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
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超450万例
平均每天约有1.2万人被确诊为癌症
但真正让人焦虑的
从来不只是“确诊”这两个字
它的背后,是一连串更加棘手的问题:
怎么治?谁来治?如何防?
癌症的治疗
远不止是一张处方、一台手术那么简单
回响,在“这”里
2010年前后,中国医学界开始关注并讨论“整合医学”理念。作为这一理念的积极倡导者,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院士指出:医学的发展,应从“分”走向“合”,打破学科壁垒,整合知识体系,解决因医学分科日益细化、知识趋于碎片化而导致的诊疗困境。
这一理论也逐渐发展出针对肿瘤领域的“整合肿瘤学”,它不是哪个科室的新招牌,而是越来越多临床医生共同认可的一种“理念更新”——在癌症的治疗过程中,不再各科单打独斗,而是多学科联合“出战”。
正是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4月25日至26日,由湖南省健康管理学会主办,湘潭市中心医院(湖南大学附属医院)、湖南医疗器械产业园承办,湖南大学生命医学交叉研究院协办的“湖南省健康管理学会2025整合肿瘤学学术会议”在韶山召开。
湘潭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黎杰向远道而来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指出这次学术会议是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推动整合肿瘤学理念在湘潭实践的具体行动,必将促进全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湘潭市卫生健康委党委委员、副主任赵新平希望通过学术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升湘潭市的肿瘤学科建设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助力构建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湖南省健康管理学会副会长韩业华倡议构建整合医学生态圈,打造全周期管理样板,培育基层人才梯队,书写肿瘤防治新答卷。
湘潭市中心医院党委书记夏红简要介绍了医院基本情况和肿瘤学科发展情况,医院将以此次盛会为契机,持续深化整合医学理念,推动肿瘤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造福广大患者。
湘潭市中心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吴勇军表示这次学术会议旨在交流肿瘤防治领域的新进展新经验,推动整合肿瘤学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劲松,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部党工委书记、主任祝益民,新乡医学院校长王福俤在主会场,以及美国杜克大学病理系主任黄教悌、江苏省人民医院肿瘤研究所副所长范钦和、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病理科主任纪小龙在肿瘤病理诊断培训班分别致辞并授课,湘潭市中心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吴勇军、副院长唐新桥分别主持主会场和肿瘤病理诊断培训班开幕式。
答案,在“合”里
院士开讲,“合”力破题
4月26日,会议正式拉开帷幕,上午的院士论坛成为最受瞩目的环节。
李劲松中国科学院院士
《类精子干细胞介导半克隆技术的建设与应用》
李劲松院士展示了团队通过基因重编程和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建立孤雌单倍体胚胎干细胞、类精子干细胞模型,提升单倍体细胞体外培养的转化效率,并探索印记基因调控机制的研究。该研究实现了小鼠发育过程中靶向基因筛选,在国际上首次构建出完全由单倍体细胞发育而成的小鼠,相关工作为揭示生命本质规律及疾病机制奠定了重要技术基础。
祝益民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部党工委书记、主任
《学科带头人的境界与能力建设》
祝益民从管理视角解读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的核心作用。他认为学科带头人要在技术与业务、组织与规划、语言与交流、数字与计算、想象与思维、融汇与贯通等方面不断提升综合能力,具备战略眼光和全局视野,统筹协调团队,整合各类资源,推动学科持续发展与创新,全面提升社会影响力与服务水平。
王福俤新乡医学院校长
《铁学攀登 启智交融》
