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肿瘤""年轻人""不治之症"三个关键词相遇,淋巴瘤防治话题持续引发公众关注。近年来,淋巴瘤的发病率逐渐升高,我国淋巴瘤发病现状不容乐观,每年新增的淋巴瘤患者数量在以6-8万人的速度递增。更令人担忧的是,淋巴瘤正越来越多地威胁着年轻人的健康。对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血液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付林鼓励广大患者,淋巴瘤并非"不治之症",早期规范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患者需树立"早发现、早干预"的防治意识,科学认知与规范诊疗是打开生存之门的"金钥匙"。


淋巴瘤可实现长期生存

年轻人需警惕生活方式风险

作为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淋巴瘤可发生于全身有淋巴组织的部位(除毛发、指甲、牙齿等无淋巴组织区域外)。根据病理特征,其主要分为霍奇金淋巴瘤(约10%-20%)与非霍奇金淋巴瘤(约80%-90%),后者中最常见的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占比达40%-50%。

付林强调,侵袭性淋巴瘤如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治愈率可达60%-70%,而惰性淋巴瘤虽治愈率约10%-20%,但病情进展缓慢,通过长期规范治疗,患者生存期可接近正常人群,实现"带瘤生存"。淋巴瘤可以说是目前治疗效果最好的肿瘤之一。"万一被确诊,患者一定要坚定信心,现在新药层出不穷,治疗手段也越来越丰富。随着医学的进步,许多淋巴瘤患者能实现有效治疗控制、长期生存、功能性治愈、或者临床治愈。"

60岁以上的老年人是淋巴瘤高发群体。付林解释,其主要原因在于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免疫力下降,细胞癌变风险增加。需注意的是,近年来,年轻人的淋巴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可能与环境污染、装修污染、病毒感染(如EB病毒)、食品安全问题、精神压力等因素有关。尤其是年轻人熬夜、肥胖、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均为淋巴瘤发生的危险因素。

为何精神压力和不良情绪会导致患癌风险增高?付林说:"人体拥有一个非常精密的调控系统—‘神经内分泌调控系统’,这是保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关键系统。一旦人的情绪不好,如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便会引起神经内分泌调控功能紊乱,进而引起细胞自我稳态的紊乱,从而产生分子癌化机制导致基因突变,增加肿瘤发生率。因此医生总说,心情是良药。需注意的是,情绪和心理状态的影响不仅限于淋巴瘤,同时还会增加所有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因而情绪管理是抗癌‘第一道防线’。"

症状"伪装性"强易误诊

需尽早识别症状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成功对抗淋巴瘤的关键。如何实现及早识别?付林提醒,淋巴瘤的症状多样,但出现以下几类表现需要高度警惕:比较常见的是淋巴结肿大,如果摸到身上有包块、肿块,虽没有疼痛感,但一段时间内出现进行性增大,要引起重视。有一些深部的淋巴结肿大表面可能摸不到,像位于腹腔、盆腔等位置的需要借助B超。如果在B超中发现淋巴结发生变化,比如从椭圆形变成了圆形,或边缘分界不清,都需要进一步明确诊断。还有的患者会出现不规则的发热、夜间盗汗、短时间内体重减轻、乏力、皮肤瘙痒等现象,都要引起警惕。

淋巴瘤又被称为"最会伪装的疾病"。根据WHO第五版指南,淋巴瘤根据其不同的细胞来源及临床表型,共计分型100余种。淋巴瘤的临床分型复杂,每个亚型都是一个独立的疾病,但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缺乏特异性,导致淋巴瘤容易误诊。有时,淋巴瘤并不生长在淋巴结上,可能侵犯其他器官,这类淋巴瘤非常具有"迷惑性",容易延误诊断和治疗。如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可表现为偏瘫、失语、视力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常被误诊为脑炎或中风;又如乳腺、骨骼中的淋巴瘤,易被误认为是局部器官疾病。付林表示,淋巴瘤可能出现在一些不常见的位置,如果首诊医生对淋巴瘤没有敏锐的意识,便容易漏诊。

