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歹是政委,不能这么冲动啊!咱们一直是优待俘虏,犯不着为了这些人背上骂名受处分!”



1946年2月,潜伏在通化的国民党残部勾结上万名日本俘虏发动暴乱,他们企图将通化的控制权夺回手里。

好在这场暴乱成功被“李红光支队”很快镇压,之后政委方虎山让人将抓到的3000名日俘站到通化城头,刺刀赐死后通通踹到浑江中。

反对他这样做的人在旁边劝解,但他执意要这样做,斩钉截铁地说:“背上骂名我也愿意!”



蒋日伪合流的丑剧

1945年底,虽然日本天皇已经通过广播宣告日本无条件投降,但中国境内还是有些日本军官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仍然潜伏在各地伺机反击,关东军师团参谋长藤田实彦就是其中之一。

因为东北是他们最看重的据点,此前在这里建设伪满洲国,然而随着中国人民的抗击和苏联红军的到来,他们建造的虚假国度瞬间土崩瓦解。

对于军国主义思想十分深厚的藤田实彦来说,是不可接受的。看到我党和苏联红军进驻到通化,在这里建立起民主政权,他们就恨得牙痒痒。

恰巧此时以孙耕尧为首的国民党残部联系他们,希望能一起将我党和苏联红军赶出通化,重新夺回控制权。



为什么说重新呢?其实在日本颓势明显时,国民党就准备接手东北地区,孙耕尧部就是被派来接手通化的。

然而此地土匪众多,还没等他们清剿山区的土匪,日本正式宣布投降,我党和苏联红军就进驻通化,并且建立起民主政权。

著名的“李红光支队”是主力军,由在我国参与抗日的朝鲜人方虎山担任政委,带领战士们围剿土匪,进行反奸清算。

他们一来就宣布要减租减息,赢得通化人民的认可,人们都自发拥护民主政权,根本没人再听国民党和日本人的了。



孙耕尧看着解放军夺了原本属于自己的控制权,心中很是不满,于是他就想到了仍旧在负隅顽抗的藤田实彦部队。

“你放心,只要我们砸了他们的行政单位,他们就没法在这里立足了,到时候你们就能安然回到日本,享受英雄待遇!”

孙耕尧以利相诱,藤田实彦马上就同意了,开始谋划起暴乱来。



此时的日军还有上万名,加上孙耕尧的部队,他们还勾结了一些土匪,加起来足有5万多人。此时我党驻扎在通化城里的只有3个连,大概500人。

这悬殊的人数差距,孙耕尧和藤田实彦都觉得胜券在握,然而这场暴乱开始后10个小时就被平息了,藤田实彦被活捉,3000名日俘被押上城头处决。



甘愿背上骂名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场暴乱之所以能这么快平息,关键在于一个人——沈殿铠。

当时沈殿铠是我党战士,他有个舅舅叫刘靖儒脑子不清醒一直想当汉奸,还怂恿沈殿铠跟着他一起投奔国民党和日本人。

“国军和皇军马上就要将这些人赶跑了,你跟着我干,以后前途光明。”

沈殿铠听着刘靖儒的话,心中一惊,就套了刘靖儒的话,才知道原来孙耕尧和藤田实彦勾结到一起了,还计划在2月3日时发起暴动,企图把民主政权击毁。



沈殿铠立马假装欣喜地点头,同意和刘靖儒一起干,但等刘靖儒走后他立马将此事报告给了军械部部长吴云清。

之后这件事就迅速被通报给通化省分委书记,紧急会议商讨应对之策。

其实当时最直观的困难就是我军与蒋日伪团伙的兵力悬殊,500人对50000人,这该怎么打?

这时有人提出“擒贼先擒王”,只要先把那些指挥的贼首抓住,那些小兵就好办了,同时通知主力部队来增援。

这个提议马上得到大部分人赞成,于是“擒贼首”计划诞生。



2月2日沈殿铠被任命为辽东军区后勤兵供给股股长,晚上七点他就带着警卫班来到刘靖儒透露给他的密谋场所,将孙耕尧等12人成功抓获。

不过虽然抓了孙耕尧等人,他们的计划已经在进行了,到3号凌晨时,潜伏在红十字医院的日本大尉柴田久发出了信号,埋伏在各地的将日伪军开始行动。

一时间,我党建设的重要部门都遭到他们的袭击,红十字医院的日本护士们也卸下伪装,拿起手中的武器残忍杀害联军伤病员。

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和通化支队司令部都遭到猛烈进攻,好在我军早就留有后手,在这些地方都有战士把守。



此时方虎山也带着朝鲜义勇军赶来救援,他们在黑夜中与敌人殊死搏斗,解救被困的伤员,成功与在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的部队会师。

除了医院和行政公署,江南飞机场、公安局、电报局等重要单位也遭遇了攻击,好在八路军冀热辽军区和苏联红军的援军也来到,大家众志成城,在3日下午就平息了这场暴乱。

藤田实彦、孙耕尧等主要领导者被活捉,还有3000名日本士兵成了俘虏。

战后清理战场时,还有一些敌人在负隅顽抗,上千个愤怒的百姓自发地拿起家里的棍棒、铁锹等工具去追击敌人,他们知道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这场暴乱最终平息,然而政委方虎山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将3000名日俘当众处决。

当他让部下将那些日俘押上通化城头上时,吸引了众多百姓围观,有人觉得方虎山这一举动太过鲁莽,因为我军中秉持优待俘虏的原则。

然而方虎山却十分坚定:“这些人死有余辜,我愿意背上骂名!”

之后他一声令下,让战士用刺刀将那些日俘杀死,之后再将他们踹下城头去。

城头下面就是浑江,此时正是最寒冷的时候,江面上已经结了厚厚一层冰,方虎山早就叫人凿开一个大冰窟窿,被刺死的日俘被踹下去后,还有专人在下面将他们踹下冰窟去。



围观的百姓们敬佩地看着他们,丝毫不觉得害怕,反而觉得十分解气。可是这个事情传出去后,国际上果然有不少人批评方虎山。

方虎山管不了那么多,他是朝鲜咸镜北道人,从小就见识过日军在他们的国土上横行霸道,朝鲜人过得生不如死。

16岁时他逃离到我国东北,但很快“九一八事变”也爆发了,日军侵略的魔爪又伸到了中国,他恨透了日军,于是加入黑龙江的抗日游击队。

在战斗中他勇猛果敢,在黑龙江朝鲜侨民当中树立了威望,之后他被派往苏联学习,回到中国后在延安工作。



1945年日本兵败如山倒,他被派往东北率领朝鲜义勇军剿匪,他们并入“李红光支队”,在通化建立民主政权。

虽然他执意处死3000名日俘,但是实在解恨,所以他也没有受到太大的处罚,继续在解放战争中奋勇杀敌。

1949年,国内的局势已经很明朗,于是他带着朝鲜义勇军回到了祖国,担任166师师团长。

方虎山不仅在我国的抗日战争中表现出色,回到朝鲜后在朝鲜战争中也是著名的良将,被授予“共和国英雄”称号。



参考信息:
百度百科:方虎山、通化事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