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这个人,其实早已定性,而且还是毫无争议的定性,不就是一个“军事天才,政治蠢材”嘛!
这位同志在某种程度还是很值得同情的,毕竟是帮刘邦打下了三分之二的江山嘛,最后以那样一种方式死去,没法不让人同情。
但是韩信真的就必须被同情吗?其实未必!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其实在他打下赵国之后,跟李左车深度交流了之后,他就注定没法跟刘邦共生了。很简单一个道理,韩信突破了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感了。
咱给大家捋一捋这背后的逻辑哈!
韩信一开始就觉得自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才,不给大将军的职位,就不伺候。这有毛病没?当然没有呀!人家自我要求极高能有什么毛病呢?
但是我们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项羽不满足他有毛病没?当然也没毛病嘛!你韩信可以开价,人家项羽就不能还价吗?难道你韩信就可以做霸道生意?人家项羽不是不愿意用你,用人是要看成本的。你一上来就要当大将军,人家项羽自己怎么办?怎么给其他人一个合理的交代呢?三块五块的生意,别人是可以让步的,三千万五千万的生意就不是那个意思了哈!所以,咱们去看刘邦,其实一开始对待韩信的态度跟项羽有毛区别呀!当然,后面是因为萧何这个贵人,刘邦还是让韩信如愿了。但是在这种前提下建立起来的关系,刘邦后面一直就不信任韩信,人家刘邦有错吗?
刘邦发起彭城之战时,带着你韩信了吗?为什么不带你呢?你韩信自己去想一想吧!
在此,跟朋友们说句很扎心的话,甲方思维和乙方思维原本是没有对错的,怎么才是错呢?搞反了才是错!
韩信意识到这背后的问题了吗?个人认为他还是意识到了,他找李左车请求答疑解惑,其实主要就是一个问题——该怎么去维系自己跟刘邦的关系问题,是该自立还是死忠于刘邦?李左车的答复其实也相当高水平,看似什么都没说,但实际上什么都说了——先不要急着站队,让子弹飞一会嘛,反正最终你不表态,天下局势就不可能进入收尾阶段,急个毛?
但是,大家可以去总结下,看看韩信这个人最大的毛病和问题是什么?看看是不是“听话、做事都听一半、做一半”?他跟李左车深度交流之后,这个毛病又犯了。
灭赵之后,韩信听从李左车的建议,在赵地厉兵秣马,成功威逼降服了燕国,整个北方战场只有东方的齐国还孤悬一线在垂死挣扎。但随即韩信宣布,齐国不好打,计划用一年左右的时间来灭齐。
齐国不好打,所以放缓进攻齐国的计划,这种事情在表面上是解释得过去的。但是仔细一想,却并不是那么好解释的,难道魏国、赵国这种地方就好打吗?也没见你韩信什么磨磨蹭蹭的呀,全是马不停蹄地闪电出击了,结果你韩信刚一占领赵地,便表示要在赵地从长计议,刘邦他内心真的会没有其他想法吗?
所以,韩信其实是听了李左车的意见的,已经有了明显的在赵地拥兵自重、静观其变的趋势了。这其实没什么问题,毕竟在那样一个勾心斗角的混乱局势之中,逮到机会就想自立门户是相当普遍和正常的。
出问题的是韩信接下来的反应和动作。
荥阳方面的战况因为项羽当时已经派大将龙且逐渐平定了英布的反叛,所以没有了后顾之忧,进而全力对刘邦发起了进攻。荥阳失守,刘邦逃往成皋;成皋再度失守,刘邦又逃入了关中。
刘邦回到关中重整旗鼓准备反攻项羽,打算重新夺回成皋、敖仓,但被一个姓袁的谋士劝阻了。姓袁的谋士劝刘邦兵出武关,把项羽吸引在武关南阳一带。同时,命令韩信等人迅速将新占领的赵国、燕国等势力都拉入到反楚战争中来,还要派人去争取齐国,让他们也来合击项羽。总而言之,要把群殴项羽做到极致。
刘邦听从建议,从武关方向出兵之后,在南阳地区闹出了不小的动静。同时得益于彭越在楚国大后方到处捣乱,一度打到了彭城周围,在下邳县大败楚军项声、薛公部队,击杀薛公,彭城震动,所以项羽被迫回军救急了。
项羽回军去打彭越又根本没打着,彭越一听说项羽回来了,一溜烟就跑到北边去了。而刘邦一听说项羽跑了,又趁机夺回了荥阳防线。
顾此失彼的项羽把怒火集中到了刘邦身上,再次围困了荥阳。然后又重新攻克了荥阳、夺回了成皋。
刘邦这次没有跑回关中去了,因为才从关中集资回来,知道关中可能也没啥家底子了。所以他偷偷地跑到了韩信驻兵的修武县,派人偷了韩信的兵符,夺了韩信的兵权。
这件事要跟大家好好唠唠哈!刘邦前线的部队损伤惨重,拿韩信的部队去补充兵力,这是没话说的。因为人家刘邦是主,你韩信是臣,他的是他的,你的还是他的。问题就在于刘邦夺兵权的方式,他为什么不光明正大地走正式流程?不放心你韩信呗?怕你韩信武装反抗呗?这些东西串联到一起说明什么?说明刘邦是把你韩信防贼一样防着的,也说明你韩信在赵地拥兵自重也是有人心里有数的。
刘邦夺了韩信的兵权之后,任命张耳为赵王,巡行赵国各地,安抚地方,守卫国土。任命韩信为汉相国,并配备曹参、灌婴两位大将,令他重新在赵国征兵,整编后东进征讨齐国。这就是帝王心术,要把你韩信压榨出所有的剩余价值,只要你韩信被逼受不了了,但凡有啥行差踏错,就可以正大光明地灭了你。
其实换作其他人,这个时候是应该重新评判自己与刘邦的关系的。如果说韩信之前还对刘邦抱有某种幻想,可以理解,但经此一事之后,韩信要是再不能明白刘邦的帝王心术,那就只能怪韩信自己过于糊涂了。刘邦都对你这样了,李左车前面都把话跟你说得那么明白了,未来该何去何从,你韩信心里没点数吗?但是韩信是怎么应对的呢?大家继续往下看吧!
