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3日,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下文将简称为“上海车展”)正式拉开帷幕。作为汽车行业的年度盛会,上海车展理所当然地聚集了来自全球的顶尖车企与大量最新车款。与此同时,随着这几年汽车智能化愈发受到重视,以各种智能座舱方案、智驾算力方案为代表的车载计算平台提供商,也已成为了车展中的常客。


不过在今年的上海车展期间,有那么一家厂商虽然没有在场馆中设置自己单独的展位,但纵观此次所有的车企和供应链展台,至少可以在不少于65个展位上看到他们的产品。


是的,这就是大家熟知的高通。作为早已在智能手机、PC等消费电子领域引领技术创新的芯片厂商,高通如今也正在用自己的节奏改变着智能汽车赛道。他们的“汽车朋友圈”如今更是遍布从顶奢品牌到国民家轿的广泛市场范围,不仅让那些更豪华、更有科技感的新车更“善解人意”,同时也正在有力促进着智能辅助驾驶、AI人车交互等功能的快速普及。

高通的首要功劳,是结束了车载芯片的“迷雾”

如果你是一位“老车友”可能就会知道,在汽车上搞“智能化体验”这件事,其实并不是最近两三年才开始。

往早了说,早在1958年,通用汽车就曾与美国无线电公司合作,想出了利用“智能道路”和无线电塔台来“指挥”汽车的早期“自动导航技术”。


对于稍晚一些的爱好者们而言,2010年前后曾因为超高油耗而“闻名遐迩”的纳智捷,也曾凭借基于Windows或Android系统的“Think+”车机平台,让当时的消费者见识到了可能是最早的“车载智能大屏”。

不过正如我们三易生活此前曾反复强调的那样,早期很多“智能汽车”、“车载大屏”的最大问题,就在于它们的硬件配置严重不透明。就好比曾经的诺基亚塞班手机那样,尽管乍看设计千变万化,但实际上大都是“科技以换壳为本”,内部的处理器恨不得一款能用两三年、甚至更久。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当高通方面于2014年发布初代的车载平台骁龙602A时,它的最大意义便并不只是有比同期竞争对手更强的性能,同时还有着因其更贴近消费级产品的规格,而带来的消费者认知度优势。


是的,无论是后来的骁龙820A、还是如今大获成功的SA8155、SA8295,它们对于整个行业来说的一大贡献,便是促进了产业的“透明化”。当消费者普遍开始关注起车机大屏后面的芯片型号,当汽车厂商也开始以使用最新的车机或智驾芯片来作为卖点时,这对于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显然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合作伙伴遍布全行业,稳定的产品线是关键

那么对于高通的车载平台来说,如今的它们到底有多成功呢?我们举一些例子,大家就会有更加直观的感受。

首先,截至目前,高通的所有车载平台已赋能全球超过3.5亿辆汽车。以此次上海车展的参展企业为例,其中就有超过65家都是高通的汽车生态伙伴。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高通的生态伙伴并非全都“造车”,其中既有诸如宝骏、零跑、奇瑞、上汽通用别克、上汽智己、一汽红旗、长城、东风日产、极氪、岚图、乐道、理想、零跑、领克、梅赛德斯-奔驰、蔚来、小米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汽车品牌,同时也包括比如德赛西威、卓驭科技、车联天下、法雷奥、博泰车联网这样的方案解决商。


这是什么概念呢?也就是说前面所列举的品牌,还远远不是高通如今在全球汽车行业“朋友圈”的全貌。因为还会有很多汽车厂商选择直接使用供应商提供、基于高通芯片的智能座舱或驾驶辅助方案,而非与高通直接合作进行产品开发。


