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四月,芳菲正盛,恰是相聚共学的佳期良辰。2025年4月26日,第十四届胸痛中心大会在苏州盛大召开。开幕式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建安院士以“结构性心脏病诊疗的机遇与挑战”为题作了精彩的主旨报告,以详实的数据、前瞻性的研究和国际化的视野,系统性阐述了中国在心脏瓣膜介入技术领域的最新进展、创新成果及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瓣膜介入技术:从追赶迈向引领
根据心脏瓣膜病介入中心的统计,2024年中国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病例数已达17,200余例,预计实际数量接近20,000例;经导管缘对缘修复术(TEER)病例数突破2500例。王建安院士指出,中国瓣膜技术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器械创新的有力推动。目前,国内已有多款自主研发的瓣膜产品上市,包括自膨胀瓣膜、球囊扩张瓣膜以及针对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R)的专用器械。此外,二尖瓣、三尖瓣TEER技术相关产品逐步进入临床阶段,其中部分已通过国际认证,如DragonFly经导管修复系统。
在主动脉瓣膜介入领域,针对二叶式主动脉瓣(BAV)这一亚洲人群高发病种,王建安院士团队提出“杭州方案”。该方案通过球囊预扩张精准测量瓣环尺寸,灵活调整瓣膜型号。基于此方案开展的TAILOR-TAVR随机对照研究显示,患者年死亡率仅为6.4%,显著低于欧美同类研究。这一成果不仅源于技术优化,更源于中国患者群体的独特性。我国患者因医疗条件差异等因素,往往发病后延迟至高龄才接受治疗,导致瓣膜钙化程度更为严重。而通过个体化策略,杭州方案成功克服了瓣膜滑脱、膨胀不全等难题。
科研创新:从临床问题到解决方案
王建安院士指出,中国器械的国际化不仅是技术输出的体现,更是对全球结构性心脏病诊疗体系的有力补充。国产J-Valve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系统的临床应用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该器械通过三个窦内铆钉实现精准锚定,目前已成功完成127例高危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手术,术后30天死亡率低至1.6%,起搏器植入率为10%,手术成功率高达93.7%。其设计理念与美国同类产品相近,但更贴合中国患者解剖特点。目前J-Valve已通过CE认证,并进入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阶段。在二尖瓣及三尖瓣领域,中国原创的DragonFly系统凭借独特的夹合器设计和释放技术,成为首个获欧盟批准的国产TEER器械。其欧洲临床试验数据显示,术后反流改善率超过87.5%,心功能分级显著提升。
此外,王建安院士在报告中着重介绍了人工智能(AI)技术在TAVR术前规划中的创新应用。目前临床已实现将患者CT影像数据输入智能分析系统,通过三维建模模拟瓣膜植入位置、深度及尺寸选择,评估瓣周漏、传导阻滞等并发症发生风险。王建安院士团队与华为联合研发的“智能手表术后监测系统”,能够实时传输单导联心电图数据,有望助力患者早期出院管理。
结构性心脏病治疗:突破“卡脖子”,勇闯“无人区”
尽管TAVR技术日趋成熟,但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治疗仍面临挑战。王建安院士指出,此类患者因缺乏钙化锚定点,传统狭窄型瓣膜易发生移位。团队正探索应用超声震荡技术,通过导管在主动脉根部碎裂钙化组织,为无植入治疗提供新思路。在中度主动脉瓣狭窄领域,中国团队对513例患者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左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60%是干预的关键阈值。因此,王建安院士呼吁建立风险分层模型,为临床决策提供新依据,并指出结构性心脏病治疗需突破学科壁垒,如药物与介入技术的协同效应等。
依托国家工信部“新型心血管介入器械检测平台”和经血管植入器械全国重点实验室,王建安院士团队联合企业、高校及医疗机构,建立“科技创新支撑、检验检测加速、临床验证快通、转化孵化赋能”的介入高端医疗器械协同创新生态圈。目前该团队已孵化多项原创技术,推动国产器械进入国际赛道。王建安院士指出,中国结构性心脏病领域应具备全球视野,整合各方资源,目标不仅是服务本土,而是要让更多中国方案惠及全球患者。
目前,中国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已从“跟跑”迈入“并跑”甚至“领跑”阶段。TAVR技术普及、TEER器械革新、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以及国际化临床研究推进,共同勾勒出行业发展的宏伟蓝图。然而,二尖瓣及三尖瓣疾病的高异质性、术后长期管理、以及多学科协作体系完善,仍是未来需要攻克的核心课题。王建安院士强调,我们既要解决“卡脖子”难题,也要回答“无人区”问题,这是中国医学界的责任,更是机遇!
全面工作
传播矩阵
FOLLOW US
苏州工业园区东方华夏心血管健康研究院
电话:0512-68295918
邮箱:info@ccahouse.org
网址:https://www.ccahouse.org
地址:苏州工业园区水坊路36号姑苏会平江馆心脏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