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骨未来

转载要求:可以直接转载,请在文首注明来源


2025年4月24日,首届全球骨科大会(Global Orthopedics Conference 2025)在北京市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隆重举行。


大会由骨未来、智汇骨、思宇MedTech主办,中关村联新生物医药产业联盟、北京中关村科学城创新发展有限公司、启迪之星、中关村创业大街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中关村科学城CGT产业孵化中心协办,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600余位临床专家、科研学者、企业代表和投资人,围绕骨科科技创新、医工交叉、集采政策、手术机器人等热点话题展开深入交流与讨论。

# 高规格开幕,政府、医院、媒体三方联动

大会开幕式由思宇MedTech创始人、骨未来主编、中关村联新生物医药产业联盟秘书长赵清主持。


开幕式上,北京市海淀区副区长 林航表示,海淀将以更开放的机制、更精准的服务支持骨科创新,推动更多像骨科机器人、生物材料这样的好产品从“临床需求”出发、从“海淀出发”,走向全国。



北京市医药健康科技发展中心主任刘慧指出,北京正以“政策牵引+平台建设+三医协同”为抓手,持续强化临床需求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骨科等高端医疗器械从自主研发走向成果转化。她表示,北京将以更高效的服务与更系统的支持机制,为医工融合与产业升级提供持续动能。



北京积水潭医院吴新宝教授也在致辞中表示,大会的举办充分回应了临床一线对骨科技术创新的高度期待。



# 白皮书发布+三大奖项揭晓,创新成果集中亮相

大会重磅发布《2025全球骨科创新年度白皮书》,系统梳理各类骨科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趋势等,特别指出新材料、手术机器人、AI赋能骨科等成为器械创新焦点。

同时,赵清介绍了思宇矩阵的海外内容、大会英文网站等,未来也将面向全球介绍中国最新的医疗科技。



随后进行的“全球骨科创新大奖”颁奖环节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大会共设三项重量级奖项,表彰在技术突破、临床落地与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企业。


其中,“全球骨科技术创新奖”授予了8家企业,包括罗森博特、歌锐科技、长木谷、英诺科、史赛克、赛诺威盛、万洁天元、安颂科技;

“全球骨科创新服务奖”共有5家企业获奖,包括通和立泰、高沃、影为医疗、华迈医疗、苏生生物;

“全球骨科临床应用奖”则授予了4家企业,包括佗道医疗、霖晏医疗、佰傲再生、康膝生物。

详细内容见:

# 政策解读推动创新,服务全流程转化

在政策支持方面,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处二级调研员黄荣建深入解读了《北京市医疗器械创新服务政策》。她表示,北京正在以“项目制管理+全程辅导+快速通道”三位一体政策体系,加速创新器械从注册审批走向临床落地。通过南北双站布局、专人指导、流程压缩,北京已形成覆盖二类、三类器械的高效支持网络,助力骨科等高端器械“从需求出发、以速度兑现”。



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产业促进三处处长程万慧在分享中介绍,海淀正致力于构建医药健康“全链条创新生态”,以政策、数据、场景三重驱动机制,打造从技术源头到临床转化的高效通路,加快新一代医疗器械从概念验证走向市场落地。



# 观点密集输出,演讲干货拉满

大会设置了高密度主题演讲,多位来自顶尖医院及产业企业的专家齐上阵,展示临床实践与技术前沿。

上午主论坛由北航生物医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罗森博特CEO王豫主持。


北京积水潭医院副院长吴新宝教授分享了题为《机器人给骨折治疗带来的改变》的报告,他指出,创伤骨科机器人不应仅定位于“术中工具”,而应成为重构骨折治疗理念的系统平台,让骨折治疗从创口大、复位难、康复慢走向“解剖级精度+快速恢复”。随着远程操作、ICU急救复位等临床场景的不断拓展,骨科机器人正从技术突破走向救治模式的基础革新。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教授、主任医师赵宇分享了题为《人因工程在骨科产品研发中的应用》的报告,他指出,随着骨科产品向高复杂度和多场景使用演进,“人因工程”正在成为医疗器械设计的关键理念。通过系统融入医生与患者的行为特征,能够显著提升器械的安全性与转化成功率,也为国产高端设备建立“可用性优势”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歌锐科技高级副总裁兼产品创新总经理 刘建勋分享了题为《创新引领·智启未来:大模型深度赋能的新一代智能诊疗机器人技术》的报告,他表示,随着骨科微创手术精细化程度不断提升,传统手工方案已难以应对多维术式的复杂协同。歌锐打造的“牛顿”智能诊疗平台,以术中导航、双臂协作与AI大模型融合为核心,正推动骨科机器人从“工具化”走向“全流程系统平台化”的演进新阶段。


