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一种人,他们永远是不见棺材不流泪、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其实兵仙韩信就是这样一种人。一直处于两种极端,最后不容于大汉朝廷,以谋反之罪被当时留守长安的吕雉通过萧何把他骗进了长乐宫,让一群宫女给弄死了。面对最终的死亡,韩信终于追悔莫及了,他愤怒、不甘、无奈、懊恼地大呼:“悔当初不听蒯通之言!”其实也就是后悔没有在齐国造刘邦的反!

世界上是没有后悔药可吃的,只有“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这样的冷嘲热讽!

所以我们的朋友们,要明白生活和学习其实不是一回事。学习上,面对自己不会的选择题,可以随去蒙一个,宁愿选错也不要空着不选;但是在生活中,很多重大选择却恰恰相反,宁愿空着也不能乱选。比如大家比较关注的择偶问题、社交问题。



那么,蒯通当初究竟跟韩信说了什么让韩信临死之前后悔没有听他的话呢?

蒯通原名蒯彻,后世文人为了避汉武帝刘彻的讳,便把他的名字改成了“蒯通”。他本来是赵国的谋士,跟李左车一样,都是在赵国灭亡之后,顺势为韩信效力的。

蒯通其实跟李左车一样,都是算得上是能人异士。他一生给韩信提了两个足以改变韩信人生命运的意见,第一个便是劝韩信装聋作哑地偷袭齐国,成为齐国的实际控制者;第二个便是韩信成为实际上的齐王之后,蒯通劝他要顺势跟刘邦、项羽三分天下。

蒯通这两个战略性意见其实是环环相扣的,要么就都听,要么就都不能听,但韩信却偏偏听从了第一个而拒绝了第二个。说句实在话,不光韩信他自己本人在临死前想不通了,就算我们这些后世看客也百思不得其解。那么聪明的韩信,为什么老干这种虎头蛇尾的事情呢?你坑死队友郦食其和你背叛刘邦自立不是一回事吗?你以为你坑死了郦食其,然后说你坚决拥护刘邦,刘邦还会相信你吗?这种事情就是个判断题,不是对就是错嘛,怎么能这么和稀泥呢?



咱们来看看蒯通当时具体是怎么劝说韩信的吧:

韩信在接受蒯通第一个意见之后,趁着齐国主动放弃防守的有利时机,顺利从平原津渡过济水天险,畅通无阻地推进战线,最后在历下城(今济南历下区)击溃猝不及防的齐军主力,兵锋直指齐国首都,逼得田广、田横等人带着残部东躲西藏,并向项羽求救。

项羽当时正跟刘邦在广武山一线对峙,本来就分身乏术,况且项羽跟齐国的恩怨错综复杂,齐王田广并不是项羽封的,而是他叔叔田横以反对项羽的名义拥立的。按道理,项羽完全可以对齐国的生死置之不理。但是,为了顾全大局,项羽还是决定要救齐。

所以,咱们后世有些人为了抹黑项羽,不分青红皂白地说人家项羽心胸狭窄,这其实不太客观的。



但是呢?从上帝视角来看,当时的项羽还是犯了一个战略错误。救齐这种不容有失的紧急事情,项羽其实应该像之前多次回师彭城救急一样,应该亲自带队的。对面领军的是已经扫平北方五国的韩信,你让其他将领领兵出征,失败的可能性非常大。若真要失败了,原本楚军这些年的消耗已经相当严重了,再经此重大打击,实力、士气各方面都会雪上加霜。

可能是项羽对韩信的恐怖性认知不足,也可能是之前曹咎不顾项羽的再三叮嘱中了刘邦的激将法而丢失成皋让项羽不太放心其他将领替自己坐镇前线了,总之项羽最后没有亲自带兵去救齐,而是让麾下大将龙且带领十万楚兵去救齐。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项羽这些年被刘邦和彭越各种反反复复的袭扰搞得彻底愤怒了,想死死地盯住刘邦往死里打。又或者是因为齐地离当时的光武前线太远,万一这边有事了,自己回援也来不及了。

看到没有?这就是弱者的无奈,怎么选都不会那么完美,永远都是按下葫芦浮起瓢。



项羽选择让龙且挂帅救齐,其实也不算啥完全的轻敌,因为龙且也是一员骁将,他曾在七个月之内就平定了造反的九江王英布,作战能力也是摆在那里的。

只是项羽可能不知道降维打击的严重性,当时天下的大宗师就他和韩信,其余的战将不管是八品还是九品,在他们面前都是不堪一击的。原本作战能力非常彪悍的龙且在韩信面前却成了待宰的羔羊,潍水一战,龙且率领的十万楚军全部给齐国陪葬了,被韩信给吞了。

