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林父对着女儿林晓华大喊道:“你是我们女儿,就该给我们钱养老。”
林晓华气得眼眶通红的回道:“为什么只管我要钱,弟弟呢?当初的拆迁款和房子可都给了他。”
林父一拍桌子,站起来指着自己的女儿骂道:“都给你弟弟怎么了?你要是不给钱,我就去法院告你。”
林晓华听完父亲的话如坠冰窟。
收到法院传票时,林晓华下定决心。
这次一定不会如偏心的父母和嚣张的弟弟所愿……
01往事
林成和王秀兰的老宅坐落在湖南某县城郊区,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建的三间砖房,虽然简陋但却见证了这个家庭几十年的风雨。
初春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客厅的木桌上,六十八岁的林成正坐在那里,手边是一摞拆迁通知和补偿方案。
"老头子,想什么呢?"王秀兰端着热茶走过来,放在丈夫面前。
六十六岁的她虽然满头银发,但精神还算硬朗,只是膝盖关节炎时常让她行走不便。
林成推了推老花镜,抬头对妻子说:"我在想拆迁的事。政府给了咱家两套安置房加上一百五十万现金,这可是笔大数目啊。"
王秀兰在他身边坐下,轻声说:"那你打算怎么分配?志伟说他想扩大修车店的规模,需要资金周转。"
提起小儿子林志伟,林成脸上露出了骄傲的神情。
三十九岁的林志伟虽然只有初中文凭,但凭借着修车手艺在县城开了家小修车店,成了林成心中的骄傲。
相比之下,四十四岁的长女林晓华虽然在长沙一家外贸公司做销售主管,有稳定的收入和家庭,却很少被父亲提起。
"我想把两套房子和钱都给志伟。"林成斩钉截铁地说,"晓华已经嫁出去了,是外人了。志伟是我们林家的根,财产当然要给他。"
王秀兰虽然心里有些不忍,但还是顺从地点了点头:"你说得对,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家产还是得留给儿子。"
就这样,林家的拆迁补偿分配在父母的一锤定音下决定了。
没有人征求林晓华的意见,仿佛这事与她无关。
2019年春节,久未回家的林晓华带着读高中的儿子回来团聚。
院子里贴着红色的春联,客厅中央摆着一张大圆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
酒过三巡,林成清了清嗓子,忽然宣布:"关于拆迁补偿的事,我和你妈商量好了。两套安置房,一套我和你妈住,一套给志伟。一百五十万补偿款,一百万给志伟扩大修车店,剩下五十万我和你妈留着养老。"
林晓华夹菜的手顿在半空中,脸上的笑容凝固了。她看向弟弟林志伟,只见他嘴角微微上扬,眼中闪过一丝得意。
"爸,这样安排...公平吗?"林晓华试探着问道。
林成眉头一皱:"有什么不公平的?你已经出嫁了,是外人了。志伟是我们林家唯一的男丁,家产自然该给他。再说了,你在长沙不是挺好的吗?"
"晓华啊,妈知道你心里有些不舒服,但爸爸说得对,你已经嫁出去了,要依靠你丈夫的家了。"王秀兰轻声安抚道。
林晓华望着父母的眼睛,想说什么却又咽了回去。
最终,她只是轻轻点了点头:"我明白了。"
饭桌上的气氛一时有些尴尬,林志伟打破沉默:"姐,你放心,爸妈我会照顾好的。等修车店扩大了,生意好了,我肯定会孝敬爸妈的。"
林晓华勉强笑了笑,没有再说什么,但她心里清楚,这个承诺恐怕很难兑现。
春节过后,拆迁工作正式开始。老宅被拆除,一家人各自搬进了新居。
林父林母住进了三室一厅的安置房,林志伟则住进了两室一厅的安置房,并将之前的修车店扩建成了一家规模可观的汽车维修中心。
表面看来,拆迁给林家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林志伟的汽车维修中心生意兴隆,父母的住房条件也大为改善。
可没有人注意到,这看似美好的表象下,已经埋下了一个家庭危机的种子。
02裂痕
时光飞逝,转眼间拆迁后的第二年夏天来临。
林父林母的新家装修得温馨舒适,但随着年龄增长,健康问题也渐渐显现。
林成被查出轻度冠心病,需要长期服药。
王秀兰的膝关节炎日益严重,行走时常伴随疼痛。
"老林,药快吃完了,得去医院拿新的。"王秀兰在厨房忙碌着,朝客厅喊道。
林成叹了口气:"又要花钱了。这医药费一个月就得七八百,真是不少啊。"
"要不...跟志伟说说?"王秀兰犹豫地建议。
林成摇摇头:"算了吧,孩子刚把生意做起来,资金周转肯定紧张,我们别添乱了。"
实际上,拆迁后林志伟来探望父母的次数明显减少了。
每次来,不是匆匆离去,就是借口工作忙,很少留下来陪父母聊天。
