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的世界读书日,南京世界文学客厅在鸡笼山下落成开放。作为文学之都001号地标,南京世界文学客厅在2025年迎来了开馆三周年。4月23日晚,由南京民族乐团、南京世界文学客厅联手打造的文学演艺新场景“文都乐社”正式启幕,带领观众赏一幕文都乐、读一部文学史。


又上新!

数字文脉屏交互体验纵贯1800年

1500年前,鸡笼山下曾诞生中国第一所文学馆,文学教育在此发端。400年前,《十竹斋笺谱》也在这里刊刻问世,见证文学出版走向兴盛。2022年4月23日,南京世界文学客厅在这里落成开放。


“此后每年的4月23日,文学客厅都会呈现新的内容。”南京创意中心设计服务部主任纪文心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今年南京世界文学客厅迎来开馆三周年纪念日,也希望为市民奉上更加精彩的文学盛宴,并做了一系列策划。除了更新常态化的展览、推出文学课,展厅内的数字文脉屏也上新一批交互景观。


纪文心介绍,在数字文脉屏纵贯1800年的文学时空轴线上,16处数字景观全新亮相。观众可步入动态古画长卷,领略首部南京城市传记《吴都赋》的雄浑气象;聆听昆曲《牡丹亭·游园》的经典水磨腔;体悟汤显祖笔下“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品读朱自清与俞平伯同名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意境之别;也可系统地了解创立于南京的四大文学奖。


8大文学主题展区也同步开启内容焕新。文学教育专题以史料的形式展现鲁迅的求学故事、巴金的学籍档案,以及余光中为母校多次创作的系列墨宝。文学期刊专区首度公开了《青春》创刊号的故事、作家汪曾祺投稿《雨花》的珍贵手稿、《钟山》与当代作家的笔墨情缘,以及由《译林》首次译介的12部文学及电影经典。


文学翻译专区则特别呈现《红楼梦》译本地图,展现这部旷世名著34个语种、155个译本的全球传播轨迹。文学阅读板块全景展示“书店之城”南京的阅读空间分布、江苏最美书店。

沉浸式!

“文都乐社”驻场演出串联南京文脉

南京世界文学客厅的文学剧场也迎来新场景。“从开放以来,我们就一直在打造庭院剧场的品牌,每个周末的下午,市民都可以在这里看到文学和不同音乐形式的文学剧。”纪文心告诉记者。


今年,由南京民族乐团携手南京世界文学客厅打造的“文都乐社”,以小规模、青春化、文学性、交互式为特色,优选青年演奏家形成不同于以往民乐交响演出的小乐团,立足“世界文学之都”的深厚文脉,以文学客厅为据点、辐射全市文学场所,打造小而美、小而精、小而活的文学演艺新场景,实现丝竹与文心共响,传统与潮流共生,文学、文艺与文旅共荣。


光影流转,丝竹声声。“文都乐社”启幕演出依托文学客厅的建筑、游径、连廊、庭院,将观展、游园、赏乐串联,形成环游式体验。观众由“文学人物”引领,蜿蜒行进,依次通过主厅的展览、连廊的市集,最终到达庭院,一睹舞台真容,开启丝竹文心交响之旅。


在庭院的演出空间,舞台如散点透视的中国古代画卷一般铺陈——亭台、水廊、曲桥承载不同的乐器乐手。园景、声景、光景三位一体,吸引观众渐入佳境。八支丝竹民乐曲,八段文学诗词,将南京一千八百年余年的绵延文脉串联。

更期待!

为市民带来“文学+民乐”的盛宴

“传统与传统以创新的方式碰撞,让市民通过民乐去回溯南京的文学史。”纪文心透露,未来,“文都乐社”庭院式演出会根据南京1800年的文学史不断深化、创排,先是以月为单位、后是以周为单位做常态化的夜间演出,为市民带来“文学+民乐”的盛宴。


在文学客厅面向鸡鸣寺路的水墙处,南京民族乐团的乐手们在每周六的下午带来阳台民乐会。“未来,文学客厅还会跟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以及其他的音乐机构合作,为市民推出文化公益演出。”纪文心说。

南京市演艺集团副总经理、南京民族乐团执行董事赖炜则告诉现代快报记者,除了在文学客厅驻场演出,南京民族乐团也会根据南京各大文旅场景的需要,结合南京的历史文脉编创一系列文学和艺术相结合的作品,“未来,好的演出也会走出南京。”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李鸣 文/摄

(部分图片由南京世界文学客厅提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