龙且连同十万楚军的全军覆没最终成为了项羽心理崩溃的一根稻草。这些年,项羽率部四处征战、频繁救火,早已身心疲惫、损伤严重,这一战损失了十万楚军,相当于要了项羽半条命,以后到哪里去召集这么多的精锐老兵呢?另一方面,本来已经被项羽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刘邦和彭越,被这么一解压、一刺激,更加顽强地嘚瑟了。

此消彼长之下,一辈子不愿意向他人低头的项羽,终于学会向现实卑躬屈膝了。他派自己的外交官武涉远赴齐地去找韩信议和了。

武涉游说韩信的时候,其实已经把道理说得很通透了。大致意思是刘邦这个人可以共患难但不可同富贵,这些年刘邦各种背信弃义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如果韩信死心塌地地为他效命,最终结局就是“狡兔死,走狗烹”,这么干不值当。现在你韩信坐拥三齐,麾下精兵数十万,连我们项王拿你都没办法,刘邦就更不能把你怎么样了。这是你趁机独立的好机会。过了这村就没有那店了。要相信我们项王这么建议是真心为你好,我不是劝你归顺项王,而是劝你三分天下,诚意满满啦!

武涉这番话是不是肺腑之言?当然是啦!因为人家说的全是事实。刘邦确实一直就是反复无常、背信弃义的道德小人嘛,也确实没有跟兄弟们同享荣华富贵的高风亮节嘛。而且武涉也确实没有劝说韩信归顺项羽,而是劝韩信从自身利益出发,三足鼎立,静观天下之变呀!



但是,韩信这人固执起来是让人匪夷所思的,他以自己不忘刘邦当年知遇之恩为由拒绝了项羽和武涉的一番好意。你韩信真的心心念念当年刘邦的知遇之恩,你在赵地能那么干?你能不顾郦食其的死活去偷袭齐国?这样的韩信怎么能让人不怀疑他是又当又立呢?

这还没完,让大家震碎三观的事情还在后面。拒绝武涉之后,韩信居然主动派人去刘邦那里讨要“齐王”之名。理由是自己刚刚平定齐地,形势还不太稳定,需要刘邦先封自己为“齐王”,自己治理齐地就更加名正言顺了,等把齐地理顺了,由不由自己当齐王再说……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原本你在齐地不自立,将来还可以掩盖你当初坑死郦食其、偷袭齐地的罪行。但你这主动讨要“齐王”之名,不就变成了“黄泥巴掉裤裆里,不是屎也是屎”吗?

唉!就韩信这脑回路,一般人还真理解不了!



这个时候,韩信身边的蒯通表示自己看不下去了,自己怎么就摊上这么一个稀里糊涂的主子呢?但是,在其位谋其职吧,该说的还是跟韩信说清楚吧!于是,蒯通便主动找到了韩信,再次推心置腹地劝谏了起来。

武涉走后,蒯通便跟韩信说,自己曾经跟高人学过相人之术,从韩信的面相上来看,最多就是一个侯爵的命,还隐藏着各种大风险。但是从韩信的背形来看,韩信是可以尊贵到极致的。

蒯通讲这话的用意是什么?人家就差没有明讲了,你韩信要是就这样小富即安,将来能不能在一个侯爵上平安着陆都不知道,你还想当王爷,自己找死呗!要真想当王爷,赶紧自立呀!你见过哪个王爷是这么跟个怨妇一样要过来的,都是自己打出来、拼出来的呀!

韩信应该是上心了,所以赶紧要求蒯通跟自己进一步解释。



蒯通随即展开了下面一段堪称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劝说:

第一,天下反秦是大势所趋,这些年这么多人揭竿而起,以反秦之名自立为王,这是形势所需,大家都不会太在意。但是现在秦朝已经覆灭了,之前那些自立的王爷、侯爷也越打越少了,现在也就项王、汉王在搞两极争霸了。啥意思?以前群雄并起是大势所趋,将来重归一统也是大势所趋,你韩信要么甘心屈居人下,要么就赶快独立自主,想像之前那些人那样浑水摸鱼地过把诸侯瘾,那是不现实的。

第二,现在项王和汉王谁也奈何不了谁,这正是你最好的机会。为啥呢?两大阵营旗鼓相当,天下人不知道该怎么站队嘛!项羽虽然能打,但是这些年被刘邦发动群殴给拖住了,展不开手脚了;刘邦虽然这么多年处处挨打,但是就跟打不死的小强一样,一直都能吊着一口气,不停的卷土重来。天下人选谁都有道理,但又都没道理。所以,这就是一个僵局。在僵局之下,你韩信选择袖手旁观不就是最好的选择吗?