刘邦带走了韩信的部队重新跟项羽死磕,但不出意外地再次被项羽吊打,荥阳、成皋等险要依然没有夺回来,全靠彭越到处捣乱的游击战在牵制项羽。最后在巩县接受了郦食其的建议,想以外交手段去争取齐国。外交负责人正是大名鼎鼎的郦食其。
郦食其出使齐国后,任务完成得相当漂亮。因为田横、田广虽然得到了项羽的政治承认,但是齐楚之间那么多、那么大的狗血恩怨一下子还是化解不了的,所以田横、田广叔侄没怎么纠结,就顺势从了刘邦。找个渣男总比孤苦伶仃一辈子好吧。而且齐国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还准备择日南下伐楚了。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在赵地重新招兵买马的韩信也于公元前204年十月统领数万大军逼近黄河渡口平原津(项羽当初发起巨鹿之战的黄河渡口),与齐军隔岸对峙。
为啥这个时候韩信开始攻齐了呢?因为刘邦之前已经多次催促过韩信了嘛!
齐国方面因为已经被郦食其劝降了,所以就把韩信当成友军,完全不设防。同时也把相关情况传递给了韩信,咱们现在是一家人了,汉国人不打汉国人哈!
韩信一开始还是很犹豫的,下令大军就地休整,停止渡河攻齐。
其实这个时候事情都还处于表面和谐的范围内,刘邦虽然对韩信极度不信任,而韩信也有心猿意马的迹象了,但终究谁也没有干出什么让彼此下不了台面的大错来。后面再边走边看不也挺好吗?
可是韩信的谋士蒯彻却对韩信说:郦食其一个只会耍嘴皮子的文人,现在功劳却超过了你,你一年多方才彻底平定赵国五十余座城池,人家动一下嘴皮子就拿下齐国七十余座城池,你心甘吗?服气吗?他郦食其是奉汉王之令去游说齐国的,你韩信也是奉汉王之令去攻打齐国的,咱们各玩各的,有啥事全往你不知情上面推呗,毕竟汉王也没有啥文件明确让你不要攻齐了呀!
蒯彻这个建议其实跟李左车当初的意见是一个意思——不要太相信刘邦了,在这乱世,只有自己有兵有地盘,才有话语权。不然,你永远就是别人的工具人。
韩信这个纠结的人最终听从了蒯彻的意见,这其实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他跟刘邦的感情注定破裂,攻齐之后然后自立这也是一种活法和选择,是对于自身安全与命运的负责任。但是,关键是韩信这次又是听话听一半,后面占领了齐地,蒯彻劝他自立、一辈子不低头的项羽也派人来拉拢他了,他就是不愿意自立。不愿自立就算了,还各种向刘邦提威胁性条件。
纠结先生韩信在听了蒯彻的意见后,下令全军渡河偷袭齐地。可想而知,毫无防备的齐军能是兵仙韩信对手吗?韩信在历下城(今济南历下区)一举击溃齐军主力,然后马不停蹄地向临淄进军。猝不及防的齐国濒临崩溃。
韩信是爽了,但是齐国人却是彻底愤怒了,人家本来东有泰山,北有济水、黄河天险,只要依靠这两道天险层层设防,离亡国还早着呢。结果被你们汉国人一唱一和地忽悠了,瞬间崩盘,心里哪里能过得想。于是,齐王田广、丞相田横下令将郦食其扔到大锅里给活活地煮死了。
郦食其这么一位秦末第一外交家,倒在了即将胜利撞线的终点前,而且是死在了自己人的手上。你韩信真的良心能安吗?
兵仙韩信短暂的一生,在军事上确实交出了一份堪称完美的满分答卷,但是他最终的悲惨结局真的是他咎由自取。咱们每一个活在复杂的社会之中的人,其实都应该对韩信引以为戒。逻辑和理由如下:
你韩信以高价彩礼逼着刘邦娶你的,而且还是你在项羽那里逼婚不成之后。这其实也没有太大问题,毕竟想把自己卖个更高价格的人从来都不止韩信一个人。关键是你韩信多少也得学会替别人考虑一下,或者学会去揣摩一下别人的心思呀,人家被逼高价消费了,他心里会舒服吗?他难道不需要从你身上去找心理平衡吗?
