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总是让人又爱又疑。保健品到底是不是“智商税”?老年人咋选才不被忽悠?哪些保健品得绕着走?


保健品是“智商税”吗?

说保健品是“智商税”,有点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保健品(也叫膳食补充剂)不是药,而是食品的一种,设计初衷是补充日常饮食可能缺的营养,比如维生素、矿物质或 omega-3 脂肪酸。它们可能对特定人群有点用,但绝不是“包治百病”的神丹妙药。

为啥有人觉得是“智商税”?主要就是夸大宣传了,比如“吃了这胶原蛋白,皮肤秒变18岁!”或者“吃这个,癌症都跑了!保健品只能辅助调节身体机能,不能治病,效果也因人而异。很多人没搞清楚自己缺啥就买。

此外,保健品价格有的会很高,一瓶普通维生素C,药店5元,超市卖几十块,保健品公司一包装,可能卖几百。效果差不多,钱包却大出血。


啥时候不算“智商税”?

保健品不是一无是处,对某些人还真有点用:

饮食不足:比如老年人胃口小,吃得少,可能缺维生素B12或钙,适量补充能帮上忙。

特定疾病:像骨质疏松的老人,医生可能建议补钙和维生素D;孕妇可能需要叶酸。

生活习惯:不爱吃鱼的人,补点鱼油能加点 omega-3;素食者可能需要补维生素B12。

关键点:保健品得“对症下药”,不是吃越多越好,也不是越贵越有效。买之前,得问问自己:我真的缺这个吗?


老年人保健品选购指南

老年人买保健品,最怕被“套路”。以下是几条实用的选购建议:

买之前,可以做个体检或者健康检查:根据结果,找体检医生问问,确认自己缺啥。比如,骨质疏松了,可能需要钙和维生素D;记性差?可能是缺B族维生素,但得查清楚。

看清标签:比如说有没有中国正规保健品有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蓝帽子”标志,如果是国外的有没有一些认证。查成分表,看主要成分和含量。比如,鱼油得看EPA和DHA的毫克数,别只看“鱼油总量”。

不是贵的就是对的:举个例子,有基础的,有高阶的,比如维生物矿物质、钙片算基础的,中阶的比如鱼油、辅酶Q10,高阶的包括姜黄素、PQQ等等。不是一上来就搞最贵的,而是先看自己有没有做好体力锻炼、饮食调控、三高控制,自己有没有缺乏维生物,有没有缺钙,一步步叠加上去。好像高中生想要上一本大学,首先看是不是好好上课了,再看上课听课方法有没有正确,再看是不是要做点营养补充,而不是上来给吃补品就能考一本大学。

别囤货,适量买:保健品有保质期,买太多吃不完浪费钱。


总结:聪明选保健品,健康不花冤枉钱

保健品不是一无是处,但也不是“救命稻草”。对老年人来说,缺啥补啥、适量补充,可能有点帮助;根据体检结果、买对的,别贪贵别囤货。

比起吃保健品,每天吃好三顿饭、散散步、跟老朋友聊聊天,心情好身体棒,才是真正的“健康秘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