第三,项羽和刘邦两人现在已经耗到白热化阶段了,都得有求于你,你就是那个主宰天下归宿和他人命运的大神呀。你帮项羽,项羽就获胜,你帮刘邦,项羽就完蛋。原本你闭着眼睛随便选都没错。但是依我之见,你还不如暂时谁也不帮,让项羽和刘邦都能暂时活下去,从而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这样你就可以坐拥三齐、联合燕赵,成为操控天下命运的第三方势力。怕个毛,项羽和刘邦谁敢招惹你?谁招惹你,你就联合另一方去打谁!

第四,不要觉得什么后怕,三角形是最稳定的,项羽和刘邦都拿你没办法。也不要担心自己政治声望不够,之前的魏豹、赵歇、田广谁又是众望所归的诸侯王呢?也不要有什么道德负担,这个乱世谁又真的对得起谁呢?不都是强者为王吗?更不要担心自己弄不过项羽或者刘邦,账面上的实力你不比他们差,齐国自春秋时期以来就是天下强国,而且你还征服过整个北方,还可以南控淮、泗之地,只要能礼贤下士、恩抚邻邦,跟他们平分秋色一点问题都没有。



第五,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上天给了你这么一个好机会,要是你自己放弃了,那就不是你自己觉得对不对得起自己的问题了,而是会让很多有识之士对你深感失望的。他们对你失望了,就会死心塌地地去选择刘邦或者项羽,到时候等到刘邦和项羽分出胜负,你就是死路一条了。

蒯通这一番话说得透彻不?比当初李左车那番话说得透彻多了呀,都不带半点拐弯抹角了,全是直接的灵魂拷问呀!但是韩信听进去了吗?要说完全没听进去那是不可能的,但要说真的听进去了,韩信那种内心的纠结却真让人捉急,他跟蒯通说,汉王待我不薄,车子、衣服、食物都跟我分享了,这么做我良心过不去,感觉对不住他呀!



蒯通心里省略了无数个字,接着给韩信解释:

你觉得你跟汉王感情好,想要以死相报,这种想法很危险啦!感情这玩意一方面是相互的,另一方面是经不起利益考验的呀!

比如当初的常山王张耳和成安君陈馀最开始是不是生死之交?后面呢?两人就因为一点权力之争变成了不死不休的死对头。人与人之间,其实大多就跟张耳和陈馀一样,好的时候恨不得同穿一条裤子,但是恨起来了却恨不得要亲手弄死对方。为什么呢?欲壑难填、人心难测嘛!

你现在觉得你跟汉王感情深厚,你不想辜负他,这是你单方面在讲信义道德。但你要了解汉王会不会跟你讲感情恩义呀!你跟汉王的关系好,能好到当初张耳和陈馀那种程度吗?就算能,你现在和汉王之间的利益冲突已经远超张耳和陈馀当初的利益冲突了,张耳和陈馀都能闹翻,你凭什么认为汉王不会跟你翻脸呢?别傻了,别再认为汉王会把你当成心头肉给捧着了,自己的命运自己去掌握吧。



再往前面去讲,春秋时期,越国的大夫文种是不是对勾践有兴灭继绝之功?但后面勾践称霸中原时,是不是卸磨杀驴地把他给弄死了?俗话说“飞鸟尽,走狗烹;敌国破,功臣亡”,你在汉王心目之中早已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危险分子了。

你现在已经立下了不赏之功了,功高震主已成定局了。归附楚国,楚人不信任你;归附汉国,汉人害怕你。你就算不为自己考虑,也要为那些跟随自己东征西讨的将士们考虑呀!你想归附谁呢?你又能归附谁呢?你想对得起谁呢?你又能对得起谁呢?帮人打工打到你这份上,你基本上就没得选了,不自立是死路一条,自立还有一线生机。



可是,尽管蒯通把话说得这么透彻了,但韩信还是犹豫不决,让蒯通先退下,让自己再考虑一下。其实考虑个毛线,你韩信要是没有坑死郦食其、没有要挟刘邦册封你为齐王,你确实还可以考虑,但是你早已频繁突破刘邦的底线,还有回旋的余地吗?

第二天,蒯通还是不死心地再劝了韩信一番,但依然被韩信模棱两可地拒绝了。气得蒯通只好装疯卖傻地主动脱离了韩信,转行到民间当了个巫师。



后来,人老成精的刘邦在张良的提醒下,假戏真做,不光欲扬先抑地把韩信的“假齐王”提为了“真齐王”,还许诺,只要韩信愿意出兵剿灭项羽,地盘、银子、美女,统统都有。

让人无语的是,韩信还真就这么落袋为安了,死心塌地要跟刘邦哥哥白头到老了。

就上述这么个情况,韩信最后被逼无路可走,密谋造反却被人告发,从而被吕雉先发制人,骗进长乐宫给弄死了,临死之前不甘地说自己后悔没有听从蒯通之言,怨谁呢?难道你韩信真的不觉得自己的问题太大了吗?随便举一个例子,你临死之前大喊“悔不听蒯通之言”,这不相当于临死之前还把蒯通拉上垫背了吗?刘邦和吕雉能轻易放过蒯通吗?



