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中,严党的明日之星胡宗宪,和清流的未来希望赵贞吉,两人是二十多年的好友。
胡宗宪在打完大仗后,回家乡养老,绕路去看望海瑞。
曾经对海瑞说,“做官就怕跟上司不合......赵中丞是宰辅之才,可就是容不得不听话的下属”。
当中提到了好友赵贞吉有宰辅之才,在海瑞眼中,似乎看不上虚伪的赵大人,认为胡部堂过誉了。
那么赵贞吉,是否真的配得上好友的这句评价呢?
胡宗宪这番话的背景
剧中胡宗宪是一个明白人,大战后选择归隐家乡,是他最好的选择。
对胡不能不说遗憾,他原本有机会进入内阁,甚至成为首辅。
他这一退,清流的赵贞吉就有了入阁的可能,胡宗宪心里是明白的。
胡宗宪回乡路上,拖着病体,在劝海瑞不要辞官。
胡劝海瑞表面上是为了百姓,实际上是为了他自己,准确地说就是“浙江的老百姓不要骂他。
胡宗宪在乎自己的名声,他希望海瑞,保住他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名声。
海瑞直言,说自己得罪了上司,要被调走。
胡说:“赵中丞这个人我了解的比你多一些,他是有宰辅之才,但就是容不下不听话的下属。”
这句话太值得玩味了!海瑞听懂了。
胡宗宪在赵贞吉不借粮给浙江、把胡宗宪本家当工具利用之后,他已经把昔日同窗赵贞吉看得透透的。
赵大人是一个适合官场的人,对上意的揣摩能力,对权力规则适应能力如鱼得水。
就是从不考虑百姓,只唯上。
胡表面夸赞其能力,实则暗讽赵大人“精于权术,疏于民生”。
不得不说,胡宗宪官场智慧很强,说话不留把柄。
胡宗宪此行,希望海瑞明白,除了愤怒和失望之外,更重要的,是继续前行。
为后来海瑞抛开个人生死得失,上治安疏埋下了伏笔。
权术操弄中的宰辅之才
毁堤淹田后,胡宗宪曾经拖着病体,去苏州借粮,赵贞吉一开始躲着。
然后就是说冠冕堂皇的话,总之就是不借,赵大人心中,计较的是自己的仕途。
让胡宗宪发出了“当年跟我谈阳明心学的那个赵贞吉哪儿去了”的感慨。
在嘉靖一朝,做好宰辅,必须要做到,要糊弄好皇帝,要应付好敌友官员,还要兼顾好天下苍生。
实在太难了,胡宗宪自己算勉强能做到三样,即实心用事,又和光同尘。
对于赵贞吉的做法,胡宗宪也是理解的。
在嘉靖一朝,做好事先要做好官,未进先思退,你连官都做不了。
在做官方面,赵贞吉比胡宗宪“干得还好”,能左右逢源都不得罪。
在浙江推行改稻为桑的国策时,赵贞吉展现出惊人的政治手腕。
虽然赵贞吉刚到浙江时,被杨金水将了军,有些被动。
但是他迅速解决了军粮问题,给胡宗宪保证了后勤供应,这是关系国家的军国大事。
军国大事,赵贞吉敢,顶住压力去解决。
如何审郑泌昌、何茂才是一个大问题,赵贞吉采取让海瑞、王用汲去冲锋,自己躲在后面观察嘉靖的态度。
他既能借势清流打击严党,又能保全朝廷体面。
当海瑞将案件查至宫里,他能以"不审即是审"的太极手法化解危机。
这种在钢丝上起舞的平衡术,正是宰辅必备的政治智慧。
面对嘉靖帝的修仙靡费,赵贞吉独创"拆东墙补西墙"的财政策略。
他像精明的账房先生般在兵饷、赈灾、工程各项开支间腾挪周转,用"技术官僚"的专业性维系着帝国财政的脆弱平衡。
这种裱糊匠式的治国之术,恰恰是病态政治生态中宰辅的核心竞争力。
道德困境下的宰辅之缺
赵贞吉的权谋之术,始终笼罩在道德阴影之下。
嘉靖看到海瑞《治安疏》后暴怒,直接要发落清流。
这时赵贞吉勇敢站出来,冒着必死之险去安抚嘉靖,一顿输出,忠孝帝君都看呆了,挽救了清流一众人。
臣不是英雄好汉,更不是谁的同党。臣是嘉靖二十一年的进士,是天子门生,要说恩师,陛下就是臣的恩师。二十四年前,臣从翰林院任检点之后,之后升侍读,升巡抚升户部尚书一直到两月前升列台阁,每一步都是陛下的拔擢。要说靠山,陛下才是臣的靠山,要说同党,臣也只是陛下的臣党。君不密则失臣,陛下适才所言非君论臣之道。臣恳请陛下收回。
可是隔天,赵贞吉为了摆脱和海瑞的关系,处处撇清,做得有些过,清流的人看不下去。
因为赵大人心中第一关心的,还是自己的利益。
在审问海瑞时,他还想甩锅,可清流不惯着他,海瑞直接扒了他虚伪的面皮。
赵贞吉进士出身、心学名臣、内阁大员,如此颠倒黑白,不过是为了一己私利;海瑞一介举人、无名无才、六品小官,直言死谏,不过是为了天下苍生。
赵贞吉的问题在于,无德。
他做官只是为了权力,为了地位,为了面子。
在清流与严党的夹缝中,赵贞吉逐渐异化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他既能与虚与委蛇各方官员,又能向徐阶表露忠心,这种八面玲珑的处世哲学看似高明,实则是政治信念缺失的表现。
当海瑞抬棺死谏时,赵贞吉的沉默不仅是对皇权的妥协,更是士大夫精神的自我阉割。
尾声
胡宗宪的评价犹如一枚双面铜钱:在技术层面,赵贞吉确有宰辅之才;在道义层面,这个评价却成为辛辣的反讽。
当我们穿越四百年的历史迷雾重新审视,会发现真正的宰辅之才不应是权谋的代名词,而应是道德勇气与政治智慧的完美统一。
赵贞吉的悲剧不在于才能不足,而在于精神世界的矮化,这或许才是《大明王朝1566》留给当代最深刻的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