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经常讲国家以武功定天下,并将国语骑射奉为立国之策,清朝的历代帝王都十分重视八旗兵在其立国治国中占有的重要作用。清王朝十分重视明朝及中原历代王朝的治国之制,但其八旗兵制的创制及改革却有别于历朝历代,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


清朝满人入关建立政权后,将八旗军队一分为二,大约一半驻扎京师,称“驻京八旗”,另外一半分驻各省军事要地,称“八旗驻防军”。将八旗派驻各省驻防始于顺治二年,但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三藩之乱平定后,康熙皇帝陆续派出八旗官兵分驻各省要冲,从而形成了全国八旗驻防军体系。



清朝时期,全国的八旗驻防共设有16位将军+3位都统+4位专城副都统+1位特设专城副都统,这应该是比较完整的一个统计,其中的统计的详细状况如下:

16位将军分别为:凉州将军(正一品)、绥远将军(正一品)、福州将军、广州将军、青州将军、江宁将军、杭州将军、荆州将军、成都将军、盛京将军、吉林将军、青州将军、黑龙江将军、西安将军、乌里雅苏台将军,伊犁将军、宁夏将军。其中后期设立的伊犁将军和特殊专城凉州副都统为凉州将军拆分而来。

3位都统为:张家口都统、热河都统、青海都统,谨案张家口都统惟辖察哈尔八旗别见各处办事大臣;热河都统前期为热河副都统,即专城热河副都统。其中的专城热河副都统在嘉庆年间被改为热河都统。青海副都统,乾隆十五年改青海都统,归凉州将军管辖;


▲西北凉州将军

1位专城特设副都统为:特设专城凉州副都统(从一品,后期正二品),谨案各省副都统皆统于将军惟凉州副都统不属宁夏将军节制,为正白旗,其管辖青海和西藏事务,特设专城凉州副都统前身为凉州将军。较为特殊,各省仅此一例,其防务直辖于皇帝。

4位专城驻防副都统分别为:专城热河副都统(从一品,后期正二品)、专城密云副都统(从一品,后期正二品)、专城山海关副都统(从一品,后期正二品),专城青州副都统(从一品,后期正二品),皆总掌本处驻防旗营的军政庶务,可直接向皇帝专折奏事,其防务直辖于皇帝和兵部。

专城青州副都统(从一品),青州将军撤销后,谨按山东驻防未设将军惟以副都统管领与热河密云山海关诸处副都统同例。


在清朝统治的中前期,西北地区青海准噶尔部为大患。在鼎盛时期,强悍的准噶尔部控制了新疆、青海、甘肃部分等地,甚至准备进一步进攻清朝腹地,西北核心凉州地区。当时,甘肃凉州属于抗击准噶尔部的最前线,控制青海、西藏的核心跳板。凉州地区位于甘肃省的中部,毗邻青海省西宁市,自古就是西北的核心战略区域,非常重要。如果准噶尔部东扩,即使嘉峪关酒泉一线失守,会直逼西北的核心区域凉州。凉州本是天下要冲之地,一旦失守,自然对清朝威胁巨大。


同时,十四阿哥胤禵,康熙十分看重大将军王胤禔,给他正黄大旗,来到西北后笼络西北八旗和蒙古王宫,同时接见青海、西藏活佛,胤禵直辖凉州的军政事务,胤禵本就以西北凉州、西宁作为跳板以攻打准格尔的军功、对藏地事务通晓、拜青海和西藏的上师为国师想与雍正一较高下,结果雍正先发制人,十四阿哥胤禵被囚禁,雍正做了皇帝,这就是著名的九子夺嫡。因此,从清朝康熙朝,清朝已经开始考虑重点建设西北核心的凉州城军事要塞了,到雍正皇帝继位,雍正九子夺嫡的成功自然也要把胤禵的西北派系连根拔起,把自己的人换到凉州。

《康熙实录》明确记载:清朝康熙十九年(1680),陈汉军正黄旗马九玉被授福州将军,不久奉调回京。其后,杭州副都统胡元启,率汉八旗之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马步兵千余人移驻福州开始,清朝八旗驻防将军制度正式落地。


《雍正实录》明确记载:清朝雍正十三年,现今准噶尔逆贼败遁,凉州为西北咽喉,通省关键,请驻兵二千名。俟现驻凉州兵丁撤回时,于养育兵、暨余丁内挑补。其新驻兵丁,请设凉州将军一员统领,驻札凉州。所有应设凉州协领、凉州佐领、凉州防御、凉州骁骑校、笔帖式等官,令将军秦布酌议具奏理事同知、通判等官暨一切修理城垣营署军装等项,至此正一品凉州将军设立。