韩信是一个传统的“士”,性格上有很重的“士为知己者死”的道德包袱,想对刘邦问心无愧、从一而终,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应该推崇的。但是咱们还是要讲一讲一些善恶的对等逻辑。

咱们为什么要讲世间无善无恶呢?因为“善恶”其实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该善的时候咱们要善,该恶的时候咱们要恶,要做到既有菩萨低眉也有金刚怒目……也就是大家以什么方式去对待他人,要取决于具体的环境、对象,要参考他人是怎么对你的。比如人家都骑在你脖子上拉屎撒尿了,你还说什么自己要对他很礼貌,那不是胡扯吗?

其实韩信但凡多懂一点点人情世故,都不至于一辈子活得这么纠结、被动。刘邦值得你韩信去付出真心吗?刘邦又对你韩信付出真心过吗?刘邦狠起来连老婆孩子还有老爹都可以不要,他会深深地爱着你韩信这么一个外人?刘邦打彭城之战时,为什么让你在关中坐冷板凳呢?他在修武为什么会偷走你的兵权而不是直接要走你的兵权呢?还有,他为什么一直在你身边安插着曹参、灌婴、周勃、樊哙这样的亲信呢?人家就没有把你当作自己人看嘛!



可你韩信就是一个道德水准极高的人,就是一个宁可别人对不起你、也不愿意对不起别人的道德君子,那也没问题。可你自己摸摸你的良心,你这一路走来,内心之中动了多少次歪心思?干了多少件让人没法想通、没法原谅的事情?韩信同学,君子这种评价要别人认可才有用,自我感觉那是自欺欺人啦。

所以,说一千道一万,韩信其实在齐国是应该自立的!因为这已经不是什么最佳选择的问题,而是唯一选择的问题了。不自立,必死无疑;自立,生死未卜。不就这么简单吗?



最后,我们来回答一下有些朋友的反对理由哦。他们的大致意思是刘邦当时在韩信身边安插了曹参、灌婴、周勃、樊哙等亲信,所以只要韩信敢自立,这些人就会趁机要了韩信的命。这个其实是无稽之谈哈,韩信的治军水平还是相当高的哈,只要没有被偷走兵符,这支由韩信在赵地亲手招募、逐步整编的部队,曹参等人是翻不了天的。

这个问题咱们不过多解释了,能够理解“创始人”这三个字的含金量的朋友,应该都不会纠结这种假想问题。而且军队管理其实是一个成熟的体系,兵变没那么容易。比如项羽当年兵变杀死宋义而夺取兵权一个最核心的因素就是5万楚军其实很多骨干就是原来的项家军成员。而且,退一万步讲,就是曹参他们能够策反一部分兵力,跟韩信搞分裂,韩信要平定他们也是很容易的。

另外,韩信要是真有心自立,也不会对曹参他们没有一点约束和防范的。削权、监控甚至直接清除,这些都是少不了的。这点常识,韩信应该会有的。即便他没有,蒯通、李左车那样的人才也会提醒他的。



韩信当时有多少兵马呢?30多万。即便要自立门户可能要经过几轮清洗,但最终留下来的部队不会太少。这样的兵力放在韩信手里,给人的想象空间是无限大的。刘邦当时有20万兵力,而项羽只有10万疲惫之师了。

而且,这些年从秦末天下大乱再到楚汉相争,项羽和刘邦基本上把天下打成筛子了。但韩信此时占据的齐国,相对来说,城池还算是比较完整的。齐国还有东秦之称,坐拥泰山山脉和济水水脉两大天险。也就是说,从产业的优质程度上来讲,韩信也是有一定优势的。



但是,韩信有没有他的短板呢?有!韩信的短板其实跟项羽比较类似,打天下在行,治天下会比较欠缺。所以说,韩信在齐国自立,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之后,能不能笑到最后确实还有很大的变数。

给出个人的观点吧,不一定正确,仅供大家参考!个人觉得要是真的三足鼎立了,笑到最后的那个人可能是项羽!因为刘邦毕竟年龄摆在那里,再熬几年就要走人了,刘邦一走,大汉集团就没人能接替他了,树倒猢狲散是必然的。刘邦被排除之后,项羽和韩信相比,在政治上的优势还是要大得多,真要两人对决,项羽的胜算还是要大一点。

当然,这些都是我们后世人的意淫罢了,就图个乐吧!没必要太当真。

最后,只是衷心地希望大家能从韩信身上去反思到一点什么,“彼之蜜饯,汝之砒霜”这种事情,大家要多多谨慎去思考一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