”伦理,将权谋凌驾于道德之上,开启后世篡位先例。

公元260年,司马懿之子司马昭当街弑杀魏帝曹髦(máo),将儒家“君君臣臣”的伦理碾为齑(jī)粉,司马家族“得国不正”的骂名也由此定型,后世以“司马昭之心”讽喻篡权者。

其孙司马炎建立西晋后,效仿汉初分封制,却未学得刘邦“白马之盟”的精髓,最后酿成“八王之乱”的惨祸。



在本次事件中,司马氏子孙自相残杀,刀锋所及,尽是宗室骨血。同时,晋室内耗纷争不断,导致边防空虚,五胡乱华悲剧也由此产生,中原汉人几近灭族。

司马氏的崛起以权谋与背叛为底色,为后世作出了“榜样”:

原来政治斗争的底线可以这么低,誓言可以出尔反尔,你在他人尚有搏命的机会时诱骗其投降,然后再反手灭掉他的满门及三族。

后来,在政变中,大家都与司马家不死不休,拼个鱼死网破。反正失败与投降的结局都是死,搏一搏可能还能有一线生机。

而且,天子也可以被当街杀死,还不影响自己后续当皇帝。

曹操迎立汉献帝,汉献帝三次造反,曹操都没有动他,不过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罢了。而司马家根本没有底线,直接当着百姓的面把天子杀了,自己还能安稳地坐上皇位。

晋明帝司马绍听闻先祖夺权细节后,竟蒙面痛哭:“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

从此,权臣篡位不再遮遮掩掩——刘裕弑晋安帝、萧道成弑宋后废帝、萧衍弑齐和帝……臣下弑君竟成了家常便饭。

西晋仅存51年,其灭亡充满了讽刺。



诸葛亮北伐虽败,其人格魅力与政治理想却赢得后世敬仰,人们为其立庙供奉,武侯祠香火不断;司马懿虽胜,却因道德污点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后世还演变出了”司马懿定律“。



司马懿的悲剧印证了《论语》的箴言:“民无信不立。”

他虽以权谋登上权力巅峰,却因失信于人导致家族速亡,其子司马昭“路人皆知”的野心,其孙司马炎“羊车望幸”的荒淫,皆是对“失信者必受其乱”的最好诠释,更让中原陷入百年浩劫。相比之下,刘秀以诚信奠基的东汉延续近百年。



历史反复告诫:权力若失去道德约束,终将反噬自身。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