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的抗日战争,4年的解放战争,无数英雄的前赴后继终于换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国家为表彰这些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卓越贡献的英雄,1955年,在人民大会堂为他们集体授勋。
授勋过程中,插曲不断。有的人觉得自己评的高了,有的人觉得评的低了,但是有一位将军,众人一致认为如果他被授予少将,我们都有意见。就连陈毅元帅也多次表示:“这位老将身经百战,劳苦功高,应该评中将。”
这位令全军信服的将军就是梁从学。
梁从学1903年生于安徽省六安县,从小家境贫寒,世代以务农为生。梁从学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给地主家放牛,11岁时父亲开始教他种田。一家老小全靠几分薄田勉强糊口。但是,就像老话说的:卖盐的喝淡汤,编凉席的睡光床。虽然勤勤恳恳的耕种,但是依旧不能足额缴齐地租,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1929年秋,在中共安徽临时省委的领导下,皖西地区农民运动此起彼伏。梁从学也起身反抗,加入了苏维埃农民协会,同年10月,梁从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0年9月,由于梁从学作战勇猛,每次都冲锋在前,被赤卫军选拔为优秀分子补充到红军主力部队。工农红军所到之处,深受百姓拥戴,梁从学也因为能进入红军部队而倍感自豪,在随后的作战中更是不计生死,勇往直前,每次都顺利完成了上级布置的任务。短短两个月内,便由一名普通士兵提升为排长。
1932年8月,梁从学担任副连长,随后在与国民党军的战斗中负伤,未能随部队继续行动,伤愈归队后,又加入了第五次"反围剿"的战斗,随后,在金寨县桃树岭战斗中再次英勇负伤,伤愈后被提升为第二营营长。
1934年3月,梁从学率部参加了著名的葛藤山反击战,在兄弟部队配合下,指挥第二营向国民党军突然发起攻击,经过1个多小时激战,将该旅彻底击溃,生擒旅长刘书春。由于梁从学所在的八十二师师长刘德利在战斗中牺牲,他被破格升任为红八十二师师长,这在军中也是一段传奇。
由于从小家贫,没上过学,升任师长后的梁从学深知一将无能,累死三军的道理,一边行军,一边挤出时间努力补充知识,提升作战指挥能力。
1934年7月,红八十二师的一个干部被诬陷为“第三党”,由于经受不住严刑拷打,屈打成招,指认梁从学是其同党。梁从学随即被逮捕。怒不可遏的梁从学要求与他当面对质,虽然最后自证清白被释放,但是组织仍然对他有些怀疑,始终没有恢复他的职务,还把他下放到交通队做苦工。
梁从学没有丝毫怨言,每天依旧尽职尽责,对于组织的决定依旧认真贯彻执行。随后,在反围剿作战中,敌军攻势迅猛,我军损失惨重,情况十分危急,梁从学见此情景,紧急组织交通队的20余人,拿着扁担杀入敌阵,以万夫不当之勇击溃敌军,自己也在战斗中光荣负伤。
梁从学在我军危急状态时的勇猛表现,彻底打消了此前组织对他的怀疑,军政委吴焕先亲自来到战地医院看望慰问,并再次委任他为鄂东北独立团副团长。
这个团虽然人数不大,但是梁从学总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在他的带领下,多次袭击敌人,不断壮大,短短三个月,便成为鄂东北一带的主力,随后,被并入红28军,梁从学改任团长。
1941年皖南事变后,梁从学的部队改编为新四军2师,梁从学升任旅长。奉命率部坚守淮南津浦路西地区,多次成功粉碎了敌人的“扫荡”行动。在六合金牛山反击日军的战斗中,梁从学率部顽强抵抗,凭借强大的战斗意志,以劣势的武器装备,毙伤日伪军500余人。稳定了淮南地区抗根据地的形势。
1945年抗战胜利后,梁从学留在淮南军区(后为江淮地区)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但是新四军2师主力被抽调协防山东,主力北上后,梁从学重新开始组建淮南军区兼新四军新2师。
1946年,解放战争开始后,国民党军队重兵集结,向淮南发起攻击,梁从学率部殊死抵抗,虽然损失惨重,但为南下野战部队赢得了充裕时间,使他们可以切断敌军归路,顺利完成了包围歼灭敌人的任务。
1949年3月,江淮军区与其他军区合并,组建皖西军区,梁从学为第一副司令员,渡江战役开始后,淮南作为最重要的度江口,他积极组织民兵,发动群众为渡江部队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在解放全国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由于长期艰苦卓绝的战斗,梁从学先后9次负伤,锁骨、肱骨、掌骨等多处骨折,右眼底内始终有一块弹片无法取出。
建国之初,国家百废待兴,一切事务尚在启蒙阶段,为了不耽误建设国家,梁从学一直坚持带病主持各项工作,始终把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作为第一要务。但由于后期病情实在过于严重,甚至出现在召开工作会议时,血压突然升高,晕倒在会场上的事情。上级组织不得不让他离职休养。
1955年,国家举行授勋大会,梁从学按之前的职务,只能评少将。但在大家的集体请愿下,这位战功赫赫的老将,最终被授为中将。
梁从学将军的一生任劳任怨,百折不挠,就像一颗钉子,不管哪里需要他,他都能凭借坚忍不拔的韧劲无条件的完成任务,这是我们现在需要继承和发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