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一生能否有所作为,有三个标准:立功、立德、立言,通俗来讲就是建功立业、广播仁德、著书立说。中国历史悠久绵长,但是能做到符合上述三个标准的人却不多,若是有人能做到其中一两条,就足以史书留名了。
出生于东汉末年,成长于三国的土燮(137~226年,字威彦)就做到了这三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是岭南最早进入中原人视野的历史人物。在《三国志》中关于土燮的传记就有1700多字,并对他称赞有加,而在此之前,中国史书的记载几乎都是中原一带的人物,土燮能在岭南一带做出历史贡献并被中原史官所注意并为之立传,实属不易。
公元196年
古代岭南与中原有山川阻隔,道路遥远而艰难,只有通过灵渠古道和潇贺古道等与中原进行沟通。灵渠连接着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沿漓江下桂江,到梧州汇进珠江;潇贺古道则沟通湖南潇水和广西贺江。在古代中国的那个社会环境中,以中原文化为主流的中华传统文化,就沿着这些通道一路流传,中原文化流入岭南地区,互相融合,开出了绚丽的岭南文化之美。
桂江是一条十分美丽的江,这里山清水秀,有着孕育杰出人才的风水。在一千八百年前,一位叫土燮的孩子,就诞生在桂江岸边的一个官宦家庭中,其父名叫士赐,汉恒帝时被任为日南太守。他的祖父是山东汶阳人,为了躲避王莽之乱而南迁到岭南一带,到士燮已是第七代了。
汉士威彦先生故里
有了家庭的渊源和水路的便利,士燮、士壹、士黄有、士武四兄弟都受到了良好教育。士燮年轻时曾到京师洛阳游学,下功夫钻研过《左氏春秋》,通过经学考试和操行、才能的考察,举为孝廉,补尚书郎,最后被任命为交趾太守。在他的举荐下,他的二弟士壹当上了合浦太守,三弟士黄有当上了九真太守,四弟士武当上了南海太守。这四郡尽管地处边陲,却幅员辽阔,面积从广东的西南、广西南部直到越南中北部。
当时正处东汉末年,中原一带战乱频繁,知识分子纷纷南逃避祸,身处交州的士燮,其境内百姓安居乐业、秩序井然,是当时的一处理想躲祸之地。因此有数以百计的避难者来到交州,其中不乏有学问的才能之士。士燮在繁忙的政务之余,与他们切磋学问,注解《春秋》,见解独到精当。
士燮雕像
当时士燮宽大为怀,以高尚的品格做到了三点:一是于战乱之中保全了一方的和平安宁,这是立功;二是收留了流离失所的难民,这就是立德;三是精心研究经学,且大有成就,这就是立言。当时的史官陈寿也评价他:燮兄弟并为列郡,雄长一州,偏在万里,威尊无上……当时贵重,震服百蛮,慰佗不足逾也。就是说他的威望,就连当年的南越王赵佗也不能超过啊!
后来,天下三分的大局早定,士燮主动向东吴孙权称臣,怕东吴不放心,还送了个儿子去当人质,使南方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也许是应了“仁者多寿”的老话,士燮活到了九十岁才辞世,那时已是东吴的黄武五年了。
越南土燮雕像
从士燮一生的所作所为看,他是东汉末年难得的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之一,尽管他雄踞南天,却忠于朝廷,安定一方,招抚流民,潜心儒术,具有其他搞地方割据的草莽军阀远不能及的政治眼光、治世才能和悲悯情怀,因而赢得了后人的称赞。
士燮四兄弟均为太守,所以后人有“一门四太守”之说,不过若是连他的父亲,还有自署为交趾太守的儿子士徽、任武昌太守的儿子士廞,一家先后竟有七个太守之多!
士燮的父亲士会塑像
只是后来士徽没有以父亲作为精样,而是欲以武力割据一方,不与东吴合作,导致株连众兄弟乃至士壹等叔辈死于非命。所以陈寿也忍不住慨叹:“士燮作守南越,优游终世,至子不慎,自贻凶咎。盖庸才玩富贵而恃阻险,使之然也!”换成现代的俗语,就是:没有金刚钻也揽瓷器活,结果可想而知啊!
现在,在士燮故里的苍梧县京南乡,在一面硕大的石壁,上面刻着“汉士威彦先生故里”八个遒劲大字,这是光绪十四年让石匠刻上去的。京南街的“大人庙”里,也供奉着士燮神位,其中有一个大理石雕的香炉,炉上还刻着“敬奉汉士威彦先生金炉”字样。可谓是:大浪淘沙的历史下,让人记得的永远是那些闪闪发光的人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