英诺科CEO时晨分享了题为《从实验室到手术台:ChroMg™时序吸收镁合金的研发与转化》的报告,他表示骨科材料创新的关键在于“生物节律”的精准匹配,团队以ChroMg™为代表的吸收性镁合金正在打开一条从材料工程到临床应用的新路径,为国产高性能植入物走向真实世界提供样本。


通和立泰总经理、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医学动物实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李英俊分享了题为《骨科医疗器械创新性研究的总体思路》的报告,他认为,真正具有生命力的器械创新,需要在“临床真实需求、技术成熟路径与产业落地能力”三者之间取得动态平衡。动物实验平台正成为提升器械验证效率、加速转化进程的重要支点。


长木谷医疗董事长 张逸凌分享了题为《骨科AI与手术机器人高端医疗装备助力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报告,他表示骨科手术机器人正在从“辅助工具”走向“智能平台”,关键在于以AI为核心重构手术全流程,从术前影像建模到术中动态截骨再到术后结构验证,实现精准、安全、高效的个体化治疗。他强调,国产智能手术系统的跃升,不仅是工程技术突破,更是中国骨科在“新质生产力”浪潮中迈向全球引领的重要标志。


上午的圆桌论坛同样由罗森博特CEO王豫主持,围绕“骨科器械的未来:医工交叉、新材料、机器人、集采常态化”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

圆桌邀请了来自科研机构、骨科器械龙头企业、医疗投资平台以及临床服务方的5位代表,共同围绕“下一阶段骨科创新的着力点”展开深入讨论。


天智航科研合作部总监 张维军指出,随着骨科手术的复杂性提升,机器人已逐渐从辅助工具向“智能手术平台”演进,未来的技术突破应聚焦在精准感知、导航算法和术中反馈系统的深度融合上。


北京纳通医学研究院副总经理 田娜则从新材料角度出发,分享了其在吸收性骨科材料、陶瓷关节等领域的研发进展。她强调,材料创新需要“与医生共创”,将术中需求及时反馈到工程端是提高转化率的关键。


春立医疗董事会秘书 解凤宝认为,在集采进入常态化的背景下,企业更应注重“系统化价值输出”,既要控制成本,也要围绕技术壁垒和术式创新提升产品的不可替代性。


中信建投证券医疗器械及服务行业首席分析师 王在存则从资本视角分析指出,尽管资本市场对医疗器械的估值逻辑趋于理性,但在具备技术门槛、产品迭代节奏明确的赛道上,仍有良好的融资空间。他建议企业主动与资本沟通“技术转化能力”和“临床真实价值”。


安颂科技副总兼销售总监侯树强作为国内骨科耗材新锐品牌的代表,也提出,国产品牌在下沉市场的机会越来越大,但必须补上“技术表达”和“医生教育”的两块短板,才能真正走向高质量发展。


整场对话观点碰撞频繁、数据详实,不仅为现场观众提供了多角度理解骨科器械未来趋势的切面,也进一步印证了“技术-临床-政策-资本”四维合力对行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下午专场继续高密度干货输出,论坛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主任医师苏楠主持。