付林专攻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这是所有淋巴瘤类型中最难治、预后最差的一种。他分享了一个最近发生的案例:今年3月,55岁的王叔叔专程从东北赶来,到天坛医院求医。大概半年前,他出现了神经系统症状,包括偏瘫、失语等症状,辗转了多家医院、做了许多检查均未能找到病因,当地医生认为这是脑炎,但相关治疗均未能奏效。来到天坛医院后,医院为王叔叔进行了多学科会诊,医生怀疑他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淋巴瘤。通过开展立体定位穿刺活检终于明确了诊断,确实是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并对他采取了及时的救治。

精准诊疗手段迭代

鼓励患者拥抱"治愈机会"

如何揪出这隐藏的"伪装者"?付林表示,目前可以借助许多检查手段,如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或MRI可发现深部淋巴结肿大或脏器病变。淋巴结或淋巴组织的活检病理检查是诊断淋巴瘤的金标准。病理检查(包括组织形态、免疫组化、细胞遗传性和分子生物学)除了确定淋巴瘤诊断之外,还可以进一步确定淋巴瘤的分类分型和预后判断,以及找出特异的靶点,为靶向治疗提供依据。

付林表示,从治疗方式来看,经过医学多年发展,对抗淋巴瘤的"武器"已经越来越多样、也越来越精准,目前基本采取的是综合治疗模式,会根据患者不同的分型,针对性地采用化疗、放疗、免疫治疗、手术治疗等相结合的形式。"总而言之,淋巴瘤治疗已进入‘精准打击’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手段,使淋巴瘤患者的治愈率得到大幅提升。"

"我也非常鼓励患者积极参与临床试验。一般来说,临床试验会选择一些经过验证的、相对安全的药物进行试用,这对于患者来说可以有效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而且临床试验是推动医学进步的关键手段,也是治疗患者的重要方式之一。如果患者符合临床试验条件,我希望患者去尝试。"

从"疾病控制"到"功能性治愈"

三大期待展望未来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与医生站在统一战线、共同对抗疾病是取得疗效的重要前提,医患之间的信任非常关键。"在临床工作多年,这是付林总结的经验。

"如今许多患者都有意识地去学习,到网上搜索各种知识,但是一定要相信自己的主治医生。近期有个60多岁的叔叔来医院就诊,我们已经给他开了靶向药,但是他自己去查了说明书发现药物会有不良反应,结果自行把药给停了两个月,最终导致疾病进一步恶化。要知道,任何药物的说明书上都会列明各类可能发生的事件,但这些均为小概率事件,切不能因噎废食。听了我们的劝导,这位患者终于肯继续用药,把脑部的肿块控制住了。"

付林表示,给患者的心理支持也非常关键,这需要医生和患者、医生和家属、家属和患者之间充分沟通,比如传递更多积极信息、告知新药研发进展、分享更多治愈案例,帮助患者增强信心,否则容易导致依从性不佳,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和疾病走向。患者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同时,患者也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避免不良的生活习惯对疾病产生不良影响。

"随着精准医疗与免疫治疗的进步,越来越多患者将实现‘功能性治愈’,无瘤生存且生活质量不受影响",付林说,"积极面对、科学治疗,就是对抗疾病最有力的武器。"

从"带瘤生存"到"无瘤生活",淋巴瘤治疗正在书写医学奇迹。对于淋巴瘤治疗的未来,付林心中有三个期待:"第一,我希望淋巴瘤患者、其家人以及整个社会能有一个认知,淋巴瘤并非不可战胜,而是可以治愈的,要消除‘肿瘤=绝症’的认知偏差,坚定信心。第二,希望更多淋巴瘤药物进入医保报销目录,去帮助患者减轻经济负担,也让规范化治疗触手可及。第三,希望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医生对淋巴瘤的诊疗能力,包括为更多基层科室的医生开展淋巴瘤系统化培训,普及淋巴瘤分型诊断与规范治疗,避免漏诊误诊,以更好地帮助淋巴瘤患者实现长期生存。"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编辑/倪家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