所以咱们当下很多小可爱的女孩子,真的要好好反省一下,不要觉得你让一个男人付出了天价彩礼娶了你对你是一件好事,百分百后面是够你受的!你是我花大价钱买回来的,我为什么要尊重你呢?我为什么要信任你呢?我为什么不能让你当牛做马呢?我怎么对待你,在我心里都是理所当然的呀!
也就是说,韩信跟刘邦是没有感情基础、只有利益基础的。所以后面韩信最正确的做法就是只考量利益而不纠结感情。还定三秦之后,你刘邦不信任我,我无所谓,反正你信任我的时候,我帮你从汉中打出来了,我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你。后面你在彭城之战吃了大亏,又启用我去开辟北方第二战场,我也毫无怨言,我拿了你的钱帮你干事是天经地义的,只要你敢用我,我就给你干出一番成绩来……这样难道不是很好吗?彼此都有默契、都有自知之明,这不相处得很轻松吗?
但是,在灭赵之后,韩信的心思变了,开始变得既要又要还要了。你韩信听从了李左车的建议在赵地隔岸观火,刘邦不说你想趁机自立,但说你居心叵测、消极怠工有没有问题呢?人家派你出去开拓市场,但你却有把新开拓的市场占为己有的迹象,刘邦后面悄无声息地夺了你的兵权又有什么问题呢?
其实韩信的问题就是在于他自身的捉摸不定,如果他选择死忠于刘邦没问题,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和情感嘛;如果选择果断跟刘邦划清界限也没问题,对得起自己的利益和安全嘛。可是韩信却反复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说他忠于刘邦嘛,他又专干那些必然会引起刘邦猜忌的事情;说他一心要背叛刘邦嘛,他又多次放弃自立的机会。
其实李左车和蒯彻才是真正的明白人,他们的道德水准不一定很高,但是对人性和人性的把控是到位的。刘邦显然就不是一个愿意跟你韩信白头到老的良人嘛,该断不断,必受其乱呀,抓紧时间给自己攒点私房钱吧,万一出现了什么意外,自己最起码还有应付的实力嘛。
韩信动了自己攒私房钱的心思,但是却始终没有摆脱刘邦、自己独立的意识。这其实也没问题,你相中了刘邦,就好好地跟人家过一辈子呗。尽管之前的感情基础不好,还有一些误会矛盾,交给时间慢慢去淡化消解呗!
可是,韩信在攻齐这件事上,一举把自己的路给走绝了。郦食其这样的大咖同事,你怎么能坑他呢?把他坑死了,你怎么跟刘邦交代呢?你怎么给天下人解释呢?你这么做给天下人传递的信号就只有一个——你已经不把刘邦当回事了,他爱咋地就咋地。按现在的婚恋关系来讲,你这是公然跟刘邦分居了,两人就差没办理离婚手续了呀!
所以在不择手段攻取齐国之后,韩信的未来出路就只有一种可能,也就是蒯彻后面苦口婆心地劝他在齐地自立了。
很遗憾,韩信在作死自己的路上从来都是无休止的,他拒绝了三分天下,而各种不知深浅地跟刘邦讨价还价。这样的人,神仙难救呀!
有时候,我们仔细去思考刘邦和韩信之间的微妙关系,其实还真是韩信的问题多得多。韩信智商高、能力大、功劳足,但是情商、逆商几乎就是零。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韩信就是高智商的精致利己主义者,还是那种看似聪明实则糊涂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咱举个例子,很多建立在天价彩礼基础上的情侣和夫妻,是不是很多最后都活成了刘邦和韩信这个样子了?男方心里一直过不去当初被索要天价彩礼那道坎,所以在得手了之后很难尊重和信任女方。女方又会反过来因此缺少生活幸福感,然后在周围一些乱七八糟的声音之中迷失了自我,跟其他人玩了暧昧。最后,尽管双方都没有实质性出轨,但彼此就是难以避免要分道扬镳,甚至你死我活……
所以呀,韩信以及跟韩信类似的朋友,咱们为什么要多读史书呢?读史书不是为了多听几个奇奇怪怪的故事,而是要从历史演变之中去总结人性演变逻辑。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这些看似很复杂的问题,其实真正的高手听一听历史故事就能明白过来。比如刘邦,他不就是听了听郦食其跟他讲了一通历史故事,就判断出了郦食其是个有水平的人了?你韩信前面不有白起、李牧等人给你试错了吗?虽不雷同,亦有相似,你咋就什么都没学到呢?
韩信呀韩信,自此你已经把自己的路走绝了,安心等死吧!也别怨谁,主要还是怨你自己。你跟那些到处撩骚,最后被配偶赶出家门,然后各种解释自己没打算出轨的可怜又可恨之人,其实没啥太多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