值得注意的是,在如今这个AI交互和智驾服务已经成为重要卖点的市场背景,不同品牌车载平台所使用的硬件架构、特别是AI加速器的架构和编程方式,普遍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也就意味着对于像高通这样占据了大量市场份额的品牌来说,只要能够保证软硬件设计上的“延续性”,那么就既可以帮助客户降低新车开发的技术门槛,同时还能提高自身产品的“用户黏性”。毕竟在这个头部车企普遍追求自研智驾与交互体验的前提下,他们自然会更不愿意进行硬件方案的大幅转换。

从六万元到百万级,骁龙让智能汽车“丰俭由人”

那么仅仅有着强大的性能、先进的技术,以及自家成套的软硬件体系,对于如今的车市来说就足够了吗?显然并不够。

根据IDC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乘用车市场L2级乘用车在新车中的占比为59.7%,带有高级智能辅助驾驶的车型已经占到了新车的近六成比例。

在这样的背景下,车企一方面当然需要更先进、更强大的车载算力,来实现他们对于下一代人车交互、下一代智慧交通的畅想。但另一方面,如何能够用更低成本的设备来填补“剩下的”四成市场份额,让更多车型都能用得起智驾,也是摆在整个行业面前的一大难题。

而高通的Snapdragon Ride平台,便在此时成为了“救星”。


熟悉国内智驾市场的朋友可能听说过卓驭科技,也就是以前的大疆车载。作为目前行业中知名的超低成本城区智驾方案提供商,卓驭科技便是充分利用了高通Snapdragon Ride SA8650平台高达100TOPs的算力优势,实现了仅需7-10摄像头就能做到的L2+级别高阶城区智驾体验。如今基于卓驭这套方案的车型最低已经可以做到仅6万元出头,大幅降低了“城区智驾”车型的价格门槛。

除此之外,作为目前行业中最具人气的智能座舱主控,SA8295实际上也拥有最大60TOPs的高算力硬件。这就使得其算力甚至高于市面上一些其他品牌的入门级智驾方案。从结果来说,包括极越、银河等品牌其实都曾先后研究过基于SA8295的智驾方案,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当然,SA8295毕竟定位还是座舱方案、而并非智驾算力单元。但也有车厂另辟蹊径,想到了将Snapdragon Ride平台(SA8650)和骁龙座舱平台(SA8295)协同使用的方案。比如在今年上海展期间,我们就看到了零跑B10这款配备了高通“双芯”的舱驾融合案例。

通过两颗价格合理的骁龙平台相互协同,就能够实现不输更高价位段智能车载算力方案的座舱交互与智驾辅助体验,同时价格自然也就降了下来。


要说到车载算力平台未来的发展方向,那么“舱驾一体”必然是将来高性价比智能汽车的关键。在目前的整个市场里,NVIDIA和Intel的舱驾一体方案都还未能形成气候,而高通的Snapdragon Ride Flex方案、也就是SA8775,就再次成为了行业中“挑大梁”的存在。

就在此次上海车展期间,包括别克、北汽、车联天下和法雷奥,都先后发布了基于SA8775的整车或舱驾一体解决方案。与其他的舱驾融合方案相比,SA8775一个很明显的优势,就是它可以简单地“继承”车企或方案商此前针对骁龙座舱(比如SA8295)或Snapdragon Ride(SA8650)所开发的功能和算法。这样一来,车企进行配置升级的成本便可大幅降低,从而促进他们更积极地拥抱“舱驾一体”设计,在兼顾智驾与智慧座舱交互体验的同时,总体成本还能进一步拉低。


当然,也不能忘记那些预算充足、又有着前沿技术追求的厂商。比如在此之前,极氪就曾在旗下的009光辉版上采用了惊人的双SA8295方案,以实现行业里算力最高、界面最绚丽的智能座舱体验。对于这部分客户,高通迄今为止最先进、同时也是首款使用自研Oryon架构的旗舰座舱平台SA8397(即骁龙座舱平台至尊版),也在此次上海车展正式亮相。它可以提供相当于SA9285三倍的CPU性能与12倍的NPU性能,注定将会再一次重塑未来汽车的“人车交互”和座舱娱乐体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