▲青海都统

原文如下《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五十二》:雍正十三年(1735年)壬戌,办理军机大臣等遵上表日议奏。现今准噶尔逆贼败遁。又经使臣前往宣谕。谅贼夷输款非遥。我军班师在即。应预行酌定边境驻防事宜。除汉中一府、地居腹里。不必添驻外。查凉州为甘肃咽喉。通省关键。请驻兵二千名。西宁地处边隅。逼近青海。请驻兵一千名。俟现驻凉州西宁兵丁撤回时。于养育兵、暨余丁内挑补。其新驻兵丁。请设将军一员统领。驻劄凉州。所有应设协领、佐领、防御、骁骑校、笔帖式等官。令将军秦布酌议具奏。理事同知、通判等官。暨一切修理城垣营署军装等项。令总督刘于义等、详议具奏。预行办理。俟撤兵后。再行派拨驻劄。从之(释义:御批准所奏)。


▲青海副都统

凉州将军,甘肃设驻防将军实为2人,都统1人,甘肃凉州驻防将军1人,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乾隆二年设置了凉州将军1人,乾隆二年设置了凉州副都统;庄浪副都统;青海副都统;西宁办事大臣一般兼任青海副都统。凉州副都统驻地在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庄浪副都统驻凉州府庄浪县,今甘肃省永登县,岳钟琪就是凉州府庄浪县人;青海副都统驻地西宁,今青海省西宁市;凉州副都统、庄浪副都统、西宁办事大臣兼任青海副都统都归凉州将军管辖。乾隆十五年,即1785年,设立青海都统,改青海副都统为青海都统,撤销青海副都统。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撤销庄浪副都统。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撤销凉州副都统,同年,撤销凉州将军,同年青海都统独立建制。凉州驻防改叫凉庄副都统,驻地凉州,但仅设立一年,就撤销了。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改凉庄副都统为特设专城凉州副都统,驻凉州将军府,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至此正一品凉州将军转为正二品专城凉州副都统,专城凉州副都统没有撤销过,一直沿用到清朝结束。


由此可见,雍正皇帝建立凉州要塞的重要性。由于和通泊之战的惨败,清朝损失了1万余满洲八旗的精锐,但是丧失了主动进攻准噶尔部的能力,只能转入了守势。在这样的情况下,建设凉州要塞的更加迫切,同时也是削弱胤禵的影响力。

《雍正实录》明确记载:清朝雍正十三年,凉州将军统领,设甘肃凉州八旗满、蒙、汉兵凡二千人,由此可见,凉州重镇已经形成,凉州将军实权在握,同时也进一步削弱了十四阿哥胤禵原有的西北旧部的势力和影响力。


▲正一品凉州将军牵制着凉州副都统、青海副都统、庄浪副都统

清朝雍正皇帝暴毙而亡,年轻的乾隆皇帝上台,随后,清朝重新开始了针对准噶尔部的战争。清朝乾隆二年(1737年),重新设立调整设凉州将军、青海副都统、凉州副都统、庄浪副都统各一人,满、蒙、汉佐领、防御、骁骑校、步军尉及八旗骁骑二千人,步军六百人,凉州将军管辖满营2354人和马匹1090匹之外还管辖大量绿营兵9538名,共计11892人,马匹1090匹。

驻札大臣,是清朝驻扎于外蒙古、青海、西藏、新疆等藩部地区军政长官的头衔。驻札大臣有将军、都统、参赞大臣、办事大臣、领队大臣等职衔,皆为武职。将军为统辖一地之军政长官,而参赞大臣、都统协助将军办事,参赞大臣、都统并管辖其下办事大臣、领队大臣;办事大臣管辖一城之军政事务,略同于专城副都统,但又有不同;领队大臣分管游牧部落事务。西宁办事大臣归凉州将军管辖。清朝官员初次被任命为驻札大臣时,多以正二品副都统衔上任。


至此,凉州将军又做了一次变动,这次变动的背景和上次一样。雍正暴毙,乾隆的十四皇叔胤禵还活着,乾隆也很恐惧,自然还要往凉州换自己的人,和他父亲一样,进一步提防胤禵的西北旧部死灰复燃。

