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嵩是一个老狐狸,在嘉靖一朝,干了二十年首辅,他自然是有秘诀的。
剧中大部分时间,严嵩都是老眼昏花,垂垂老矣。
让嘉靖和其他人认为,严嵩老了,被儿子和严党一帮人给围着,甚至有些同情这个老人。
但是在关键时候,严嵩是一点不含糊的,目光如炬,思维清晰,对儿子说“朝局的事我敢不知道吗?”
让焦躁的小阁老,一下子哑口无言。
小阁老得知陈洪去见了徐阶,就焦躁不已。
严嵩却说:“徐阶还不敢,也没有这个能耐,陈洪是想占吕芳的位置,就是让徐阶坐也坐不稳,你知道为什么呢?
严嵩逐渐露出真容,喊出”大明朝离不开你爹”。
此刻面前的这个老人,不是严党的领袖,而是明朝二十多年的宰辅。
严嵩对严世蕃的用人有一句评价:"这几年我把用人的权力都交给了你,你都用了些什么人呢?郑泌昌,何茂才?昨夜浙江八百里急递送来了他们的口供,他们都把你卖了,你知不知道"。
严嵩指出儿子为什么做不好事情的原因,就是用人不当。
"严党"二十年不倒,固然有严嵩对上逢迎圣意,但关键还是严嵩对下用好了一帮人。
这些人可以去攒银子、可以去打仗、还可以去对付跟皇上过不去的人,可谓遍布朝野、各司所职。
如今大明朝面对的状况,外敌未清,还要用到严嵩的人,那严嵩就不能倒。
胡宗宪对严嵩那么忠心耿耿,就可见严嵩的用人有多厉害,弟子不背叛老师。
如果郑何二人还可以说是罗龙文和鄢懋卿举荐,那么在用高翰文上,就可以看出严世蕃确实不及父亲远甚。
严嵩用人
严嵩二十年来,用了一大批人,剧中最看重的就是浙直总督胡宗宪。
《资治通鉴》有言:"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
在司马光看来,历朝治国理政首要的任务,便是选人用人。
胡宗宪在浙江负责行政、军务,可谓是东南柱石,也算能保住严党安危的人。
胡宗宪从一个年轻进士开始,拜在严嵩门下,在老师的培养下,一步步成为封疆大吏。
他的眼光、见识、格局很多也是老师教授的,严嵩也坦言,他将胡宗宪当国士对待,从来不收他的东西。
严嵩和徐阶曾经为胡宗宪借粮谈过一次心,严嵩问徐阶,世上谁最亲。
徐阶说,儿子。
严嵩说是弟子,他自己是指的胡宗宪。
这段话其实徐阶也一定有感触,自己的儿子,未必有弟子张居正、赵贞吉那么亲。
严嵩为大局,为改稻为桑,为胡宗宪,拉下脸找清流借粮。
严嵩这样用心对待弟子,才换来弟子的忠心。
这样一位大员,对老师的感情也是复杂的,两人之间虽有利用,但是感情也是真挚的。
在宫里,面对嘉靖逼问,胡宗宪坚持底线,没有背叛老师。
胡宗宪面对嘉靖的奏对,也是展现了极高的政治素养。
他知道退无可退,于是从大局着眼,试图以嘉靖的眼光来分析问题。
给领导汇报一定要试图从他的位置着眼,说他最关心的问题,而不是自己最想说的话。
不是他胡宗宪不愿意彻查严党,而是时局不容许彻查;至于严党贪墨到底是谁在贪,嘉靖一定心里有本帐。
胡宗宪句句没有在为严嵩讲好话,但又句句在为严嵩开脱。
这样一个弟子,让嘉靖都很眼热。
虽然胡宗宪是带着嘉靖的任务去试探严嵩的,严嵩知道也配合一起演戏。
胡宗宪带着四箱账册,去拜见严嵩,两人的之间接触,严嵩流露出的是真感情,对弟子的关心。
天色已晚,严嵩关心地是弟子有没有吃饭。
然后直接吩咐下人,将晚饭热一热给弟子吃,这表明老师和弟子之间关系亲密,没有那么么多讲究。
师徒两人虽然心思不同,但有感情,不会轻易背叛。
严世蕃用人
剧中严世蕃有自己的核心三人组,人事权一般都掌握在他们手中。
高翰文是严世蕃亲自提拔的人,派去浙江搞改稻为桑,结果到了浙江被胡宗宪的一番劝说,就改变了主张。
那么严世蕃到底有没有识人的能力呢?
严世蕃仕途一帆风顺,在认识人、拉拢人、维护人方面都做得不太好。
一方面严世蕃,用高翰文的心思不单纯。
因为高翰文提出"以改兼赈,两难自解",为小阁老掠夺式的"改稻为桑"提供了理论依据。
最关键的,高翰文是理学后进,出了事对百姓对清流,都"总算有个遮挡"。
说直接点就是背黑锅,你严世蕃用人如此不诚,怎么可能用好人!
日常中小阁老对不服从他命令的人,也是直接下死手的。
严世蕃心眼小,阻拦胡宗宪来见严嵩,因为胡不听他的话,延缓了改稻为桑,就要让胡辞职。
他让鄢懋卿写下胡宗宪的辞职信,当中门房来问话,诞生了小阁老那句伤你妈的头。
严党是利益集团,但是人和人之间还是要讲情谊和感情的,他和高翰文第一次见面还是恩师,第二次见面就剑拔弩张了。
这是为什么?
首先,严世蕃根本不了解高翰文,他也没有真正花心思去了解。
他以为高翰文是那种在翰林院憋了一肚子劲,到了地方会罔顾百姓而狠命干的人。不曾想高翰文一出门就改弦易辙,还是胡宗宪看得透,高翰文的才情只宜诗文风雅。
其次,严世蕃也不知道,高翰文到底最喜欢什么。
小阁老拿出了千年难遇的毛笔、米芾落款的宋墨、黄庭坚落款的宋砚、李清照燕子笺毫无疑问都是无价国宝。
可是对于志从嵇康的高翰文而言,还不如沈一石让芸娘弹奏一曲《广陵散》更拨动人心;
最后,也是最难理解的,严世蕃第二次再见高翰文已是兵戎相见,期间高翰文那么难,一声虚情假意的问候也没有。
倒不如张居正后来居上,竟然从高翰文身上拿到了"血经"这个扭转乾坤的天物。
相对清流,要让海瑞出山,张神童亲自写出一篇让人感动的文章。
比如"望公如大旱之望云霓,如孤儿之望父母"地戴高帽,又是"海门之姓字必将绵延于庙堂"地给愿景,李妃还表态要照顾海母以打消海瑞后顾之忧,真是件件说到海瑞的心坎。
之后谭纶更是给海瑞画大饼,开天眼、鼓鼓劲,如此比较,"严党"焉能不败?
父子俩人在用人上的不同态度,造成了结局的不同。
严世蕃一个志得意满的官二代,没有真正理解,只有用对了人,才是干大事的第一要义,的深刻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