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博物馆东馆的江南造物馆中,一件南宋褐黄色缠枝花纹暗花罗衫静静陈列,细腻的芙蓉牡丹纹样与双鱼结纹饰,将观众瞬间带入宋代雅致的审美世界。
这件看似寻常的罗衫,是南京云锦研究所团队历时两年精心复原的杰作。这件罗衫背后有什么故事?在摹制过程中,运用了哪些现代科技手段?现代快报记者采访了罗衫复原的幕后团队,揭开这件罗衫“重生”之谜。
沉睡700多年的南宋时尚密码
据上海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这件南宋褐黄色缠枝花纹暗花罗衫出土于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据出土墓志得知:墓主为南宋新太平州通判吴畴之妻,前宁国府通判国史溪园先生周应合之女周氏。入葬年代为咸淳十年(1274年)。随葬器物共408件,其中以服饰和丝织品居多,共329件。大量的服饰,准确反映了当时的着衣风尚和服饰特点。这件罗衫就是其中一件。
“出土时虽织物相对保存完好,但历经七百余年棺液浸泡,原本明丽的色泽已褪变为深浅不一的黄褐色调。”上海博物馆服饰织绣工艺研究专家于颖说。
出土的纺织品因历时久远及在棺椁中保存状态的影响,已经无法长期陈列。这也成为了推动文物摹制的直接动因——既要满足新馆展陈需求,更要让脆弱的历史见证者获得永久“休眠”的保护。
基于文物保护需求,上海博物馆立项委托南京云锦研究所自2022年1月起实施专项摹制工程。项目团队运用数字纹样解析与传统织造技艺相结合的创新模式,耗时两年,完成从组织结构还原到纹样复刻的系统工程。
复原三经绞罗,科技赋能纹样破译
在文物的复原过程中,技术团队突破了多重技术壁垒,成功解密宋代三经绞罗织造密码。
首要挑战在于织造工艺的还原,面对这项几近失传的技艺,南京云锦研究所联合上海博物馆展开技术攻关,在云锦妆花纱工艺基础上创新研发了专用织造系统。
纹样的解密也面临双重困境:其一,出土罗衫的30余裁片中,20余片三经绞罗均为5—6厘米宽的长条状,无完整单循环纹样可供参考;其二,历经岁月侵蚀,原本的暗花已氧化为褐色,肉眼难以辨识纹样细节。项目组创新运用高精度显微扫描技术,采集数百张微观组织图,通过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精准区分花部与地部组织结构。
通过整整6个月的努力,团队分析核对了上百万个组织点,才成功分析出三经绞罗的单循环纹样。解密成果显示,纹样主体采用芙蓉牡丹折枝纹,其间巧妙穿插双鱼结纹样,叶片内嵌菱形朵梅纹饰,整体构图疏密有致,体现了宋代雅致之风。
经纬交织中,非遗技艺实现突围
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意外揭开了云锦技艺与宋代织造的血脉关联。这件罗衫衣身主体部分采用的二经绞纱(暗花罗)工艺,与云锦的常规工艺——妆花纱织造异曲同工。
也正因如此,南京云锦研究所运用了以往复制妆花纱的经验,采用了妆花纱织造机台进行改造,才能顺利完成二经绞纱面料的织造。这种技艺的“古今对话”,不仅验证了云锦作为织锦技术“活化石”的历史价值,更拓展了非遗技艺的应用维度。
此次的合作项目,主要由南京云锦研究所杨冀元、陈诚、侍康妮组成的核心团队以及上海博物馆工艺研究部于颖团队共同努力研究完成。对于首次涉足宋代织品复制的南京云锦研究所而言,这次合作具有里程碑意义。
这场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共舞,不仅让千年华服重焕光彩,更在数字时代为非遗传承开辟出新路径——正如那穿越时空的双鱼结纹样,将过去与未来,紧紧系在了一起。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裴诗语
(南京云锦研究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