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中国肿瘤防治创新生态圈”系列论坛聚焦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邀请核医学科主任宋少莉、胰腺外科行政副主任刘辰、肝脏外科行政副主任赵一鸣、胸外科张扬四位专家,围绕“MDT与全程管理的创新实践”展开深度探讨,以临床实战经验为基层肿瘤诊疗提供可复制的“复旦样本”。
当前,我国癌症防控呈现“生存率提升与区域差异并存”的特点——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总体癌症五年生存率从2015年的40.5%提升至2022年的43.7%,但城乡诊疗水平鸿沟仍显著。四位专家从筛查、鉴别、治疗到技术创新的全链条切入,揭示多学科协作如何破解肿瘤诊疗中的“精准性”与“可及性”难题。
一、宋少莉:核医学从“诊断配角”到“诊疗一体”的技术跃迁
宋少莉教授指出,核医学科以往常被视为“诊断性科室”,但随着新型核素治疗技术的发展,其正从单一诊断功能向“诊断+治疗”一体化模式延伸。例如,碘131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177Lu标记药物靶向治疗神经内分泌肿瘤等实践,已使核医学成为肿瘤多学科诊疗中衔接影像诊断、外科手术与系统治疗的关键环节,在精准定位病灶、评估疗效及个性化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宋少莉教授进一步介绍,核医学科的“诊疗一体化”模式在神经内分泌肿瘤诊疗中展现出显著优势。由于80%以上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存在生长抑素受体高表达的特性,科室通过68Ga-DOTANOCPET/CT显像精准定位原发灶及转移灶,评估受体表达水平,再联合神经内分泌肿瘤中心开展177Lu-DOTATATE治疗,如同为肿瘤细胞量身定制“核导弹”,实现对病灶的精准杀伤。临床研究显示,该疗法可使患者生存期显著延长,复旦肿瘤医院更是成为国内首个开展PRRT临床试验的单位,引领该领域诊疗方向。
在前列腺癌治疗中,核医学科与泌尿肿瘤MDT团队合作,利用177Lu-PSMA-617靶向治疗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阳性的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数据显示,该疗法使末线患者生存期较传统治疗延长4.3个月,复旦肿瘤医院也因此成为“前列腺癌靶向PSMARLT卓越示范中心”。此外,针对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科室牵头开展的18F-FESPET显像技术,可无创评估受体表达,指导内分泌治疗方案调整,且该技术已获批在具备PET/CT资质的基层医院开展,为乳腺癌精准诊疗下沉提供了可行路径。宋教授强调,随着177Lu、223Ra等新型核素及AI技术的应用,核医学将更深度融入多学科协作,推动肿瘤诊疗向“精准化、基层化”迈进。
二、刘辰:胰腺肿瘤高危人群筛查与分层治疗的“精准突围”
胰腺肿瘤因解剖位置深(紧邻后背脊柱)、早期症状隐匿,常面临“发现即晚期”的困境。刘辰教授指出,胰头肿瘤可能因压迫胆管引发黄疸,却被患者误判为肝炎而辗转传染科;胰体尾肿瘤刺激腹腔神经丛导致腰背痛,易被误诊为骨科疾病;甚至部分无糖尿病家族史的中年人突发血糖升高,实为胰腺肿瘤破坏胰岛功能所致。
刘辰教授提醒,高危人群需警惕三大信号:长期吸烟酗酒、肥胖、有肿瘤家族史者。上述人群需关注无诱因黄疸、腰背痛伴体重下降、不明原因糖尿病等。筛查手段方面,刘教授指出,常规腹部超声因胃肠气体干扰易漏诊,建议高危人群直接选择胰腺增强CT或MRI,结合CA19-9、CEA等肿瘤标志物综合判断。