王福俤及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铁科学(Ferrology)这一新兴学科,他用一系列封面论文将中国剪纸艺术、玉兔捣药、三英战吕布、卖火柴小女孩等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经典文学巧妙融合,系统介绍了其团队在难治性缺铁性贫血、血色病、心脏疾病、肝脏疾病、肾脏疾病等人类疑难重大疾病中细胞铁死亡基础与临床研究及系列成果转化的重大进展。
孔凤鸣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胸部肿瘤中心主任
《AI在肿瘤学中的应用》
孔凤鸣介绍了AI技术在肿瘤领域影像学、病理、手术、药物发展、肿瘤生存预测等方面的应用,着重阐述了AI技术在放射治疗中,尤其是危及器官勾画、剂量计算、计划设计、预测治疗毒副作用的实践,并分享由其发起并领导的GCOG(全球肿瘤学合作组)临床研究及成果。
除了院士的高光时刻,当天还有多位全国知名肿瘤学专家从各自专业角度,分享了关于肿瘤筛查、靶向治疗、个体化用药等话题的新思考、新理念。
方文峰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肺癌ADC类药物研究现状与进展》
围绕ADC药物的发展历程、HER2-ADC药物的应用、HER2变异晚期NSCLC患者的诊疗现状,以及其他靶点ADC药物的研发进展,探讨其精准化路径。
应建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多组学检测赋能肿瘤精准医疗》
通过案例说明肿瘤病理与临床信息整合在精准诊疗中的作用,强调多平台联合检测是识别基因易位/融合的最佳方式,提出以形态学和分子病理为基础,构建多组学、多模态智慧病理体系。
刘学文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驱动基因阴性局部晚期NSCLC放疗免疫协同策略优化与探索》
探讨免疫治疗与放疗的协同策略,强调免疫巩固治疗和免疫前移的应用,提出适应性放疗的新建议,并介绍基于双肺V20剂量限制的放疗策略治疗III期NSCLC的临床研究。
李高峰株洲市中心医院
《复发及晚期肝癌的治疗选择》
通过案例来阐述局部联合系统治疗、个体化综合治疗的重要性。精准研究、有效抗病毒、健康生活和规律随访同样不可或缺,治疗中需警惕盲目、过度的“预防性”干预。
高子芬北京大学医学部
《淋巴瘤整合诊断》
通过3个经典病例,强调细胞形态、免疫、分子基因、细胞遗传学整合在肿瘤诊断与鉴别中的重要性,尤其病理形态,应始终作为诊断的基础。
胡国瑜株洲市中心医院
《2024年ASH(美国血液学年会)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新进展》
介绍了2024年美国血液学年会上一线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最新进展,以及ctDNA和基因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和预后评估的意义。
姜志平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进展及经验分享》
介绍了复发难治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新治疗进展,涵盖化疗、免疫、CAR-T等方案,并分享了湘雅医院的研究数据与经验。
本场主持嘉宾有:
夏红、马学真、金见悦、唐新桥、王福俤、黄向红、张乐蒙、李先安、胡建兵、周琴、唐滟、付贵华、封元清、吴勇军、朱凯波、罗自勉
溯源寻本,病理先行
作为肿瘤诊疗的“眼睛”,病理诊断直接影响后续治疗方案的准确性。在肿瘤治疗的全过程中,病理学不仅为治疗决策提供基础支持,更帮助医生精确识别肿瘤的类型、分期和特征,从而制定出最合适、最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4月25日,会议第一天,肿瘤病理诊断培训班率先开讲。
黄教悌Duke University
《泌尿系统肿瘤诊断新进展》
结合治疗后前列腺癌患者的病理变化研究,强调CRPC患者的病理诊断要点应以HE形态为主,辅助免疫组化手段,提醒病理医生关注此类病例,助力精准诊疗。
范钦和江苏省人民医院
《皮肤相关软组织肿瘤的进展和疑难问题》
通过剖析典型疑难病例,深入浅出地讲解新发皮肤相关软组织肿瘤的诊断思路,强调病理医师应注重逻辑严密与整体观念。
斯璐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肢端和粘膜黑色素瘤的精准治疗》
详细介绍了团队研究制定的符合国人的肢端和粘膜黑色素瘤的治疗体系,并提出了对于不同驱动基因变异的个体可实行精准治疗。
周建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小活检的病理诊断思考》
通过9个病例,总结了年轻病理医师提升诊断能力的关键要点:关注临床与治疗,合理应用辅助诊断手段,全面分析、分层递进,重视“四结合”综合诊断与MDT协作。
刘勇江西省人民医院
《滤泡辅助T细胞淋巴瘤的病理诊断》
通过理论与案例结合,围绕三种常见诊断模式及两种少见诊断模式,阐述了滤泡辅助T细胞淋巴瘤的病理诊断要点及其鉴别诊断。
谭建友湖南新途医学检验中心
《AI病理应用:FISH人工智能解读HER2》