更令人失望的是,他几乎从不主动提供经济上的帮助,偶尔给点钱也是数目不大,远不及父母给他的付出。
与此相反,林晓华虽然因拆迁分配一事心有芥蒂,但仍坚持每月给父母2000元生活费,并常常从长沙赶回来照顾他们。
"妈,我这次给您买了几瓶关节灵,听说对膝盖疼痛有好处。"林晓华一边收拾母亲的药柜,一边说道。
王秀兰感动地拍拍女儿的手:"晓华啊,你有心了。你工作那么忙,还要照顾自己的小家,实在不用这么操心我们。"
林晓华微笑着说:"这有什么,您是我妈妈啊。我们女儿再忙也要照顾父母的。"
就在这时,电话铃声响起。王秀兰接起电话,是小儿子林志伟打来的。
"妈,我这边有点急事,今天可能不能来看你们了。"电话那头,林志伟的声音听起来有些匆忙。
"没事,你忙你的。"王秀兰掩饰着失望,挂断了电话。
林晓华在一旁默默听着,心中五味杂陈。
拆迁补偿的事情已经过去两年多,她本以为时间会淡化这段不快,但每当看到父母对待弟弟的宽容与期待,再想到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同等认可,那种不平衡感就会重新涌上心头。
然而,更令林晓华困惑的是,父母给予林志伟的那么多帮助后,他们的养老金却在不知不觉中大幅缩水。
几次闲聊中,她发现父母原本留作养老的50万元,如今所剩无几。
"爸,那五十万养老钱呢?"有一次,林晓华忍不住直接问道。
林成支支吾吾地回答:"还...还有一些。志伟说他那边资金周转困难,借了一些去应急,说过段时间就还。"
林晓华心里一沉:"借了多少?"
"也没多少,就四十万左右..."林成的声音越来越小。
听到四五十万,林晓华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四十万对一个退休工人来说可不是小数目,这几乎掏空了父母的养老储蓄。而更让她担忧的是,这笔钱恐怕难以收回。
一次偶然的机会,林晓华在县城街头看到林志伟开着一辆新买的中高档轿车,车上还载着几个朋友,有说有笑。
这一幕与他向父母描述的"资金周转困难"形成了鲜明对比。
林晓华犹豫再三,还是决定把这件事告诉了父母。可父母的反应却出乎她的意料。
"志伟是男人,要面子,开好车谈生意才能赢得客户尊重啊。"林成为儿子辩解道。
王秀兰也附和着:"是啊,做生意哪有不投入的。我们这些钱给了志伟,他生意做大了,以后肯定会孝顺我们的。"
看着父母一厢情愿的样子,林晓华只能无奈地摇摇头。
她不知道该如何打破父母心中对儿子的美好幻想,也不忍心揭穿弟弟的虚伪面具。
可事情的转折点,发生在王秀兰膝关节炎需要手术的那一天。
医生建议做一个微创手术,费用约两万元。当林成电话通知儿子时,林志伟又一次以"资金周转困难"为由,只给了两千元。
"这点钱连手术费零头都不够啊。"林成失望地对妻子说。
最终,还是林晓华匆忙从长沙赶回,垫付了全部手术费。
手术很成功,但王秀兰的心情却十分复杂。躺在病床上,她望着守在身边的女儿,第一次对自己过去的决定产生了动摇。
"晓华,妈妈...可能做错了。"王秀兰握着女儿的手,低声说道。
林晓华心中一震,却只是轻轻摇头:"妈,别想那么多,好好养病。"
出院后,林父林母的经济状况每况愈下。
退休金勉强够日常开销,但医药费的增加让他们捉襟见肘。
在这种情况下,林志伟依然很少提供经济帮助,反而总是找各种借口避而不见。
林晓华的2000元月供成了父母最重要的经济支持,但随着她自己儿子上大学,家庭开销也在增加,这笔钱开始让她有些吃力。
一天,林成突然提出:"晓华啊,你看能不能每月多给我们点钱?现在医药费涨得厉害,我和你妈实在是撑不住了。"
林晓华为难地说:"爸,我也想多给,但儿子上大学,开销大,我实在是力不从心啊。要不,让志伟也出点?他生意做得不是挺好的吗?"
林成沉默了片刻,然后说出了一句令林晓华心凉的话:"我和你妈商量过了,如果你不能增加赡养费,我们可能只能通过法律手段解决了。"
这句话如同一盆冷水,将林晓华浇了个透心凉。
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这么多年的付出和坚持,换来的竟是父母的法律威胁。
03官司
深秋的雨水敲打着窗户,林晓华坐在长沙的公寓里,手中捏着一纸法院传票,心如刀绞。
传票上写着,林成、王秀兰因赡养纠纷起诉林晓华,要求她每月支付5000元赡养费。
"晓华,这是怎么回事?"丈夫张明看着妻子苍白的脸色,关切地问道。
林晓华将传票递给丈夫,勉强笑了笑:"我爸妈起诉我了,嫌我给的赡养费太少。"
张明看完传票,惊讶地问:"这不合理啊!你每月已经给2000元了,还经常回去照顾他们。怎么会这样?"