第一、凉州将军的品级高。如开头所说总督的品级一般为正二品,可通过加衔至从一品,如兵部尚书。而驻防将军的品级为正一品或者从一品,从一品的将军加衔后的总督品级持平。而驻防将军中的凉州将军兼任藏地事务和绥远将军品级均为正一品(本质是负责青海、西藏、新疆的整个西北的防务、藏地的宗教事务,有它的特殊性),与三殿三阁大学士持平;这也是凉州将军、绥远将军品级特殊的地方,凉州将军的特殊本质与大将军王胤禔镇守凉州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第二、凉州将军的特殊职能,凉州将军有三个阶段的职能从负责准噶尔部的战争防务、新疆防务和西藏的防务和宗教事务安保→负责青海防务、新疆防务和西藏的防务和宗教事务安保→负责青海防务、西藏的防务和宗教事务安保这样的阶段,凉州在清朝历史上是比较特殊和核心的地区,凉州将军也不例外。


第三、凉州将军与宁夏将军的区别,甘肃省境内,有四位高官,分别是凉州将军、宁夏将军、陕甘总督和甘肃巡抚。在官位排名的时候,凉州将军品阶均高于宁夏将军、陕甘总督、甘肃巡抚。不过,凉州将军属于朝廷特别设立官职,主要负责管理甘肃西北部(河西、青海)、西藏的防务和宗教事务安保、新疆防务,一旦与准噶尔部开战,能够迅速进入进攻位置;同时它还管辖藏地事务;同样在甘肃的宁夏将军,主要负责甘肃东南部的防务;他们的职能有着本质不同,所以说,凉州将军管辖范围巨大必须能力出众与传统清朝的将军有着本质不同。


▲凉州

第四、凉州将军的转设和拆解,清朝前期,在设驻防正一品凉州将军的地区,设驻防从一品凉州副都统,受凉州将军节制,全国共设16位将军(其中的凉州将军、绥远将军为正一品)、32名驻防副都统(凉州副都统、绥远副都统从一品)。清朝乾隆二十九年(1764)六月,清廷令凉州将军巴禄护送凉州官兵移驻伊犁后即返程任绥远城将军,凉州将军拆分出伊犁将军;凉州将军一职转设为从一品专城凉州副都统。


第五、专城凉州副都统的的设立。清朝中期,清朝乾隆二十九年(1764)六月,凉州军事要冲必须要驻军,故设置专城凉州副都统,不受驻防宁夏将军管辖。清朝全国共设专城副都统共4位,为从一品、从一品、正二品,即专城凉州副都统(从一品)、专城密云副都统(从一品)、专城山海关副都统(从一品),专城青州副都统(正二品)皆直接隶属于皇帝和兵部,此四位除掌驻防旗营军政事务外,并兼管驻防地区的民政事务,还管辖绿营兵。

起初,凉州将军的作用和地位确实非常重要,但是在乾隆皇帝在位的中期,困扰了清朝70多年的准噶尔部最终被平定,之后的回部之乱也平定。乾隆皇帝二十七年(1762年)在西北又设立了伊犁将军,设立新疆地区最高军政长官,驻伊犁惠远城 ,全称为总统伊犁等处将军 。


随着准噶尔部的平定和伊犁将军的建立,凉州将军的防务新疆的职能被裁撤、主要负责河西、青海和西藏的防务和宗教事务安保,因为不再面临巨大的国防危机。到了清朝统治的中后期,凉州将军成为了清朝贵族们刷资历的跳板。因此,虽然作用已经大大降低,其称号虽然稍微有变动(专城凉州副都统),但始终没有被撤销,人们始终把它叫凉州将军。


▲清朝的甘肃

请注意,所有的镇守将军和辖地将军,基本上都是清朝贵族出身,凉州将军(专城凉州副都统),更是如此。例如一位贵族在凉州将军岗位上呆了好几年,下一步肯定是伊犁将军或者绥远将军。凉州将军成为了进一步晋升的跳板,伊犁将军或者绥远将军基本上都是从凉州将军(专城凉州副都统)调任的。当然,凉州将军虽然地位重要,到了清朝统治的末期,专城凉州副都统基本上成为了空架子,尤其是八旗军和绿营军荒废之后,凉州将军(专城凉州副都统)仅为一个称号。


▲九子夺嫡(图片来源:网络)