史赛克市场经理 姜升立分享了题为《从铸模到智造:机器人驱动3D打印假体精准生长》的报告,他指出,Mako智慧机器人结合3D打印个性化假体,正在重塑骨科置换手术的全链路逻辑,从“标准化制造”迈向“智能化、个性化重建”,引领骨科手术进入精准匹配与快速康复的新阶段。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张金芝分享了题为《专利视角下的医疗器械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报告,她指出,面对技术密集型赛道竞争加剧,骨科器械企业亟需从“单点保护”迈向“系统布局”,通过高价值专利的稳定性评估与规避设计,构建集防御力与市场排他性于一体的知识产权护城河,推动创新成果实现有质量的产业转化。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 急诊医学中心副主任 刘涛分享了题为《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创新技术研发与应用》的报告,他结合具体案例,讲解如何通过器械微改、术式迭代和流程设计,持续提升基层医院常见病术式的可复制性与患者术后舒适度,并表示这代表了骨科创新从“临床一线”生发、从“实际问题”出发的落地路径。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副主任医师芮碧宇分享了题为《新技术背景下创伤中心的建设》的报告,他指出,创伤救治的现代化升级不止于设备更新,更在于以骨科主导的多学科协同机制。通过建设复合急救单元、制定“120分钟救治时限”、推动老年创伤绿色通道等举措,六院正打造可复制、可扩展的区域创伤体系模型,为全国骨科中心化发展提供示范路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 矫形骨科(骨与关节疾病诊疗中心)主任周一新分享了题为《植入方式与植入物的互动:解析型关节置换术的建立》的报告,他提出,“滴定式TKA”代表了膝关节置换从静态设计走向动态调控的新范式。借助手术机器人实现术中截骨与软组织张力的实时调节,使假体几何与个体运动学精准协同,标志着个性化植入正在进入“结构-参数-策略”三位一体的系统优化时代。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 小儿骨科副主任医师 鲁明分享了题为《基于磁力驱动技术的三类有源骨科植入器械的研发及应用展望》的报告,他介绍,团队联合清华大学开发的磁驱动髓内延长系统,正在重塑骨科畸形矫正与肢体延长的治疗路径。该系统在打破国际技术封锁的同时,兼具微创性、高控制性与国产可及性,展示了“从病人痛点出发、从产业战略落地”的医工结合典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主任医师 苏楠分享了题为《脊柱外科手术机器人未来发展之我见》的报告,他认为,脊柱手术机器人正从“辅助置钉”迈向“术式协同平台”的转型期。未来产品要突破的不只是精度,而是如何服务微创化趋势、简化术中流程、提升医生使用体验,真正从“让患者安心”走向“让医生敢用、愿用、用得顺”。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创伤骨科主任医师、医学工程处处长田耘分享了题为《3D打印技术与骨科应用》的报告,他指出,随着3D打印从术中工具迈向重建平台,其价值不止于“造得出”,更在于“能整合”。以多孔结构模拟骨小梁应力环境、辅以髓内钉/固定板协同支撑,其团队已实现多个四肢骨缺损个案的长期稳定修复,为构建“工程-临床-监管”三端贯通的创新体系提供了范式样本。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关节外科副主任医师 张卓分享了题为《一个骨科医生眼中的医工结合》的报告,他认为,当下医工融合的关键不在“技术有多新”,而在“路径能否打通”。只有让临床需求真正进入设计逻辑、让研发与使用形成协同闭环,才能从源头构建可转化、可推广、可持续的创新生态,走出中国骨科器械自己的发展路线。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主任医师邢更彦分享了题为《体外冲击波治疗机器人及其透皮药物递送体系》的报告,他介绍,体外冲击波治疗机器人正在打通非侵入治疗、影像导航与智能药物递送之间的技术壁垒,重构骨科慢病与康复领域的治疗范式。借助多模态感知与精准释放系统,该平台有望成为从物理治疗到深部靶向干预的“智能化微创生态枢纽”。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关节亚专科副主任赵旻暐分享了题为《浅谈数字赋能下的骨科新时代》的报告,他认为,骨科正在从器械创新迈入“智能协同”阶段。通过融合AI、数字孪生与3D打印等技术,他所在团队正构建一个覆盖术前建模、术中导航与术后评估的数字化闭环,使精准医疗真正从工程语言转化为医生“看得懂、敢应用、可复现”的临床工具体系。


# 结语:医工融合,共创未来

从白皮书发布、政策解读、创新颁奖,到技术分享与深度圆桌,本届大会内容丰富、观点前沿、嘉宾阵容豪华,全面展现出中国骨科创新生态的勃勃生机。

在“技术-临床-政策-资本”四力协同的背景下,医工结合的成果正在加速落地。首届全球骨科大会,不仅是一场思想交流的盛会,更是一场创新力量的集结。

骨科的未来,正在这里发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