林晓华苦笑道:"我想,这一定是志伟的主意。他拿了那么多拆迁补偿,却不愿意尽赡养责任,反而怂恿父母起诉我。"
张明气愤地说:"这太不像话了!要不,我们反诉你弟弟怎么样?"
林晓华沉思片刻,摇了摇头:"不,我不想把家庭矛盾闹得更僵。但这次,我也不会再退让了。我要通过法律途径,让大家看清事实的真相。"
第二天,林晓华找到了一位专业的律师,详细说明了家庭情况和拆迁补偿的分配状况。
律师听完后,认为林晓华完全有理由对抗父母的不合理要求。
"林女士,根据《婚姻法》和相关司法解释,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应当根据各自的经济能力和父母的实际需要来确定。"律师解释道,"既然您弟弟获得了大部分的拆迁补偿,他理应承担更多的赡养责任。"
林晓华点点头:"我明白了。那么接下来,我需要准备哪些材料?"
律师列出了一份清单,包括林晓华的收入证明、家庭开支明细、过去给付父母的转账记录,以及能够证明林志伟经济状况的证据。
"最关键的是,我们需要证明您弟弟的实际经济状况。"律师强调道,"这可能需要一些调查工作。"
林晓华犹豫了一下,然后拿出手机,翻出几张照片:"这是我弟弟的新车,价值约二十万,这是他去年装修的新房子,据说花了三十多万,这是他在朋友圈晒的旅游照片,去了三亚和云南。所有这些,都发生在他告诉父母'资金周转困难'的这两年内。"
律师看着这些照片,若有所思的说:"这些是很好的线索,但我们需要更加确凿的证据。我会安排人调查您弟弟的修车店经营情况和房产出租情况。"
就在林晓华准备应诉材料的同时,县城里,林志伟正坐在他豪华装修的办公室内。
得意洋洋地对朋友说:"我姐这次肯定得乖乖掏钱。法院最重视老人赡养问题,她要是不增加赡养费,法官肯定会判她。"
朋友有些担忧地问:"你就不怕事情闹大,家丑外扬?"
林志伟满不在乎地摆摆手:"有什么可怕的?我爸妈站在我这边,我姐不敢把事情闹得太难看。再说了,反正我每个月给爸妈两千块钱,法官也挑不出毛病来。"
他没有告诉朋友的是,这两千块钱其实只是偶尔给一次,并非每月固定支付。
更重要的是,他对父母的"孝顺"更多是在外人面前的表现,私下里却很少过问父母的实际需要。
可林志伟低估了林晓华的决心。多年的隐忍和委屈已经让她下定决心,这一次,她要讨回公道。
庭审日期很快到来。县法院的小法庭内,林成和王秀兰坐在原告席,林晓华则坐在被告席。
林志伟作为证人,也出席了庭审。法庭内气氛凝重,仿佛暴风雨前的宁静。
"现在开庭。"法官敲了敲法槌,宣布庭审开始。
林父林母的律师首先发言,详细描述了两位老人的经济困难和健康状况,强调林晓华作为女儿有义务赡养父母,要求她每月支付5000元赡养费。
轮到林晓华的律师发言时,他从拆迁补偿的分配说起,详细列举了林志伟获得的巨额财产和林晓华被排除在外的不公平待遇。
随后,律师义正言辞的说:"法官大人,林女士并非不愿赡养父母,事实上,她一直在尽最大努力照顾他们。但赡养责任应当根据各自经济能力公平分担。林志伟获得了大部分拆迁补偿,理应承担主要的赡养责任。"
林晓华的律师继续展示证据:"根据我们的调查,林志伟名下的安置房已经出租,每月租金收入6000元。他的汽车维修中心年收入超过300万元,但对父母的赡养却几乎为零。相比之下,林晓华虽然没有获得任何拆迁补偿,却每月固定给付2000元,并经常回家照顾父母。这种分配方式明显不公平。"
法官听完双方陈述,转向林志伟:"林志伟先生,关于你的经济状况,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林志伟急忙辩解:"法官大人,我确实获得了拆迁补偿,但那些钱都投入到了生意中。修车店虽然看起来生意不错,但实际上利润很微薄,竞争也很激烈。我也有家庭负担,实在无力承担更多的赡养责任。"
林晓华的律师立即递上一份文件:"法官大人,这是工商局的查询结果和税务记录,清楚地显示了林志伟近两年的收入状况。此外,这是他的银行流水,显示他在吹嘘资金周转困难的同时,却在购买豪车、装修新房和频繁旅游。"
林志伟面色铁青,没想到姐姐准备得如此充分。他原本以为,凭借父母的偏心和自己的花言巧语,可以轻松赢得这场官司。
法官仔细审阅了所有证据,然后开宣布判决结果。
听完法官的宣判,林父林母直接傻眼了。
林志伟则由原来的期待变为不可置信,他愤恨的看向法官,大喊道:“不可能,你们判的有问题,我要告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