治疗策略方面,刘辰教授强调“精准区分良恶性”。导管内乳头状瘤等良性囊性肿瘤无需盲目手术,需动态评估病灶大小、胰管扩张等危险因素;神经内分泌肿瘤等低度恶性肿瘤可实施保留胰腺功能的局部切除;而胰腺癌必须采取根治性手术(如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结合化疗或转化治疗。针对微创治疗的安全性,刘教授表示,其团队研究证实,腹腔镜手术对胰腺体尾部肿瘤的根治效果与开放手术相当,且3D可视化技术更可提升操作精细度,有望为胰腺肿瘤微创治疗提供有力支撑。
三、张扬:肺结节诊疗从“两极分化”到“标准化鉴别”的MDT实践
低剂量CT普及后,肺结节检出率大幅上升,但“过度恐慌”与“忽视高危”并存。张扬教授指出,80%~90%的筛查结节为良性,但AI仅能辅助影像分析,最终仍需依赖影像科与胸外科医生联合判读。
张扬教授强调,鉴别流程遵循“分型施策”原则:首次发现的磨玻璃结节后无需立即手术。建议观察随访半年以上,持续存在且缓慢进展者可以考虑手术。数据显示,持续存在且缓慢进展的的磨玻璃结节术后95%以上为恶性;实性结节因恶性程度较高,需密切随访或穿刺活检,明确病理后决定下一步治疗策略。难以鉴别良恶性时,可考虑进行手术。
在肺癌手术领域,复旦团队提出的“微创3.0理念”革新传统认知——微创不再局限于切口大小(如胸腔镜手术),更强调器官微创(通过亚肺叶切除保留正常肺组织)与系统微创(依据术中病理选择性清扫淋巴结,减少免疫功能损伤),实现精准根治与功能保护的平衡。例如,早期磨玻璃结节肺癌可通过亚肺叶切除实现根治,避免全肺切除;而术中冰冻病理联合影像融合技术,可精准判断淋巴结清扫范围,减少对免疫功能的影响。针对“手术创伤大”的认知误区,张教授表示,现代微创开胸术仅需10厘米切口并保留肌肉,与胸腔镜手术共同构成“个体化选择”体系,根据患者病情灵活选择,兼顾根治性与安全性。
四、赵一鸣:从“转化治疗”到“AI赋能”的肝癌全程管理
赵一鸣教授指出,60%的肝癌患者初诊时已无法手术,复旦团队通过MDT模式构建“转化治疗-手术-术后管理”全链条:以肠癌肝转移为例,联合肝脏外科、化疗科、放疗科实施“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靶向+免疫治疗”,约20%-30%患者可实现肿瘤降期后手术切除。术后通过放疗预防局部复发,结合免疫治疗降低整体复发率。
在精准治疗层面,基因检测为胆管细胞癌带来突破:20%-30%患者存在IDH1、FGFR2等突变,可通过靶向药物精准干预。AI技术则在早期诊断、手术导航、疗效预测中展现潜力,如通过分析影像高维数据提前半年预测肝癌,或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实现术中血管精准定位,降低手术风险。
结语:以MDT之“合”,破肿瘤防治之“难”
从胰腺肿瘤的“症状破译”到肺癌的“微创革命”,从核医学的“精准打击”到肝癌的“逆转奇迹”,复旦肿瘤医院的实践印证:多学科协作是破解肿瘤诊疗复杂性的“金钥匙”,而全程管理则是串联筛查、治疗、康复的“生命线”。
在“健康中国2030”的蓝图下,推动MDT模式与创新技术向基层下沉,让规范诊疗跨越地域鸿沟,正是本次论坛的核心诉求。随着核素治疗、AI影像等技术的普及,肿瘤防治正从“经验医学”迈向“精准医学”——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以患者为中心”诊疗理念的胜利。未来,唯有持续深化多学科协作、加速技术创新转化,才能让更多患者在“家门口”获得全周期、个体化的高质量诊疗服务,真正实现“健康中国”的全民愿景。
来源:CHTV百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