总结:凉州将军的设立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大将军王胤禔镇守凉州、九子夺嫡、准格尔战争、回部之乱、雍正暴毙,整个凉州牵动着清帝国的神经,凉州安富庶,天下安富庶;凉州乱贫穷,天下乱恐惧。无论是东汉、魏晋、十六国、北朝、隋唐周、元明、还是清朝,凉州为西北核心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尤其是军事中心,从清朝凉州将军的设立我们也可以看到,它名称虽然有所变化凉州将军(正一品)→拆分出伊犁将军(正一品)+转设专城凉州副都统(从一品),但是它的重要性基本没有改变。从凉州将军的特殊职能的三个阶段负责准噶尔部的战争防务、新疆防务和西藏的防务和宗教事务安保→负责青海防务、新疆防务和西藏的防务和宗教事务安保→负责青海防务、西藏的防务和宗教事务安保这样的阶段,我们看到凉州将军与专城凉州副都统均对西藏事务有管辖权,延续了元朝统治西藏辖区的传统,同时还要考虑固始汗家族与和硕特在藏地的因素。

*原文标题:《清朝八旗驻防共设十六个将军,最神秘的西北核心凉州将军是怎么回事》*作者简介:慕容维维,别名独孤神威,字维,主攻突厥学、鲜卑学、魏晋十六国南北朝史研究的信息检索和数字化。

本文来源:慕容洞唐

本文作者:独孤神威

本文封面图片:凉州莲花山

编辑整理:吉祥满族公众号



本文编辑后记:

一提起凉州,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如今的武威市凉州区,然而历史上的凉州并不单指今天的武威市凉州区,而是特指如今的整个武威。

凉州城就是武威城,凉州即特指武威郡,武威亦称雍州、凉州、雄州、亮州、猪野、雍凉、盖臧、姑臧、翅城、赤乌、龙城、神鸟、西凉、屠各、独孤、休著各、酋涂、浮图、休屠、大凉、西州、武定、武兴、凉城、雍郡、凉郡、莲花城(狼山城)、七级城、不夜城、金凉州、盖鸟城、阴山城、卧龙城、三骡城、凤鸟城、展翅城、雍凉之都、天府之国、金天奥区、文武之都、雍城、侠都、凉都、雍都。《后汉书·光武帝记》注释:“武威郡,故城在今凉州姑臧县西北,故凉城是也”。

姑臧,先设雍州,后改凉州,之后又改雍州,后又改名为凉州,因此称武威是“雍凉之都”。凉州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很早。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月氏、乌孙等北方民族聚族而居。周为雍州之地,春秋以前为西戎占据,秦为月氏驻牧地。武威郡西汉时始置,隶属凉州刺史部,治所姑臧(今武威市凉州区)。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刘彻为显示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在原匈奴休屠国领地置武威郡,武威由此得名。后历代王朝都曾把武威设置为西北的文化、军事、政治中心。

凉州(武威)是古代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并一度成为我国北方的佛教中心。文学和辞曲上中古时期著名的《凉州歌》、《凉州曲》、《凉州词》、《凉州令》(误传为梁州令)、《凉州》、《凉州大遍》、《凉州小遍》、《凉州伎》、《凉州乐舞》就产生在这里,享誉海内外。可以说姑臧凉州对保存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传播西域文化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历史上,武威曾是凉州刺史部、雍州牧、雍州刺史、雍凉都督府、凉州牧、凉州刺史、凉州大中正、北魏凉州镇、北魏姑臧镇、河西节度、凉州总管府、凉州都督府、西凉府、甘肃提督、凉州总兵、凉州镇守使、凉州府、甘肃巡抚、甘凉道、甘肃总兵、正一品凉州将军府的政府驻地。

凉州(武威),匈奴时期休屠国国都;西汉宣帝时期的凉州州治;新朝王莽雍州州治;东汉桓帝时期的凉州州治;东汉献帝雍州州治;曹魏时期凉州州治;北魏时期的凉州镇(北魏前中期三大镇,凉州、长安、统万城)。新朝末期的窦融政权;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隋末时期的大凉;唐末时期的浑末(慕容氏)、温末(论氏)、六谷吐蕃(折氏);粟特回纥Hor国;西夏时期的齐国、夏神宗都曾在此建都。后历代中央集权制王朝都曾在武威设郡置府,统领西北地区,统辖西域和藏地:西汉时期,为凉州刺史府;窦融时期,河西五郡大将军府;新朝时期,雍州刺史府;东汉时期的凉州刺史府;曹魏时期的雍凉中都督府、征西大将军府;北魏中期的北魏三镇之首的凉州镇,凉州镇都大将、凉州大中正所在;西魏时期的凉州总管府,北周时期的凉州总管府,北周末期的凉州大总管府;唐周时期,凉州大都督府、河西道特区的河西节度府;西夏时期的西经略司所在;西夏都城;元朝时期的西凉王(阔端)府;明朝时期,凉州卫府;清朝时期,凉州将军(正一品),甘肃总督(撤消,正二品),凉州提督(从一品),专城凉州副都统(从一品),凉庄副都统(撤消,从一品),凉州镇总兵(正二品),甘肃巡抚(从二品),甘肃提督(从一品),凉庄道台(后甘凉道台,从三品),甘肃按察使(正三品),甘肃镇总兵(正二品);凉州府所在。

