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讯(陈佳琦 记者 郑亚雷)4月27日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陆港院区举行“磁波刀”中心启动仪式,成为西北地区首家引入国际领先的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脑部治疗系统(简称“磁波刀”)的医疗机构。西安浐灞国际港管委会住建局副局长李渊、干部何建新,西安交大一附院党委副书记冯广林,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院长龚启勇,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医学部主任医师潘隆盛,以色列INSIGHTEC公司执行副总裁Benny Hagag,复星医视特总经理邱鹏参加启动仪式,国内神经调控领域权威专家及行业代表共同见证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西北地区神经系统疾病治疗正式迈入无创精准时代。西安交大一附院神经外科主任张华主持启动仪式。


冯广林副书记在致辞表示,“磁波刀”技术的引进是医院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推动精准医疗的重要举措。该技术通过磁共振与聚焦超声的融合,为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等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提供了无创、安全的治疗选择,尤其对药物难治性患者意义重大。交大一附院陆港院区作为一所依托神经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强专科”“精综合”的国际化医院,未来将引进更多先进技术与设备,推动技术临床应用与研究,惠及更多西北地区患者。


李渊副局长对交大一附院引进“磁波刀”表示祝贺,“磁波刀”技术的落地应用,是西安市医疗科技创新发展的又一成果。政府将持续支持前沿技术引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更多国际先进诊疗技术惠及三秦百姓。


Benny Hagag副总裁和邱鹏总经理纷纷表示,西安“磁波刀”中心的成立,是国际前沿医疗技术实现本土化临床应用的一项重大突破。未来,希望国际领先的技术能让更多患者受益。



剪彩仪式环节,与会领导与嘉宾纷纷上台,见证了“磁波刀”疗法正式落地交大一附院,西北地区磁波治疗迈入“无创精准”新时代。


在后续讲座分享环节,潘隆盛作《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临床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学术报告,分享了我国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磁波刀治疗后神经重塑机制、疗效预测、靶点精准定位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交大一附院神经外科陈伟教授从病例出发,详细向大家讲述了磁波刀技术原理,分享应用案例并展示治疗效果。


患者闫先生(化名)因特发性震颤严重影响生活,“端不稳饭碗和水杯,写字更是困难重重。”患者表示。震颤引发的精细动作障碍不仅侵蚀生存尊严,更在心理层面投下自卑与焦虑的阴影。

“许多患者初期通过药物维持基本生活能力,但随着病程进展,药物疗效逐渐减退。”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陈伟教授指出。“作为西部唯一的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磁波刀)中心,该项技术的应用使得原本针对该类疾病的微创治疗转变为无创,为运动障碍治疗开启了精准医疗新纪元。”

这项革命性技术融合了磁共振导航与聚焦超声技术,通过高精度磁共振锁定脑内异常神经靶点,运用聚焦超声波束穿透颅骨实施靶点高温消融,从而阻断震颤信号传导。整个过程无需开颅,真正创造出“隔山打牛”的医学奇迹。在治疗过程中,闫先生在清醒状态下躺入磁共振室,在医生的严密监护下,陈伟医生通过最先进的SIGNA Architect 3.0T磁共振系统锁定闫先生脑内异常神经靶点,运用1024束精准聚焦的超声波穿过颅骨,精准抵达大脑异常靶点。仅需15秒便让震颤完全消失。这种无创、无痛的方式,不仅安全高效,还让闫先生当场感受到显著改善。


不同于传统手术的“大刀阔斧”,磁波刀以0.1毫米级的超高精度定位,配合实时颅内靶点温度监测,确保治疗过程安全可控。患者术后无需长时间恢复,24小时内即可回归正常生活。


“效果太好了,没想到我这辈子遇到了贵人。”接受治疗的闫先生激动地说,双手竖起大拇指向陈伟教授致谢。这位曾经因震颤无法自主进食的患者,如今正享受着重获生活掌控权的喜悦。


西安地区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基数庞大且需求迫切。数据显示,中国帕金森病患者超380万,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达1.7%,而西安作为西北医疗中心,长期服务大量中老年患者。对于以震颤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传统药物治疗存在疗效衰减、副作用等问题,而脑深部电刺激(DBS)等侵入式手术因创伤风险让部分患者望而却步。在此背景下,非侵入式神经调控——磁波刀治疗,凭借无创、精准、恢复快的特点,填补了西北区域无创经颅治疗技术的空白,让患者无需远赴北上广就医,大幅降低时间和经济成本,真正实现“让技术找患者,而非患者找技术”。


本次启用的“磁波刀”系统是专为药物难治性特发性震颤(ET)及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TDPD)提供无创手术治疗方案,已获中国NMPA、美国FDA、欧盟CE等权威认证。该系统配备1024个超声波阵元,以亚毫米级(误差小于1毫米)精度精准定位震颤相关脑区,通过加温对靶点组织进行消融。患者无需开颅或钻孔,无需全身麻醉,在清醒状态下躺入磁共振室,可与医生实时沟通症状变化,实时调整治疗方案。相较于传统脑深部电刺激(DBS)手术,磁波刀技术平均住院时间大大缩短,且无感染、出血等并发症风险。


目前,该设备已在上海国际医学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佛山市中医院等国内等十家医院投入临床应用,惠及3000名功能神经性、精神类疾病患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