AI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病理学领域,如数字病理、病理图像AI分析等。通过结合AI-FISH软件的应用,详细讲解了AI在FISH分析中的优势及其临床意义。
纪小龙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
《胃黏膜动态病理》
详细阐述了从胃粘膜组织学的关键要点及胃粘膜病理学的动态变化过程。并强调病理医师应打破传统诊断思维,以动态发展的视角审视静态的病理切片。
贡其星江苏省人民医院
《肺活检病理疑难病例分享》
肺活检组织的病理特征复杂多变,诊断难度大。贡教授结合典型疑难病例,深入解析诊断思路与病理特点,分享了宝贵经验。
张定校湖南大学
《前列腺癌的细胞起源与靶向治疗》
围绕前列腺癌的细胞起源及后期治疗靶点,深入探讨了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结合,并分享了团队的研究经验。
史俊峰湖南大学
《从生物材料到多肽药物》
分享了团队在生物材料中提取及组装多肽药物方面研究进展。研究显示,这一转化过程蕴含着巨大的医药创新潜力,未来有望以高效、安全的多肽药物为人类健康注入新动能。
李巧燕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量子纳米银应用于HPV防治》
以纳米银的杀菌机制为切入点,介绍了最新SAMTA技术与量子纳米银的研发进展,并分享其在HPV感染患者治疗中的宝贵经验。
吴勇军湘潭市中心医院
《为病寻理》
从病理学诊断的发展历史出发,结合特殊案例,探讨青年病理医师的培养模式(四多一转向),强调广大青年病理医师要夯实基础、锻炼思维、勇于探索,为患者提供精准可靠的诊断服务。
本场主持嘉宾有:
谭建友、周建华、陈大礼、王志敢、付贵华、苏坚、罗海军、陈栋良、张志伟、胡玉林、邓小金、陈国群、陈辉、杨艳萍、方志雄、梁勇、范松青、彭英霞、刘政、齐心、彭军、杜豆
同台“诊”理,群策群力
在主会场学术报告持续进行的同时,会议设置了一个极具“实战感”的分会场:肿瘤病例多学科诊疗(MDT)会议。
由刘怀、刘新福、胡十齐三位专家分别领队,来自湖南省肿瘤医院、邵阳市中心医院、湘潭市中心医院的团队分享了三例极具代表性的临床病例。
各学科专家就活检方式、病理诊断、分子检测、分期标准以及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手术、放疗等肿瘤综合治疗手段的应用、安全性控制及全病程管理等关键问题展开激烈的交锋,现场气氛热烈。
随后,湖南省肿瘤医院江舟分享了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的临床研究数据,阐述了ALK融合突变、ROS1融合突变、KRAS G12C突变等患者的治疗新格局和药物新选择。省肿瘤医院陈柏林为会议做精彩的总结。
湖南省肿瘤医院
孙小雯
邵阳市中心医院
苏湘江
湘潭市中心医院
陈军
湖南省肿瘤医院
江舟
本场主持及点评专家有:
陈柏林、刘怀、刘新福、胡十齐
两天、三场
不同的视角
不同的专长
不约而同地指向一个核心
打破壁垒,协同前行
共振,在“行”里
癌症,作为许多人心中的“绝症”,其发病率正逐年上升。有研究显示,到2050年全球癌症病例可能激增77%。
健康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作为湘潭市城市医疗集团的牵头单位,湘潭市中心医院始终将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放在首位。医院肿瘤学科历经近30年的发展,已形成以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微创治疗为核心的综合治疗模式,拥有PET-CT、全身骨扫描、分子病理实验室等国际先进诊疗设备,是国家肿瘤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湖南省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湖南省肿瘤免疫治疗临床医疗技术示范基地。
不仅如此,为进一步提升大病管理能力,医院成立了大病管理·特需医疗服务中心,中心设立12个多学科专病管理团队。其中,7个团队专注于肿瘤治疗,涵盖了胸部肿瘤、头颈肿瘤、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妇科恶性肿瘤、乳腺肿瘤、淋巴瘤、骨科肿瘤等多个领域。这些团队汇聚了各类肿瘤治疗的专家,通过多学科的协作模式,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最科学、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韶峰巍峨,红色热土,承伟人故里之精神
学海浩渺,群贤毕至,聚整合肿瘤之新知
多一层视角,就可能少一分风险
多一科参与,就可能多一线生机
未来,市中心医院将继续加强跨学科合作,进一步优化肿瘤防治体系,不断引进国际前沿的医疗技术和理念,推动肿瘤治疗的精准化、个性化和高效化!
欢迎转发点赞
文字 | 陈沁沁、刘超等
图片 | 周思杏、陈沁沁等
编辑 | 陈沁沁
审核 | 彭秋香
预约电话:58214922 危重症转诊电话:58214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