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
四五年前,整个新能源圈几乎都认定:
增程和插混只是过渡方案,真正的未来,是纯电。
所以那时候你看到的车企,几乎清一色都在做纯电;
而像理想汽车这样主打增程的,外界一度看衰。
甚至有人断言:这公司撑不过几年。
可现实,往往比预期更快反转:
2024年,插混/增程的销量同比激增85%,占新能源总销量的40%,纯电的占比已降至60%左右。
更讽刺的是,那些曾经“信仰纯电”的车企,如今一个个开始转向增程/插混。
甚至小鹏、智己这些品牌也“不再嘴硬”,开始开发增程车了。
说来也离奇,说好的过渡技术,怎么就变成这样了呢?
谈及这个话题,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理解的,还是觉得:
这只是“中国车市”的独有特征!
说白了,要么买纯油车,要么就买纯电车:
这种“可油可电”的中间形态,完全就是四不像——技术不纯,体验不爽。
听上去,这种观点很有道理。
因为从“理论上”讲,系统越复杂,可靠性就越差——维护起来,也不如“单一结构”来得省心;
而所谓“中间路线”,往往也意味着两头不讨好,优点被削弱,缺点全继承。
拿增程车来说,问题就很典型。
不仅纯电续航虚、电耗高,整车还普遍偏重。
这可不是瞎说——
你拿小鹏G9(纯电)和理想L6(增程)对比一下就知道:
G9百公里电耗是13.9度,而L6高达21.1度;
整备质量方面,G9是2196kg,L6则重达2330kg。
别小看这点差距。
这背后直接说明了一个问题:增程车不仅费电,还压悬挂,行驶质感难做上去。
此外,相比纯电车,增程车在“亏电状态”的体验,也非常糟糕。
不仅动力会变得很羸弱,而且噪音和振动明显,体验直接就下去了。
的确,不能否定这样的问题,但这能说明“插混/增程”完全不行吗?
恐怕也未必。
因为把目光放得更远一些,着眼全球市场就会发现:
这些所谓的问题,根本不是问题。
反而是普遍吹捧的纯电车,在国际市场上,才难以生存。
因为不是每个国家,都有中国这样密集、高效、补能成本低的充电网络。
甚至你别说建什么超充桩了,很多地方连“稳定供电”都成问题。
有些国家,尤其是南美、中东、东南亚、甚至东欧的部分地区——
别说装快充了,连主干道上能不能找到桩,都得打个问号。
说白了,在印度,很多地区遇到高峰期,就会“轮流停电”;
在非洲,一场雷暴就能让城市断电大半天;
欧洲也别太理想化——法国去年因为高温和电网老化,一度限电限到凌晨。
所以你以为全球都能像中国一样,卷800V、卷补能速度?
现实是,他们连“每个月不跳闸”,都算是运气好。
这个时候,再回头看插混和增程的价值,你就会明白:
它不靠充电桩就能跑、不挑电压标准、不担心排队焦虑。
在全球多数国家,这反而是“最靠谱的新能源车”。
至于“亏电体验差”、“发动机噪音大”?
对不少人来说,根本不算事儿。
毕竟,跟燃油车一比,基本差不多,有时还更强一些。
更关键的是——
插混和增程并没有停留在“落后技术”这一步。
它也在进化,甚至正在向“纯电体验”一步步靠拢。
拿小鹏来说,今年年底就要发布全新的增程车型,官方预告的纯电续航高达430公里。
光这一项,就已经打破了不少人对增程“电池小、续航虚”的刻板印象。
更狠的是,它还支持超快充。
有多快?
根据何小鹏的说法,12分钟可以充进80%的电,平均1秒钟能补超过1公里的续航。
你没看错——
这是传统认知里“只属于纯电”的体验,现在被装进了增程车里。
而在“亏电体验”这块,小鹏也给出了解决方案:
新车将搭载超静音增程器,一方面减少发动机介入的噪音和抖动,另一方面提升能耗效率。
说白了,就算你电没了,也不再是“坐船体验”了。
更巧的是,小鹏不是个例。
无论是宁德时代推出的新型电池,还是其他车企在增程路线上的布局:
大家都在往一个方向卷——让增程车,像纯电车一样好开、好充、好省心。
所以,现在这个局面就很耐人寻味了:
纯电能做的事,它能做;纯电不能做的事,它也能做。
你还敢说,它只是过渡技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