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赴上海特派记者 王 冬 杨沙沙 ●陶 震
“中国车展已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行业展示平台,在23日开幕的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上海车展)上,全行业聚焦中美贸易摩擦将如何影响市场需求……”路透社报道称。就在上海车展开幕之际,美国汽车行业组织就关税问题集体致信美国政府,敦促取消对进口汽车零部件征收25%的关税,并警告此举将导致汽车价格上涨和销量下降。在此背景下,参加上海车展的多位跨国车企负责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们仍将坚持投入中国这个全球最具创新活力的汽车市场。
上海车展期间,不少外国展商、访客参观中国汽车品牌展台并进行体验。 (视觉中国)
“加征关税从来都不是一件好事”
4月23日,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在上海车展上表示,将继续倡导自由贸易和开放市场,因为经济增长源于开放而非封闭。此外,宝马坚信全球性挑战需要更多协作而非对立。
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CEO施文韬在车展期间接受《环球时报》等媒体采访时表示,“从全球视角来看,加征关税确实将给我们在欧洲、北美和南美的整体运营带来不利影响。汽车是一个全球化的产业,依赖于全球贸易和互联的基础设施。因此,加征关税从来都不是一件好事,最终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我们希望这种情况能够和平解决,以便全球化运营能够更加顺畅”。
“对我们来说,在全球有三大重要支柱市场,分别是中国、美国和欧洲。”奥迪股份公司管理董事会主席高德诺23日接受《环球时报》等媒体采访时称,奥迪正在针对美国关税局势进行评估,“我们一直都非常奉行全球自由贸易,在中国的策略一直以来都非常清晰,即追求本地化的发展”。
“就像中国常说‘有危就有机’,每一次危机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个机会,会给汽车行业带来很多前所未有的机遇。”日产中国管理委员会主席、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总裁马智欣在上海车展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由于美国关税因素)现在确实导致有一些门被关上了,但是另外一些门也打开了,“凭借全球化管理经验及对中国市场的充分理解和深刻认知,日产将重点聚焦于制定区域未来战略、提升本土运营效率,同时加强中国区与全球业务的协同联动。”
马智欣称,“作为中国市场负责人,我的目标是:结合我本人的全球化管理经验及对中国市场的充分理解和深刻认知,打造具有竞争力产品,不只是为中国市场,还将不断补充和丰富日产全球产品线,这是我在这里的使命。”他表示,对于未来没有办法准确预测,也不知道走势如何,但可以肯定的是,日产汽车始终是一家全球化的企业,当面临一些监管法规变化或政策调整时,日产将灵活应对、利用不同生产基地来填补供应链空缺,实现全球平衡。
“必须与本地生态系统协作共赢”
在纷纷表示美国滥施关税的做法为行业带来不确定性的同时,众多参加上海车展的跨国车企坚信,在全球市场波动之际,在中国市场进一步对接本地化产业链并深化研发合作是明智之举。
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中国CEO孟侠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过去40多年,中国汽车市场快速的发展节奏已成为行业常态。如今,大众汽车品牌在中国90%以上的零部件已经实现了本土化生产,在智能化时代,大众也在积极融入中国本地的出行生态,充分利用中国在软件、算法、用户体验等方面的优势,与辅助驾驶和车载系统领域的本地科技伙伴展开深入合作。“我们深知,在中国市场无法靠单打独斗取得成功,必须与本地生态系统协作共赢。”孟侠还表示,未来大众希望与中国企业共创汽车智能化时代下的智能辅助驾驶行业标准,并深化大众在该产业链上的本土化创新能力。
高德诺认为,全球汽车行业正经历着“史上最深刻的变革”,对于中国市场,最重要的就是创新。他认为,奥迪是一个在中国市场扎根超过35年的品牌,“我相信,即将上市的新产品,能让很多对科技感兴趣的中国消费者,感受到我们做出的改变。同时,我们在中国市场也是奉行长期发展的策略”。
宝马则聚焦在人工智能方面与中国本土企业的合作。齐普策在上海车展上表示,AI领域的关键突破正在中国不断涌现,宝马正强化与中国科技领军企业的合作,让AI进一步赋能宝马在中国的车型。目前,宝马已经联手阿里巴巴和深度求索等科技公司,打造智能化的人车交互系统。“在宝马看来,智能化意味着将不同的AI模型与能力巧妙融为一体。宝马始终坚持‘在中国,为中国’,以中国速度创新。”齐普策表示。
车展期间,保时捷宣布成立其中国研发中心。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深化本土科技企业及高校合作,聚焦车内娱乐系统与驾驶辅助系统解决方案开发,以“中国速度”提升产品与服务的中国市场适配性。
日产汽车公司执行高管、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副总裁关口勋23日在上海车展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日产一直在努力加速适应中国客户在智能化、组合驾驶辅助技术等方面的需求与期待。目前,日产正在合作的两家企业华为和Momenta都是本土领先的组合驾驶辅助技术的供应商,除了这两家企业之外,未来也会持续不断地与其他快速发展的科技企业展开合作。“这正是我们的战略方向,通过加强与本土合作伙伴的合作,使我们保持中国速度、中国节奏,能够在中国以及全球市场保持竞争力。”
让中国科技“反哺”全球市场
不少车企巨头在推进“在中国,为中国”策略的同时,也在加速拥抱中国汽车产业的创新生态成果,并将其“反哺”到全球市场。
23日,梅赛德斯-奔驰官网发文强调了“持续深耕中国”的决心。在车展前夕举办的品牌科技日上,集团董事会主席康林松表示,“中国不仅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更是全球创新的核心引擎。我们正从‘在中国,为中国’迈向‘在中国,为全球’,以本土研发反哺全球体系。”
德国汽车零部件巨头采埃孚集团在发布会上介绍了同中国企业共同合作的成果。采埃孚首席执行官柯皓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采埃孚将大力推动尖端技术在华落地量产。柯皓哲表示,采埃孚在深耕中国的40余年间,实现了从“中国销售”到“中国智造”,再到“中国创新,反哺全球”的转型。“中国市场如健身房的铁砧——唯有与本土及国际企业的激烈角逐中,才能锻造出更强竞争力。”目前,采埃孚已在中国建设超过50家工厂,5家研发中心,在未来的三年里,采埃孚将在中国实现100%本土采购。目前,正在加快同中国本土芯片公司的供应合作。
在上海车展前夕,国际制动系统供应商布雷博宣布其上海灵感实验室正式启幕。“中国是当今汽车世界的发展中心。新技术在这里不断涌现,数字生态系统日益壮大。”布雷博集团高层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灵感实验室将与中国本土的顶尖高校、创新型初创企业及关键行业合作伙伴展开深度合作,共同开发突破性解决方案,助力集团客户提升全球市场竞争力。
“我认为,中国汽车市场在许多方面都是创新的引领者,这主要得益于其庞大的消费者群体。”柯皓哲表示,中国车主对创新持非常开放的态度,因此汽车领域涌现了大量创新技术。其中一些可能会失败,但另一些则会取得重大突破。正是这种开放的态度,推动市场保持高度的创新性和竞争力。“在我看来,这正是中国市场的特点——它不仅是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同时也是最具创新活力的市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