按照历史地理学来看:中古时期的武威郡包括今天的黄河西岸所有地区,具体分别为:白银市景泰县、白银市平川区、白银市靖远县、白银市会宁县部分、兰州新区、宁夏中卫市、吴忠市部分、兰州市皋兰县、兰州市永登县、武威市全境、金昌市全境、青海省互助县部分、青海省门源县、青海东部诸县,内蒙古阿拉右旗、内蒙古阿拉左旗、内蒙古乌海部分。因武威地处黄河以西,故也被众多史料典籍称之为河西之地、河右之地。

武威是雍凉文化的发源地,因此武威又被誉为“雍凉之都”。武威地势平坦,有着河右之地最大的堆积平原,自古就是控制三大高原(蒙古高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西域的中心城市,汉代时期凉州就有着“国家番卫,天下要冲”的称号。东晋时期,北有姑臧,南有建康,姑臧是华夏两大中心之一。北魏时期,姑臧是北魏的两大经济中心之一。隋唐时期,凉州是唐朝三大经济中心之一。《凉州箴(雍州箴)》中说:“每在季王,常失厥绪。上帝不宁,命汉作凉。”凉州绯色,天下最;凉州畜牧,天下饶。西北首府武威郡,名不虚传!

凉州(今武威)是古西北首府,是西北第一大城,有着数不胜数的历史古迹和历史名人(西北胜迹、西北胜族)。知名史学家钱穆先生的得意弟子严耕望说「凉州赛于长安」,就是说凉州(武威)比长安还要繁华鼎盛。「凉州学」「敦煌学」知名学者齐陈骏先生指出:“古代真正的西部文化在凉州,而凉州的中心,则是武威郡”;齐陈骏先生认为西部文化“是中原汉族的农业文化、西北的游牧民族文化,以及西来的西域文化相互融合的融合体”。

实际上凉州文化是洛阳文化的承续,凉州金氏(武威金氏)金日磾虽在西汉大放异彩。但纵观凉州历史,凉州武力豪族(凉州集团)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的时候,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东汉六大家族,与凉州关系密切,武威窦氏更是举足轻重,深刻影响着东汉的进程。东汉末至曹魏时期,太尉段熲、太尉贾诩、明元郭皇后、雍凉大都督司马懿等,都与凉州(武威)有关。

曹魏权臣司马懿之孙,司马昭长子司马炎建立西晋。西晋文化本为魏晋风骨,来自曹魏。西晋继承了曹魏的文化遗产,而西晋的士大夫阶层中,又以京兆杜氏、河内常氏、河东裴氏、陈郡谢氏、安定张氏、武威贾氏、河内司马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河东魏氏、陈留江氏、广平陈氏、赵郡李氏、赵郡冯氏、太原王氏、范阳卢氏、中山王氏(武威王氏)、颍川荀氏、东阳陈氏、荥阳郑氏、敦煌索氏等为文化核心,这群人仕西晋司马家,后代因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大多避乱西北前凉姑臧与凉州本地的武威贾氏、武威阴氏等共同治理凉州,开办学校,故汉文化并没有在十六国时期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保存在了西北前凉。

正是由于这一群人来到西北的核心凉州才有了前凉的盛世。而后,后凉延续了前凉的文化和建筑遗产。而后,南凉继承北凉、西凉。而后,西凉、北凉亦继承南凉。而后,北魏攻灭十六国中最后一个政权北凉,亦全盘吸收北凉之文化于人口。北魏拓跋鲜卑汉化的过程,凉州移民功不可没。北魏裂东魏、西魏,此余脉依旧不断。

东魏变北齐,属于北魏的正规军。西魏变北周,属于北魏的杂牌军。故文化上,凉州系主要在东魏,但是在北齐和北周时期,凉州文化对他们的影响非常之大。北周北齐归于隋,隋唐余脉姑臧遗风正就是如此来源。洛阳和凉州的文化接力,让陈寅恪先生连连惊叹。十三朝古都洛阳和西北第一城凉州城,就是如此的文化渊源。




阅读更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